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政王載灃在大清滅亡後為何突然神隱?背後原因並非無能那麼簡單

1911年11月1日,大清監國攝政王載灃下罪己詔,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12月6日,載灃正式卸任,從此徹底遠離大清政壇,日後無論是面對張勳復辟,還是溥儀復辟的拉攏誘惑,都拿定主意絕不插手,只樂享大隱隱於市的生活。

權力場幾乎是鮮有人主動退出的魔圈,可載灃身為大清實際統治者,不僅主動交出權柄,甚至都沒為親生兒子的皇位做最後掙扎,更別說為大清復國搖旗吶喊了。那麼載灃為何甘願放棄權力神隱呢?其實除了載灃自知才智平庸外,更因其早已勘破大清衰亡的歷史潮流。

攝政王載灃在大清滅亡後為何突然神隱?背後原因並非無能那麼簡單

政治低能難堪亂世重臣大任

1908年,光緒與慈禧相隔1天先後離世。慈禧臨終前頒佈懿旨命3歲溥儀繼位,載灃任監國攝政王,代溥儀執掌朝政。剛剛25歲的載灃突然一步登頂不是因為適合,而是命不由己。

載灃是醇親王奕譞第五子,光緒帝同父異母弟弟。載灃雖是庶出,卻因光緒同父同母的3個兄弟皆早夭,所以醇親王奕譞去世後,只有7歲的載灃承襲了醇親王爵位。

載灃襲爵雖是承蒙祖蔭,但其並不像其他宗室子弟那般紈絝不堪,也有些立志報國頭腦。

攝政王載灃在大清滅亡後為何突然神隱?背後原因並非無能那麼簡單

庚子之變後,德國因公使克林德被義和團殺害一事,要求大清派人赴德國道歉。這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既不能惹毛德國,又不能失了大清的尊嚴,所以沒有人願意前往,最終這個重擔落在了只有18歲的大清“第一親王”載灃身上。

載灃年輕氣盛確實不負慈禧之望,面對德國咄咄逼人之勢,堅決拒絕對德皇行跪拜之禮,也算為大清挽回些許顏面。隨後載灃提意順便訪問英國、義大利等國的要求遭德國拒絕後,又巧言自己因身體不適,兼又急著趕回娶親,遂取消對西歐諸國訪問事宜,竟又成功將難堪的道歉之旅,營造成了出訪歐洲各國的外交事務。

攝政王載灃在大清滅亡後為何突然神隱?背後原因並非無能那麼簡單

這趟苦差載灃的確表現搶眼,不僅維護了大清體面,還彰顯了慈禧識人之準,遂甚得慈禧歡心。載灃自此成為慈禧重點培養物件,並被賜婚榮祿之女,也就是慈禧的養女瓜爾佳幼蘭。

載灃婚後生下長子溥儀。因光緒無後,而慈禧選擇繼承人又不看才能,只看是否有利於自己繼續掌權,所以溥儀是“侄孫”且又“年幼”的兩個標籤,就成為慈禧首選目標。

載灃父隨子貴,身份地位一路飆升。載灃20歲成為隨扈大臣,後又掌管健銳營;24歲見習軍機處;25歲受慈禧遺命任監國攝政王以輔佐幼子溥儀,成為大清實際掌舵人。

無論是隨扈大臣,還是見習軍機大臣,那都是一些具體事務,以載灃之才還能胡亂應付一下。可真要讓載灃統領大清全域性,就有些勉為其難了,更何況慈禧丟下的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縱使載灃不想幹,可為了兒子溥儀也要硬撐場子。

攝政王載灃在大清滅亡後為何突然神隱?背後原因並非無能那麼簡單

載灃年輕資歷淺,所以諸如慶親王奕劻之類的皇室貴胄,對載灃任攝政王都是一百個不服氣,尤其是恭親王奕訢的孫子溥偉最為不服。

想當初如果不是奕訢裡應外合協助慈禧發動辛酉政變,哪有慈禧今日,於是溥偉當時就想找慈禧理論,可惜慈禧發完懿旨就死了。隨後溥偉竟又手持祖傳御賜寶刀闖進紫禁城鬧事要權,幸得載灃恩威並施才壓制住溥偉挑釁之勢。

