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巡到底是千古名將還是衣冠禽獸?

想要說明這個問題,必須搞清楚幾個前提。

一、張巡是義軍

安史之亂爆發時(755年),張巡只不過是個真源縣令。真源縣即今河南周口鹿邑,傳說鹿邑是老子故鄉,這裡建有祭拜老子的太清宮(注:只有鹿邑的才叫太清宮),老子也姓李,李唐認其為先祖,封為太上玄元皇帝,鹿邑也因此改名真源。

張巡到底是千古名將還是衣冠禽獸?

張巡的上司譙郡太守楊萬石投降叛軍,張巡不願加入,借回真源祭拜老子的機會,組織了一支1000多人的義軍,開始了其輝煌且短暫的一生。

要注意的是,張巡只是個文官,從未擔任武職,他的義軍很長時間內,都是靠從敵人那裡掠奪補給,雖然後期大唐給他封了官,也僅是名義上的,從來沒獲得過多少正兒八經資助。

二、防守睢陽不是張巡的任務

張巡最早在雍丘抗擊叛軍,雍丘是今河南開封杞縣,也就是相傳杞人憂天的那個地方,曹植墓也在這裡。

張巡到底是千古名將還是衣冠禽獸?

張巡為什麼去雍丘呢?起因是雍丘縣令令狐潮投靠了叛軍,雍丘當地也拉了一支義軍,首領是賈賁。賈賁也是一千多人,而令狐潮屬下有幾萬人,為了抵抗令狐潮,賈賁邀請張巡合兵協力,張巡應允,趕到了雍丘。

有一點要說明,安祿山造反時,唐朝承平已久,武備很鬆弛,各州縣武庫內的鎧甲兵器,大多腐朽不能用。最重要還是安逸太久了,一看到叛軍,很多人毫無抵抗之心,拱手投降。

安祿山自范陽起兵初期,可以用秋風掃落葉形容,僅僅半年,就從范陽打到了洛陽,路上幾乎未遇到有組織的抵抗。當時河南各州縣官吏,叛變投敵正常,不投敵反而少數。

三、安史之亂戰場形勢

安史之亂的戰場主要集中於三地,以安祿山老窩范陽為中心的河北區域、長安和洛陽之間的中原區域,江淮江漢區域。

安祿山的構想是,一部分兵力固守河北根據地,主力佈置在中原打長安,同時派另一部分兵力南下江淮。

張巡到底是千古名將還是衣冠禽獸?

河北老家當然要守,李唐核心長安城也要打,為什麼打江淮呢?因為江南的糧食和稅收。

自從隋朝修建大運河後,長安等地糧食來源,全靠漕運,且中原河北大部已落入叛軍之手,所以此時江南稅收就變得異常關鍵,沒有糧食就沒法打仗。

所以李唐應對也是三路,李光弼攻打叛軍老窩河北,郭子儀率領唐軍主力在中原和叛軍周旋,但對於只需要固守的江淮防線,李唐已經抽不出多少兵力了。

江淮防線的安排是,魯炅固守南陽襄陽,阻止叛軍南下。熟悉地理的朋友知道,大別山和淮河,把中原與江南的通道一分為二,除了南陽襄陽,還有一條路可以南下,就是巢湖水道,三國時期,曹魏和孫權十幾次大戰,不是在襄陽就是合肥,原因就在這裡。

張巡到底是千古名將還是衣冠禽獸?

而在唐朝,因為有了大運河,合肥等江淮地區也富得流油,所以防線必須向前推一推,於是睢陽-寧陵防線,就變得異常重要了。

四、主動接過睢陽重任

防守雍丘的時候,賈賁戰死,張巡成了唯一領袖,之後他數次擊敗令狐潮,樹立了赫赫威名,唐肅宗聽說後,立刻拜張巡為河南節度副使。

這個節度副使徒有虛名,因為李唐拿不出任何兵力或者錢糧來支援,張巡部下仍然是那支義軍,仍然只有一千來人,卻平添了整個河南的防禦重任。

張巡這支義軍戰鬥力非常強,強到叛軍都被打怕了,只敢圍,不敢攻,看到都是繞路走。這很正常,因為張巡招募的,都是當地百姓,百姓們跟叛軍本身就有仇,加上守土衛家的傳統思想,有句話叫傻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就是這個道理。

張巡有了名氣,叛軍對他也開始重視起來,756年12月,楊朝宗率兩萬人攻打寧陵(今河南商丘寧陵縣)。當時叛軍在雍丘周圍築城,試圖把雍丘困死,寧陵是雍丘僅存唯一通道。

張巡隨主動出擊,放棄雍丘,換赴寧陵駐守,一天連戰幾十場,楊朝宗幾乎全軍覆沒。

還沒來得及喘息,757年正月,睢陽太守許遠告急,安祿山大將尹子奇率領13萬人,直撲睢陽。

安祿山這麼做的原因是,河北中原戰場不利。李光和郭子儀跟他打得有來有回,短時間誰也奈何不得誰,安祿山意識到不切斷李唐物資來源,始終難以獲勝。

駐守南陽的魯炅是唐朝正規軍,所以安祿山把攻擊重點放在了兵力薄弱的睢陽。

睢陽就是今河南商丘市,是個大城,臨運河而建,“南控江淮,北臨河濟”,是當時江淮北方最重要的門戶。

張巡到底是千古名將還是衣冠禽獸?

