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城門都是木頭做的,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燒?不是不能而是不敢

眾所周知,在古代,一座城池的外圍必有一座城牆,城牆之中必有一座城門,其主要的建築目的,便是保護城池之中的百姓。

也就是說,要是有敵人想要攻入城池之中,首先第一道門檻便是城門的所在地。但凡看過古裝劇的人,亦或是讀過古文歷史的人,都會發現一個奇怪的地方。

古代的城門都是木頭做的,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燒?不是不能而是不敢

進攻的一方在攻打城池之時,往往都不會直接進攻城門,而是利用弓箭或者雲梯,進攻城牆的上圍,這不免就會讓人產生疑惑。

要知道,古代的城門幾乎都是木門,當時的百姓根本沒有條件用鐵製作城門。換而言之,木頭做的城門,明明一把火就可以解決。

可是,為何攻城的人卻不這麼做?是有什麼原因嗎?曾經,專家們給出過一定的理由,大致就是因為“他們不敢”,這要從何說起呢?

火燒城門不實用

相比於用火燒城門來說,用弓箭或是雲梯則就會更加困難,可是,為何進攻的一方很少運用火燒城門這一方式。

其實,早在明代,便有人採用了火燒的方式。《明史》之中便有記載:在公元1461年時,曹吉祥的嗣子曹欽舉兵叛亂,派兵攻打皇城的東安門。

古代的城門都是木頭做的,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燒?不是不能而是不敢

當時,曹欽手下計程車兵攻打東安門的時候,便是採取了火燒城門的想法。可是,要知道的是,火燒城門雖然可以將城門燒盡,但是其中花費的時間過長。

當時,守衛皇城計程車兵見狀,便乘機新增柴火,火勢猛烈無比。有意思的是,攻打之人也一直進不來,被火勢阻隔在外,時間已久,前來的援兵也就到了,最後只能以失敗告終。

當然,這只是一種先人失敗的事例,或許並不能代表什麼。但是,要知道的是,城池外圍不僅僅有城牆以及城門,還有一個護城河。

因為有護城河,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城門上的火熄滅,總歸是無用之功。在宋朝,襄陽區域的護城河寬度僅僅只是超過一百八十米。

一旦有敵方攻擊,守城計程車兵就可以從護城河之中取水救火。同時護城河的存在還可以解決城中百姓日常水源缺少的情況,實屬一舉兩得。

古代的城門都是木頭做的,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燒?不是不能而是不敢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工匠可不是胸無墨水的神棍,在製作城門的時候,考慮到其是用木頭做的,必然會留有一個心眼。

在城門上製造出一個縫隙,讓守衛城牆計程車兵能夠在城牆之上將水注入,也就是說,根本不用擔心城門失火。

還有一個保險措施,那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門栓”(城門後面的一道道橫樑),它便是城門最後的一道保險裝置。

因為“門栓”的存在,使得敵方攻入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也因此很少有人直接攻擊城門。另外,古代的城門雖說是用木頭製作的,但不是什麼木頭都有資格做成城門的。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古代的城門大多都是採用棗木以及鐵樺木製作而成,這一類的木頭堅硬無比,經過一些特殊處理之後,其自身還增加了一定的阻燃性。

古代的城門都是木頭做的,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燒?不是不能而是不敢

再加上,古人還會在城門上使用鐵皮以及鉚釘進行加固處理,如此一來,火燒城門就更加地不實用。

畢竟這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沒有必要將時間牽制在城門燒燬的情況之中。所以說,之後的攻打基本都是採用雲梯的方式,又或者是弓箭。

至於有時會有人派遣士兵去撞擊城門,其主要的目的也是吸引對面守門者的注意力,重點的攻擊方向依舊是城牆上圍。

不敢燒城門

對於不敢燒城門,諸多歷史學家會認為,從外部攻佔城門往往會帶來更大的兇險,因為有時候會自投羅網。

換而言之,古人在修建城牆的時候,是肯定地會考慮城門被攻破之後的情況,也就是防患於未然,有的時候會故意將城門設計成弱點,引誘敵軍。

古代的城門都是木頭做的,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燒?不是不能而是不敢

那些攻破城門的敵軍或許自認為自己成功了,可是實際上則會面臨更大的危險,“空城計”以及“甕中捉鱉”都是需要城門的這一部署。

類似於在清朝天京保衛戰的時候,曾國藩手下的湘軍在攻打太平天國的天京城,最後選擇挖地道進行攻打,主要原因就是怕甕城的威力,其需要承擔的後果,是他想都不敢想的。

當時,天京城也就是現如今的南京城,明朝初期時,朱元璋在此修建了南京城,南京城的城牆多達13座,城牆之後便是隱藏著規模宏大的甕城。

其中的危險,預想不到,為保障全軍的安全,只能選擇挖地道進行攻佔,這也是曾國藩的聰慧之處。

當然,對於這種複雜的城池架構,最為典型的就是儲存至今最完整的聚寶門,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甕城,有著“天下第一甕城”之稱。

古代的城門都是木頭做的,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燒?不是不能而是不敢

其中,聚寶門的後面就一共設定了3座甕城,加之還有4道券門,每一座甕城都配有獨立的閘門。

這些閘門的製作方式都是採用包鐵鉚釘的手法進行加固穩定,除此之外還設計了上下啟動的千斤閘,包括二十多個藏兵洞。

一旦有敵軍進入,最後的結局一定會是乖乖投降,也是因此,諸多計程車兵以及將領不敢輕易地攻破城門,因為未知的危險永遠存在,沒有必要將全軍的性命毀在一扇門之上。

古人的智慧

古人的智慧,真真會讓後人大開眼見,他們沒有現如今21世紀的科技,也沒有現如今知識的累積,靠著的都是自身挖掘出的事物,也是這些事物,將其智慧不斷地彰顯出來。

其中,城門便是古人的智慧,城門能夠流傳下來的,早已經成為了歷史的文物,更有甚者成為了現代的旅遊景點。

古代的城門都是木頭做的,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燒?不是不能而是不敢

在其身上,充斥著歲月的痕跡,值得人們前去觀望銘記,多年之後的屹立不倒,便具有著十分重大的歷史意義。

當然,甕城的建築只是在冷兵器之下產生作用,之後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熱武器的產生,甕城基本上就失去了作用。

可不能否認的是,甕城的存在,早已成為時代的印記,是朝代不斷更替發展的象徵,雖沒有實際的應用,可是依舊會帶給人們不可小覷的震撼。

總而言之,古人的智慧是值得大家肯定的,歷史的遺蹟是值得大家觀摩的,就像是城門的建築,也是需要大家留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