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王朝產生安逸的時候,那麼結果就會產生危險

皇后也是挺硬氣的,她面對使者竟然有那麼大的勇氣,不過在皇后領導下西遼國發展很不錯,那麼在她去世後會不會發展這麼好,今天小編介紹一下原因。

據他們所說,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那一年,大國(金朝)派遣粘割韓奴從和州(高昌回鶻)前去出使“大石”,才進入“大石”境內,恰好“大石”來到野外撞見了,就問韓奴是什麼人,為何不下馬致敬?韓奴回答說:“我乃是上國使臣,奉天子之命前來招降你們,你應該下馬聽我宣讀詔書。”“大石”說:“你一個人前來,空口說幾句白話就想叫我們投降嗎?”叫人把韓奴揪下馬來,喝令他跪下。韓奴破口大罵:“反賊,天子不忍心對你們用兵,派我來招降你們,你就算不能自縛而降,親自前往謝罪,也該當禮敬天子使臣才對,怎麼反敢侮辱我?!”“大石”非常憤怒,就把韓奴給殺了。

當一個王朝產生安逸的時候,那麼結果就會產生危險

《金史》中記述完這件事情以後,還解釋說:“這個時候大石林牙已經死了,子孫相繼,西方各部仍習慣稱呼他們為‘大石’。”可見所謂的國名“大石”,其實應該是西遼,人名“大石”,其實應該是耶律大石的繼承者,按照時間推算,應該是夷列或者塔不煙。學者們大多把這件事歸到塔不菸頭上,但考慮到夷列繼位的時候起碼已經13歲了,並不是一個襁褓中的嬰兒,他離開虎思斡耳朵,跑去野外(傳統認為是去狩獵)遇見粘割韓奴,一言不合把對方給宰了,也並非不可能的事情。

當一個王朝產生安逸的時候,那麼結果就會產生危險

“兩國相爭,不斬來使”,這在歷史上往往只是不敢殺害使臣,或者使臣本人害怕被殺時才搬出來的話,事實上歷朝歷代被殺的使臣車載斗量,多了去了。況且,就粘割韓奴說的那番屁話來看,他被殺也是活該。估計粘割韓奴進入西遼直轄領地時間不長,還沒有詳細瞭解當地的狀況,以為不過是一小撮契丹遼朝的殘黨向西逃竄,勉強找個落腳點而已(估計高昌回鶻給了他很大的誤導,因為回鶻人絕對不會告訴他西遼有多強大,自己也只是西遼的附庸),所以態度極其傲慢和強橫。

當一個王朝產生安逸的時候,那麼結果就會產生危險

當時金朝是很強大,可以說是東亞甚至世界上最強盛、疆域也最遼闊的國家,但西遼比它差得也有限,“兩國相爭,不斬來使“,前提總得是使者秉持著使者之道,你一副上國天使前來招降的臭面孔,誰能忍得了呀?所以粘割韓奴被殺完全是咎由自取,不管下令殺他的是塔不煙還是少不更事的夷列,都可以理解,並且不能說做得有多麼不對。感天后塔不煙執政七年,除了粘割韓奴被殺一事外,史書上對她統治期間所發生的事情完全付諸闕如,毫無記載。不過對於一個已經進入穩定期的王朝來說,沒有事是最大的好事,沒有戰爭、沒有大的動亂,四境太平,自然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有什麼不好的嗎?

當一個王朝產生安逸的時候,那麼結果就會產生危險

塔不煙沒有對外用兵,更沒有為了完成亡夫耶律大石的夙願面遠征金朝,希圖復國,即便在金朝使臣粘割韓奴把她或者她兒子氣得夠吃以後也沒有這樣做。這是因為一個王朝根基穩固以後,尤其在初代的征服者去世以後,自然會逐漸產生惰性,貴族、大臣們都有了自己顯赫的身份地位,有了財富,誰還會想著再靠打仗去攫取虛無縹緲的遠方的好處呢?即便是跟隨大石萬里遠征,一路殺到西方來的重臣們,比如蕭斡裡剌、耶律燕山等人,大概也都不再夢想回歸中原了吧。

當一個王朝產生安逸的時候,那麼結果就會產生危險

大石本身在直轄領地內不再分封的政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催發了這種惰性,貴族們不再靠畫一個圈就能把土地變成自己的私產,設立頭下軍州,那麼我還為了什麼要出外去打仗呢?只要國家太平,我的地位和財富可以傳之於子孫萬代,不就已經很好了嗎?對於農耕民族的漢人來說,這種惰性是相對較輕的,安士重遷、落葉歸根等傳統思想使得他們總想回到老家去,可即便如此,南宋朝穩定下來,主和之聲還是佔了上風。

當一個王朝產生安逸的時候,那麼結果就會產生危險

況且遊牧民族本就有遷徙的傳統,對於契丹人來說,只要他們有自己的國家就好,至於這國家是在北中國還是在西域和中亞細亞,又有什麼區別呢?因此感天后塔不煙執政七年,西遼國天下太平,一直等到她退居幕後,兒子夷列親政以後,戰爭才再度爆發不是西遼和別人開打,而是附庸國裡先互相打了起來。

當一個王朝產生安逸的時候,那麼結果就會產生危險

我們應該學會艱苦奮鬥,自力更生,不要在安逸的環境下生存,這樣對一個國家和社會,甚至一個公司都是不好的。希望我們能夠學會借鑑,和彌補自己的不足。

強壯的慶哥,歡迎點贊,轉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