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習俗:關帝與關帝廟

在中國,一提到關公、關羽、關雲長,真可說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在《三國填義》裡,關雲長身材魁梧,赤面美髯,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他手提青龍偃月刀,下跨赤兔千里馬,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在民間傳說中,關羽是一位義氣千秋、忠貞不二、見義勇為的英雄好漢,在百心目中成了勇武和忠義的化身。關羽本是一位歷史人物,後來怎麼變成了“帝”“神”呢?

民間習俗:關帝與關帝廟

關羽是三國時代蜀國一員大將。早在離三國還不太遠的唐代,民間就開始流傳他的故事。到宋代,宋哲宗封他為“顯烈王”,宋徽宗封他為“義勇武安王”,這時已升格為“王”了。到元代,又加封為“顯靈義勇武安類濟王”。元末明初,長篇講史小|,工說《三國演義》的出現,更使關羽名聲大震。明代,又為關公加封,明神宗加封其為“協天護國忠義帝”,到|清代,又封為“關聖大帝”,關羽終於由一員武將變成“王”,又變成“帝”,乃至“大帝”。明清時代,關羽的地位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人們把他和“聖人”孔子排在一起,稱為“武聖人”。

民間習俗:關帝與關帝廟

關羽聲名日隆,就連佛教和道教也爭相把他拉入教門,以壯聲威。佛教各寺院鄉紛將關羽列為本寺護法神,道教尊其為“關聖帝君”、“蕩魔真君”、“伏魔大帝”,表至喇嘛教也供奉起關羽來。關羽終於被神化,成為人們普遍崇拜的神明。民間將關帝視為萬能之神,他既育給人福祿,保佑科舉,又能治病消災,驅邪辟惡,誅罰叛道,甚至還能招財進寶,護做生意人的人。關帝的神通越來越大,又被二十多個行業奉為保護神。這些行業描金業、皮箱業、皮革業、煙業、香燭業、綢緞商、成衣業、廚業、鹽業、醬園業豆腐業、屠宰業、肉鋪業、糕點業、乾果業、理髮業、銀錢業、典當業、軍人、武師命相家等。

民間習俗:關帝與關帝廟

關羽由人變成了“帝”和“神”,主要是由於歷代封建帝王的推崇。關羽集忠孝、節、義於一身,對統治階級來說,樹立這種精神偶像,是“教化”億萬臣民,化封建倫理規範,加強封建統治的“良方”。這與我國先秦時代的思想家孔子的遭是一樣的。關帝之所以被人們所接受,成為民間婦孺皆知的偶像,還有一個重要原是關別身上的勇武、忠義等品質,符合中國老百姓的傳統道德觀念,人們把他看作骨的爭的英雄、使風義骨的好漢。這又與人們普遞喜歡孫悟空的情況很相似。民間對關帝的頂禮膜拜,可從遍及全國各地的關廟看出。關帝廟,也叫關王廟

關廟、關聖廟、武廟、老爺廟等。在全國,幾乎每一個集鎮都有一座關帝廟,據《清備錄》記載,清代關帝廟遍及大江南北,“凡兒童婦女,無有不震其威靈者。

民間習俗:關帝與關帝廟

香火之整,將與天地同不朽。”有人推測,關帝廟在全國的數量即使不是第一,大概也在前三民間對關帝的頂禮膜拜,可從遍及全國各地的關廟看出。關帝廟,也叫關王廟關廟、關聖廟、武廟、老爺廟等。在全國,幾乎每一個集鎮都有一座關帝廟,據《清備錄》記載,清代關帝廟遍及大江南北,“凡兒童婦女,無有不震其威靈者。香火之整,將與天地同不朽。”有人推測,關帝廟在全國的數量即使不是第一,大概也在前三名之列。僅北京一地,明清至民國期間,城裡專祀關帝和以祀關帝為中心的廟宇加在一起,竟有一百一十六座之多,幾乎佔了北京城內廟宇總數的1/10,為北京廟宇數量之最,要是加上郊縣的數字,肯定超過二百座。即使在臺灣島上,據說也有關帝廟一

百六十多座。

民間習俗:關帝與關帝廟

相傳農曆五月十三日(一說十二日)是關帝生日。這一天各地舉行熱鬧的關帝廟會。廟會內容一般為進香禮拜、演戲謝神和進刀馬。《燕京歲時記》上記載:北京十里河關帝廟“每至五月,自十一日起,開廟三日,梨園獻戲,歲以為常”。《中華全國風俗志·江蘇六合》上也說:“(五月)十三日乃關帝誕辰,官民祭享,演戲建礁,龍舟遊舫如(五月)五日。”這一天還要給關帝進貢大刀和駿馬,俗稱“進刀馬”。刀以鐵製,馬為紙紮。《帝京景物略》上說,“十三日,進刀馬於關帝廟,刀以鐵,其重以八十斤,紙馬高三丈,鞍鞘繡文,警銜金色,旗鼓頭踏導之”。

民間習俗:關帝與關帝廟

俗傳這天又是關公單刀赴會的日子。關公在這天要磨刀,所以此日稱為“關公磨刀日”、“磨刀期”,這天家家忌動刀。關公磨刀,老天爺要降下雨水做磨刀水,這雨稱作“磨刀雨”,這一天也便稱為“雨節”。據說“雨節”必雨,十分靈驗,所以民間有俗諺說,“大旱不過五月十三。”華北一帶,也有將關帝生日定在六月二十四日的,認為這一天必定會下雨。這個差別可能是因為我國南北降雨季節上的差異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