由此可見載灃任攝政王並未得到近支親貴擁護,他想平衡各方關係將宗室子弟捏到一起並非易事。

可溥偉等近支親貴鬧事還屬雞毛蒜皮小事,而最令載灃憂慮的則是大清朝內憂外患的現狀,尤其是大清朝綱敗壞良久,早已失去百姓的信任。於是載灃為挽回大清在百姓心中印象,也試圖整飭吏治重新樹立王朝威信。

據《宣統政紀》記載,載灃以溥儀名義提出一個大清前所未有的“為民造福”的口號,要求各地方官員激發良知為民造福,同時還停止了地方對朝廷的供奉,試圖以身作則扭轉大清朝堂風氣。

攝政王載灃在大清滅亡後為何突然神隱?背後原因並非無能那麼簡單

載灃初衷很好,但實施起來很難,譬如眾所周知的大貪官慶親王奕劻,就是其不敢啃的硬骨頭。畢竟載灃根基尚淺,若想在朝堂站穩腳跟,還需仰仗這個“奕“字輩長輩緩衝調和宗族矛盾。由此載灃不敢動奕劻,就想從其身邊人袁世凱下手。

有傳言稱光緒病逝前,曾與載灃面談要其殺掉袁世凱。但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否認了光緒與載灃面談之事。不過袁世凱在戊戌變法時告密,致使光緒被慈禧囚禁瀛臺長達10年之久,所以載灃仇恨袁世凱毋庸置疑。

可載灃思謀良久也不知該如何處置袁世凱。如果以戊戌變法告密之罪懲罰袁世凱,勢必就會牽連到慈禧身上,畢竟慈禧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可如果以貪腐之名懲戒袁世凱,又會牽連朝中眾多早已被袁世凱餵飽之臣。

載灃猶豫不決,朝中親貴尤其溥偉就嚷嚷著用家傳寶刀殺了袁世凱。可張之洞一句“怕軍隊出亂子”,就直接打消了載灃殺袁世凱的念頭,畢竟北洋6鎮新軍,其中5鎮都在袁世凱手中。於是載灃就以袁世凱患上足疾為名,要其免官回家休養。

攝政王載灃在大清滅亡後為何突然神隱?背後原因並非無能那麼簡單

載灃攆走袁世凱後,首先抓得就是兵權。其實載灃早在德國時,就很認可德國亨利親王有關“若想皇位穩定,就要手握軍權”的理念,於是回來後就忽悠慈禧建立在一所陸軍貴胄學校。

載灃想得挺好,就是想讓宗室子弟將來替大清掌管軍權,但可惜這幫紈絝子弟只知遛鳥玩蛐蛐,早已不可救藥,所以到載灃用人時根本找不到堪當大任之才。

載灃重整軍隊,宣佈溥儀為海陸軍大元帥,由他代為執政。同時載灃任命六弟載洵擔任海軍大臣,七弟載濤掌管軍諮府與禁衛軍。載灃將軍權集中自家的舉動令人咋舌,可其卻不知掌管軍隊,不只是換幾個頭目那麼簡單,而是應攏住中下層軍官。

載灃攆走袁世凱只是贏得表面勝利,實則是一招放虎歸山的臭棋。因為北洋新軍5鎮的上、中、下層將士皆是袁世凱心腹,任憑換誰都指揮不動。

所以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載灃手下蔭昌等庸將面對革命軍只有逃跑的份。載灃無將可用只得請袁世凱出山。而袁世凱又藉機提出給予其全權指揮軍隊,以及重新組織責任內閣等六條復出條件。載灃雖極不情願但為形勢所迫,也只得對袁世凱的要求照單全收。可以說載灃在與袁世凱角逐中已完全被這個老狐狸玩弄於股掌之中。

