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此人戰鬥力不亞趙雲,曾單槍匹馬戰退司馬師雄兵?

文:刀與筆(作者原創授權)

三國後期,雖然大部分名將都已凋零,但仍有部分驍勇之將表現令人眼前一亮。文鴦即代表之一。文鴦曾隨其父文欽歷經三國後期淮南三叛的毌丘儉之叛、諸葛誕之叛,輾轉於曹魏、孫吳和司馬氏之間。

小說《三國演義》中,文鴦本名文俶,小字阿鴦,為文欽中子,善使鋼鞭長槍,有萬夫不當之勇。歷史上,文鴦的事蹟散見於《三國志》《晉書》等處。關於其姓名,《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載:“(文)欽中子俶,小名鴦”,幹寶《晉紀》載:“文淑,字次騫,小名鴦”,《晉書》則有“文俶”、“文淑”兩種記載。對其勇武,《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稱其“勇力絕人”,幹寶《晉紀》稱其“有武力籌策”、“姿器膂力,萬人之雄”,《晉書》稱其“勇冠三軍”。

文鴦之勇於樂嘉之戰充分體現。

樂嘉之戰的背景,是毌丘儉因司馬師擅行廢立而在淮南起兵聲討司馬昭,文鴦之父文欽昔日為曹爽門客,亦不滿司馬氏所作所為,故帶領文鴦相助毌丘儉。

後司馬師親自率軍出征淮南,派遣鄧艾攻擊樂嘉城,文鴦於樂嘉城迎擊司馬師所部,並在戰場上往來衝突,勇不可擋,甚至單人獨馬幾番擊退司馬師的追兵。

文鴦單奇退雄兵的故事在小說中被作者用於與趙雲在長坂坡獨戰曹軍的故事相比肩,以此盛讚文鴦之勇。

歷史上,文鴦之勇亦有據可循。

三國此人戰鬥力不亞趙雲,曾單槍匹馬戰退司馬師雄兵?

樂嘉之戰,文鴦的亮眼表現大體分為兩部分,一是文鴦衝擊敵方營寨致使敵軍震恐,二是文鴦單人獨馬擊退前來追擊的敵軍。

關於第一部分,小說中,文鴦在司馬師軍中左衝右突,所到之處,人不敢當。司馬師因受驚,“心如烈火,眼珠從肉瘤瘡口迸出,血流遍地,疼痛難當。但又恐有亂軍心,只得咬被頭而忍,被皆咬爛”。關於文鴦衝擊司馬師營寨這一情節,有相應的歷史依據。《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記載,文鴦率軍衝至司馬師營中後,大呼司馬師名號,一時“軍中震擾”。《晉書》記載,司馬師在文鴦來攻時“驚而目出”,為了不動搖軍心,司馬師只得“蒙之以被”,甚至“齧被敗而左右莫知焉”。《資治通鑑》亦記載,文鴦在司馬師營中一番衝突,司馬師“病目突出,恐眾知之,齧被皆破”。

關於第二部分,小說中,文鴦在戰前與其父文欽約定,分兵兩路趁夜突襲立足未穩的司馬師軍,後文鴦先至,並在司馬師的營寨中來回衝殺,文欽卻“被山路崎嶇,迷入谷中”,因而未能及時接應文鴦。加之鄧艾援軍及時趕到,故而文氏父子只得引兵撤走。歷史上,《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和《資治通鑑》都記載了文氏父子“分為二隊,夜夾攻軍”的計劃,而《晉書》未記載文氏父子欲分兵夜攻,只是提及文鴦向文欽獻策“及其未定,請登城鼓譟”。至於文欽,《魏氏春秋》《晉書》《資治通鑑》也都僅記載了其“後期不應”、“不能應”、“失期不應”,至於具體原因未能及時接應文鴦幾處史料均沒有說明。

三國此人戰鬥力不亞趙雲,曾單槍匹馬戰退司馬師雄兵?

小說中,文鴦在撤退時,司馬師部有多次追擊,但均被文鴦獨自一人回身擊退。

歷史上,《晉書》和《資治通鑑》也都記載了司馬師部追擊文鴦的情節,但與小說描述略有不同。

一者,《晉書》和《資治通鑑》都記載,追擊文鴦是司馬師親自下令,司馬師部將曾勸阻司馬師窮寇莫追,但司馬師沒有采納;而小說則是司馬師部將欺文鴦勢單,自行展開追擊。

二者,歷史上文鴦見司馬師部前來追擊,曾分析認為應“先折其勢”,故而主動待敵迎擊;而小說並未有此描述。

三者,《晉書》和《資治通鑑》都記載,文鴦迎擊追擊之敵並非單人獨馬,同行的還有“驍騎十餘”;而小說則描繪,司馬師部連追四五番,皆被文鴦一人殺退。

當然,所謂文鴦單騎退,也有相應的歷史依據,《資治通鑑》

[1]

在記載了文鴦與驍騎十餘擊退一波司馬師部的追兵後,司馬師又派遣左長史司馬班率驍將八千前來追擊,文鴦此時單人獨馬殺入千餘人中,殺傷了百餘人,如此反覆六七次,追兵才不敢相逼。在筆者看來,《資治通鑑》的這一小段記載雖然突出了文鴦之勇,但從現實的角度看,略有誇張。

三國此人戰鬥力不亞趙雲,曾單槍匹馬戰退司馬師雄兵?