睢陽太守許遠手下只有3000多兵,城內居民卻有兩三萬,於是緊急向張巡求救。張巡擊敗楊朝宗後,收編了不少新軍,兵力得到補充,他留下少數人固守寧陵,自己親率3000人趕赴睢陽。

五、睢陽防守戰奇蹟

加上張巡的3000人,睢陽守軍也不過6800人,面對的卻是尹子奇13萬大軍。

張巡剛到睢陽,就征服了許遠,半個月擊退了尹子奇無數次攻擊,殺敵兩萬多,許遠衷心佩服,心甘情願自居副手,以張巡為主帥。

睢陽防守戰是古防禦戰爭奇蹟,發生過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相信其他人已經詳細講述過,這裡不再贅言,僅說一點,尹子奇用盡辦法,全被張巡擊破,自己還被射瞎了一隻眼。

攻打了半年,睢陽巍然不動,尹子奇無可奈何,只得用老辦法,圍而不攻,在城外挖了三條壕溝,試圖困死守軍。

防守戰從來最怕缺糧,打了大半年仗,得不到補充,睢陽守軍戰死、餓死、病死,剩下的人越來越少。

張巡不是沒有選擇,兵書說“圍城必闕”,意思是圍城一定要留個缺口,不能把敵人往死裡逼。有缺口敵人鬥志就會動搖,有求生的機會誰也不會拿命去搏。

張巡到底是千古名將還是衣冠禽獸?

但張巡的選擇是,他派南霽雲出去求援,自己留下來死耗。

睢陽周邊唐軍並不少,但都懼怕尹子奇兵力,只有寧陵張巡的舊部廉坦,擠出來3000人救援睢陽。

廉坦也只能擠出來人,擠不出糧食,南霽雲率著3000人趕回睢陽後,曾向張巡建議,放棄睢陽城,殺出重圍。

但張巡拒絕了,原因是,睢陽守軍已經餓得走不動了。

雖然有了生力軍,但也加大了糧食消耗,本來就沒糧,於是這3000人留下了陪他們一起捱餓,直到餓死。

10月9日,城破之時,守軍僅剩下600人,而這600人也餓得全都站不起來了。

六、張巡讓糧

睢陽吃人說來源是《資治通鑑》和《新唐書》,稱睢陽守軍幾乎吃光了城內百姓,總數約兩三萬。

有人曾試圖計算人肉重量和守軍數量之比,想以此來證明睢陽吃人說不可靠,或者說沒吃那麼多。我覺得實在太過殘忍,不忍心算這個,我想從另外角度談談睢陽吃人的問題。

睢陽為什麼缺糧?睢陽是大城,原本糧草積蓄很多,足夠張巡他們吃一年,但張巡把糧食拿出來,分給了濮陽和濟陰等守軍。

這裡還有一個令人唏噓的事實,睢陽城破僅僅三日後,河南節度使張鎬率領的援軍終於趕到,擊敗叛軍,重新奪回了睢陽城。也就是說,只要張巡能多堅持三天,他們就不會死。

張巡分給濮陽濟陰糧食時,正是睢陽被圍攻正急之時,許遠還為此跟他起了爭執,結果濟陰守將拿到糧食就叛變,張巡事後也被許遠好一通埋怨。

睢陽城被圍10個月,而城內糧食本可支撐1年,表面看張巡很傻很天真,甚至有點咎由自取,可我想說的是,想想張巡為什麼這麼做?

難道他不明白自己也缺糧?不明白糧食對死守意味著什麼?面對著13萬敵軍,面對睢陽孤城,仍還要把糧食分給別人,這是什麼樣的精神和什麼樣的勇氣?

張巡到底是千古名將還是衣冠禽獸?

張巡義軍起家,幾乎沒得到過朝廷補給,他太清楚在各地奮戰的孤軍,如果沒有接濟心裡會是啥滋味,又能造成什麼樣的打擊。

捨生取義這個四個字,我想是對張巡最好的評價。

對睢陽城的百姓來說,非常殘忍,非常不人道,可大家別忘了一個事實,如果睢陽城破,叛軍一定不會放過百姓。

尹子奇失去了一隻眼,對睢陽恨之入骨,而睢陽因為長期抗敵,不知道殺過多少叛軍,說血海深仇都不過分。

為了保護百姓而吃百姓,這個邏輯似乎有點奇葩,但你要仔細一想,就是這麼個情況。有人可能要說,百姓都吃完了,還保護啥?可還有江淮百姓呢。

張巡不是沒機會走,但他拒絕了,原因是他認為睢陽一丟,江淮必失,睢陽是江淮北部唯一門戶,而江淮幾乎不設防,如果放棄睢陽,後果不堪設想。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心裡早有了答案,我也不多說了,要怪就怪戰爭吧,戰爭本身就是極其殘忍不人道的東西。

城破之後,南霽雲一開始想假投降,張巡看到了就罵:“南八,男子漢大丈夫死就死了,別幹丟人事。”

南霽雲笑著說:“本來還想多殺幾個回本,讓您這麼一嚷嚷,只能算了。”

說完,慷慨就義,伴隨張巡同時就義的有南霽雲、雷萬春等36人。

張巡刑前大罵尹子奇,尹子奇下令割了他的舌頭,扒開嘴巴一看,嘴裡只剩下三四顆牙。

終年4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