攝政王載灃在大清滅亡後為何突然神隱?背後原因並非無能那麼簡單

除了袁世凱外,其實載灃也根本無法擺平其他政治勢力,尤其是那些急於奪權的立憲派。載灃明知慈禧留下的“九年預備立憲”有嚴重後果,但架不住以張騫為代表的立憲派熱情高漲的改革訴求,遂於1911年4月推出了13人的責任內閣。

但這13人中,只有4位漢人,剩餘9人皆為滿人,而且還包括7位皇族。這不明擺著就是皇族內閣嗎?滿懷希望的立憲派沒有得到想要的權力,其心中天平就傾向了革命黨。

而被載灃重用的那些年輕親貴們,要資歷沒資歷,要能力沒能力,除了吹鬍子瞪眼就是一路要權要錢,各有各的打算。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攝政王處於各夥人勾心鬥角之間,一會兒聽這邊的話,一會兒又信那邊的主意,一會兒又對兩邊都說“好、好”,可一會兒兩邊的事又都辦不了,弄得各方對他都不滿意。

載灃雖有親民重整大清的初衷,但總歸只是一個目光短淺,固執保守,一味任人唯親的政治低能兒。載灃既無力掌控全盤大局,也擺平不了皇族內部矛盾,所以有人說載灃就是大清掘墓人。

憑心而論這種評價對於載灃也許有些偏頗,但載灃一系列政治舉措確實削弱了大清統治,加速了大清滅亡速度。

而載灃也頗有自知之明,所以當其辭職全家都垂頭喪氣時,唯其無一絲不高興模樣,反而如釋重負般長嘆一聲:“終於沒有負擔,可以回家抱孩子了!”因為他面對清末亂世確實無能為力了。

攝政王載灃在大清滅亡後為何突然神隱?背後原因並非無能那麼簡單

載灃懂得順應歷史潮流

清末與明末情況不同,不僅僅是百姓民不聊生那麼簡單,清廷因貪腐以及賣國行徑早已人心喪盡,失去了強大的人民群眾基礎。

譬如慶親王奕劻因代表清廷簽署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而成為慈禧心腹。於是榮祿死後,慈禧任命奕劻為首席軍機大臣,使其一躍而為炙手可熱的權臣。

奕劻一旦位極人臣,就露出慾壑難填的貪婪嘴臉,不僅由袁世凱包攬其家庭日常開銷,還賣官鬻爵靠出賣實缺斂財,甚至連官員到其府中辦事送給門丁的小費,奕劻每月都要與門丁按比例分成。

攝政王載灃在大清滅亡後為何突然神隱?背後原因並非無能那麼簡單

奕劻貪婪到這種程度天下皆知,載灃能不知道嗎?可其為借奕劻盤根錯節的勢力穩固自己的地位,竟不敢動奕劻。由此可見清末貪腐問題早已積重難返,這也是清廷喪失人心的根源之一。

而隨著時代發展,尤其是一些西方觀念的輸入,百姓民智已開,再也不會被封建帝王那套說辭糊弄,遂自發掀起了掀翻清廷鬥爭。1905~1908年,由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就發動了8次行動。這些行動雖皆以失敗告終,但也警醒了載灃。

載灃雖才智不足,但其卻有敏銳的政治眼光。他已清醒意識到沒有人能挽救大清,封建專制已跟不上歷史前進車輪。所以載灃將大權教給袁世凱時,其對大清就已死心。日後無論是張勳還是溥儀復辟,載灃都表現的相當冷漠與抗拒,甚至還試圖阻止溥儀行動。

