論文數量不夠,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院士——科研之痛何時止!

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評選委員會給出了她落選的理由:1、沒有留洋背景,2、沒有博士學位,3、沒有足夠的論文。三條理由,尤其是第三條,令人大跌眼鏡。而與此同時,國外媒體對屠呦呦教授的評價是,她是能與愛因斯坦、居里夫人和圖靈並列的巨人!這樣看來,屠呦呦教授的再次落選,到底是一種“長臉”,還是“打臉”呢?

論文數量不夠,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院士——科研之痛何時止!

屠呦呦教授獲頒諾獎

既然這麼看重論文,那就來聊聊論文吧。

論文反應的是科研人員的水平和能力,這一點無可厚非。可問題恰恰就在這裡——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稱之為論文的。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文章,才算得上是論文呢?

論文數量不夠,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院士——科研之痛何時止!

試驗中的屠呦呦團隊

屠呦呦教授的論文數量及其稀少,因為她和她的團隊長期埋頭於各種理論研究和試驗,也許上萬次的實驗才能得出一個有效的結論,那論文數量自然不會多。

愛因斯坦先生在1905年裡僅僅發表了5篇論文,這5篇論文是劃時代的,改變了整個物理學界,所以1905年也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區區5篇論文,數量上跟現在動輒成百上千的SCI論文沒法比,但內中凝結的卻是愛因斯坦先生前期多年的研究心血。

論文數量不夠,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院士——科研之痛何時止!

1905年的愛因斯坦先生

他們是不是不能多寫論文呢?絕不可能!給病毒改個名字,讚美一下師孃,甚至上小學的兒童習作,連這些都能湊出論文來,那麼這麼多次實實在在的實驗和研究,不是更可以嗎?

那他們為什麼就不去寫呢?原因很簡單——浪費時間。最後的研究結果沒出來,想要發表論文,就得花時間去找“創新點”,就得投入大量的時間修圖修改措辭,讓論文看起來意義重大。寶貴的時間都拿去做文字和圖片功夫了,那哪還有做理論,做實驗,處理資料的時間呢?還不如等到最後成功了再一併發出,這就是實幹家的思維!

論文數量不夠,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院士——科研之痛何時止!

高福院士

所以,在愛因斯坦先生1905年的五篇論文面前,在屠呦呦教授少得可憐的幾篇論文面前,某些“大牛”的幾百篇SCI論文恐怕根本就談不上論文,簡直輕如鴻毛!以屠呦呦教授的論文為標準,這麼多的兩院院士,又有多少能拿得出手的文章呢?

所以,論文並沒有錯,關鍵問題在於很多科研人員為了湊數,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硬是將科研過程中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無限放大,而真正投入科研的時間少之又少。這就導致了科研人員論文寫作水平急劇提高,但科研水平急劇下滑,科研成果轉化率跌入谷底的現實。

論文必不可少,但論文的門檻,必須大大提高!整天琢磨寫論文湊數者在堂,實幹者將永無出頭之日。只有讓那些整日忙著拿小事寫文章的沽名釣譽之徒白白忙活,無人再願意為這些事情而分散精力,才能讓我國科研水平冠絕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