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認識了這些原理、原因和元素,才算認識或領會了這門學科

學科及其發展演化

根據現有文獻,“學科”一詞最早出現在北宋歐陽修等人編撰的《新唐書·儒學傳序》中。文中說:“自楊綰、鄭餘慶、鄭覃等以大儒輔政,議優學科,先經誼,黜進士,後文辭,亦弗能克也。”這裡的“學科”是指學問的科目門類。這種科目門類與科舉考試關係密切。宋代孫光憲《北夢瑣言》中言:“鹹通(唐懿宗年號)中,進士皮日休進書兩通:其一,請以《孟子》為學科。”可見“學科”一詞就是指科舉考試的門類。清代以後,“西學東漸”的風氣日益濃重。中國的官學體制和科舉制度遭遇了西方教會學校以及改良派、維新派和革命派等多種勢力的衝擊,“學科”一詞的內涵也逐漸發生了變化。中國近代首位駐外使節郭嵩燾在其《倫敦與巴黎日記》中提道:“又見示《東京開成學校一覽》,凡分列三十九目,其中亦各有子目。略記其學科:曰普通科,曰法學科,曰化學科,……,曰土木工學。”此時的“學科”除保留過去“科舉考試的科目”這一意思外,又增加了“按照學問的性質而劃分的門類”和“學校教學的科目”兩個義項。

只有認識了這些原理、原因和元素,才算認識或領會了這門學科

在西方學術體系中,學科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產物,是人類將知識按研究物件、內在聯絡或表現形式加以劃分的結果,因而學科是知識分類的產物。知識之所以被劃分成一門門獨立的學科,只是為了人類認識世界和科學研究的需要。恩格斯曾指出:“沒有種的概念,整個科學就沒有了……無數雜亂的認識資料得到清理,它們有了頭緒,有了分類,彼此間有了因果聯絡,知識變成了科學。”

人類發展的早期,所有知識都被歸結為哲學。西方對知識的分類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是第一位提出“學科”概念並進行學科分類的哲學家,他在《物理學》開篇說:“任何一門涉及原理、原因和元素的學科,只有認識了這些原理、原因和元素,才算認識或領會了這門學科。”

只有認識了這些原理、原因和元素,才算認識或領會了這門學科

哥白尼、伽利略、牛頓以後,隨著實驗方法和數學方法的廣泛應用,近代自然科學興起,按照研究物件劃分的一門門自然科學開始從包羅永珍的哲學中分離出來。19世紀40年代以後,由於海王星和能量守恆原理的發現,以及電磁理論的成就、分子運動論的建立,物理學迎來革命,自然科學進一步分化,誕生了近代意義上的學科。19世紀末爆發物理學革命,學科分化越來越快,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進入20世紀後,人類的知識呈現指數級增長,到20世紀中葉,出現了知識高度分化和學科高度綜合的雙重趨勢。

只有認識了這些原理、原因和元素,才算認識或領會了這門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