攝政王載灃在大清滅亡後為何突然神隱?背後原因並非無能那麼簡單

其實載灃選擇神隱,不僅是對清廷絕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保命。

載灃執政期間,就曾遭遇汪精衛等革命黨人暗殺。雖然這次暗殺因汪精衛等人出現紕漏,而以失敗告終,但已在載灃心中留下陰影。

尤其還有大清宣佈退位後,良弼、溥偉等滿清親貴試圖結夥反抗,但良弼很快就被革命黨人暗殺的事例,估計也是載灃選擇隱退以保命的原因之一。總之載灃懂得順應歷史潮流,不做無謂抗爭。

攝政王載灃在大清滅亡後為何突然神隱?背後原因並非無能那麼簡單

載灃堅守民族大義的執念

載灃雖算不上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但其心中一直恪守著家國利益底線,相比那些投靠日本人的愛新覺羅子孫,確實值得世人尊敬。

1925年,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後,赴天津靜園蝸居。隨後載灃也攜全家赴天津與溥儀一起過隱居生活。可惜溥儀恢復大清之心不滅,竟瞞著父親私自跑到長春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1934年,載灃曾攜溥儀的弟弟妹妹以“私人探望”的形式,去過一趟長春。溥儀派護軍到火車站迎接父親,但日本人卻以溥儀此舉違反了協定為由,要求溥儀當眾道歉,並承諾日後不再犯類似錯誤。

攝政王載灃在大清滅亡後為何突然神隱?背後原因並非無能那麼簡單

載灃親見溥儀處處遭受日本控制的窘況,遂對溥儀說:“日本人又不是傻子,不會將打下的天下交你。”但溥儀並不想回頭。

載灃自知長春非久留之地,就裝病不吃東西,實則天天由小兒子溥任偷送餅乾吃。溥儀怕出事,就讓載灃回了天津。載灃走時將小兒子以及兩個小女兒都帶回了天津,他不想讓全家人都置於日本控制之下。

可日本人並不想放過這個昔日大清攝政王,遂為載灃開出月薪1萬元價碼,邀其赴長春擔任閒職。雖然載灃回到天津坐吃山空經濟拮据,但其面對日本開出的高薪並不為之所動。

隨後日本人又派出身為關東軍參謀兼溥儀秘書的吉岡安直,親赴天津利誘載灃。但載灃只派兒女赴宴,自己一概不露面。吉岡安直又使出殺手鐧,又以載灃居住在英租界不安全為由,要其搬至日租界居住。誰料載灃竟拍案反對,吉岡安直也只得悻悻而返。

1939年,天津發大水,載灃攜全家遷回京城。但他們並未回醇親王府,而是在王府西側花園居住,並在醇親王府淨業寺舊址辦起一座小學,附近普通貧苦人家的孩子都可以進學校讀書。

載灃正因有家國大義的堅守,所以才會犧牲個人利益,而甘願過這種大隱隱於市的平凡人生活。

攝政王載灃在大清滅亡後為何突然神隱?背後原因並非無能那麼簡單

結語

1912年2月12日,大清結束了267年的封建統治。載灃自此選擇神隱,卻一反政治上的低調,喜歡追逐新潮,喜歡接觸西方先進物件。許多貴族後裔也受其影響,思想發生積極改變,由五穀不分、四體不勤的貴族,逐漸融入到大社會中自食其力。

我們縱觀載灃履歷生平,也許憑其才智能力,確實不適合做政治家,只是被慈禧硬生生推上高位。而載灃也確實因思想侷限,為維護愛新覺羅家族利益做出一些逆時代潮流之事。

但載灃貴有自知之明,能看清未來及時抽身,避免了改朝換代節點更多的流血犧牲。而且載灃一直恪守民族大義,最終也贏得了世人尊重。1951年,載灃臨終前將自己唯一私產醇親王府捐獻給了國家。

載灃在兒子溥儀眼中膽小怕事,難堪大任,無法給予兒子一點保護。而載灃在弟弟載濤口中,則是遇事優柔寡斷,忠厚無用之人。但也許正是因為這份平庸,才換來了愛新覺羅家族的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