此外,小說中,為襯托文鴦之勇,安排了文鴦與馳援而來的鄧艾對戰五十合不分勝敗的戰績,但歷史上對這一處對戰並無記載。

樂嘉之戰後,在司馬師的強大攻勢下,毌丘儉敗亡,文鴦隨父轉投孫吳。至諸葛誕在淮南起兵對抗司馬昭時,文鴦又隨父出征相助諸葛誕。後諸葛誕被困壽春,糧草將盡,諸葛誕和文欽二人關係愈發緊張,而此時文欽因建議諸葛誕開城放出北方之兵以省其食進一步激化了二人的矛盾,最終文欽被諸葛誕所殺。文欽被殺後,文鴦遂躍城投奔司馬昭。小說中,司馬昭因記恨文鴦昔日單騎退雄兵之仇,意欲誅殺文鴦,後被鍾會所勸阻。而歷史上,司馬昭在文鴦勢窮來投時的反應恰恰和小說描繪的相反,當軍吏勸說司馬昭誅殺文鴦時,司馬昭反倒主動接納了文鴦的投降,並表文鴦和其弟文虎為將軍,賜爵關內侯

[2]

西晉代魏後,文鴦仍仕晉朝。咸寧三年(公元277年)三月,文鴦受命都督涼、秦、雍州三州軍馬,大破鮮卑首領禿髮樹機能,立下汗馬功勞

[3]

文鴦雖然勇武過人,但結局卻十分慘淡,據《晉書》記載,晉惠帝司馬衷即位。皇后賈南風發動政變,誅殺太傅楊駿及其黨羽,文鴦被東安王司馬繇誣告,稱其曾夥同楊駿一起謀反,並被夷滅三族。而司馬繇正是是昔日誅殺文鴦之父文欽的諸葛誕的外孫

[4]

文鴦不僅在小說中勇猛非常,歷史上亦是驍勇善戰,但其勇武似乎只是曇花一現。歷史上,文鴦未得善終,究其原因,大抵是被捲入了複雜的政局之中。

[1]

《資治通鑑》:“欽失期不應,會明,鴦見兵盛,乃引還。師謂諸將曰:‘賊走矣,可追之!’諸將曰:‘欽父子驍猛,未有所屈,何苦而走?’師曰:‘夫一鼓作氣,再而衰。鴦鼓譟失應,其勢已屈,不走何待!’欽將引而東,鴦曰:‘不先折其勢,不得也。’乃與驍騎十餘摧鋒陷陳,所向皆披靡,遂引去。師使左長史司馬班率驍將八千翼而追之,鴦以匹馬入數千騎中,輒殺傷百餘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騎莫敢逼。”

[2]

《三國志 諸葛誕傳》:“復還入城,城內食轉竭,降出者數萬口。欽欲盡出北方人,省食,與吳人堅守,誕不聽,由是爭恨。欽素與誕有隙,徒以計合,事急愈相疑。欽見誕計事,誕遂殺欽。欽子鴦及虎將兵在小城中,聞欽死,勒兵馳赴之,眾不為用。鴦、虎單走,逾城出,自歸大將軍。軍吏請誅之,大將軍令曰:‘欽之罪不容誅,其子固應當戮,然鴦、虎以窮歸命,且城未拔,殺之是堅其心也。’乃赦鴦、虎,使將兵數百騎馳巡城,呼語城內雲:‘文欽之子猶不見殺,其餘何懼?’表鴦、虎為將軍,各賜爵關內侯。”

[3]

《晉書》卷三 帝紀第三:“(咸寧三年)三月,平虜護軍文淑討叛虜樹機能等,破之。”

《晉書》卷三十八 列傳第八:“咸寧初,羌虜樹機能等叛,遣眾討之,斬三千餘級。進位徵西大將軍。開府辟召,儀同三司,持節、都督如故。又詔(司馬)駿遣七千人代涼州守兵。樹機能、侯彈勃等欲先劫佃兵,駿命平虜護軍文俶督涼、秦、雍諸軍各進屯以威之。機能乃遣所領二十部彈勃面縛軍門,各遣入質子。安定、北地、金城諸胡吉軻羅、侯金多及北虜熱冏等二十萬口又來降。”

《太平御覽》兵部·卷六引注幹寶《晉紀》:“楊休、胡烈為虜所害,武帝西憂,遣淑出征,所向摧靡,秦涼遂平,名震天下。”

[4]

《晉書》卷三十八列傳第八:“東夷校尉文俶父欽為繇外祖諸葛誕所殺,繇慮俶為舅家之患,是日亦以非罪誅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