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家族的“海上王國”

鄭氏家族的“海上王國”

潮起潮落,此消彼長,這就是歷史。當大明王朝在禁海令又過了100多年,當封閉的大明王朝像死水一樣走向沒落的時候,東南沿海,曾經被打壓得奄奄一總的民間海商,又積聚起重出大洋的力量!

公元1633年10月22日,清晨,金門料羅灣,中國水師與九艘不可一世的荷蘭戰艦進行了一場海戰。剎那間,將這個寧靜的港灣變成了沸騰的戰場。這是一場被遺忘的海戰,它的指揮者是一個被中國歷史淡忘的“海上國王”—鄭芝龍。

鄭芝龍其人鮮為人知,但是一提起他的兒子鄭成功,學過一點歷史的人誰都能說出一二來。鄭芝龍最初是海商,後來變成了海盜,最後又接受明朝官府的招安,成了海防遊擊。他將明朝官府的海上軍事力量與民間的海商以及海盜勢力進行整合,最後就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海上王國。

明隆慶元年,即1566年,迫於壓力,朝廷終於開放海禁, “準販東西洋“ ,指定“發舶地”為今天福建的海澄,每年約有150艘帆船從這裡領“引票”出海貿易。但禁海難,開海更難。中國海商與移民所面對的世界環境,與200年前鄭和航海時期已經完全不同了。過去的大洋是一個無組織的自由世界,中國的海上勢力在技術與規模上都佔有絕對的優勢。如今,中國已處在西方擴張浪潮的邊緣,海商所面臨的既有從事貿易航運的企業,又有從事殖民征服的軍隊,重出外洋舉步維艱。

這樣我們的海商就沒有辦法跟西方競爭,就得武裝自己,把船造大,把炮造大。可是這樣一來呢,又被國內政權打壓,這又是非法的,所以我們的海商當時是兩邊受夾擊。在這種背景下,開海以後,海商、海盜弄成一體了,海商、海盜武裝集團勢力越來越大。就這樣,鄭芝龍出現了。

這是一場爭奪制海權的戰役。料羅灣大捷徹底摧毀了荷蘭人在南中國海建立的貿易霸權,福建巡撫的捷報引民間說法: ”粵自有紅夷以來,數十年來,此捷創聞。”

1640年,荷屬東印度公司與這位中國“海上國王”達成航海與貿易的若干協定,並開始向鄭芝龍朝貢。所有在澳門、馬尼拉、廈門、臺灣、日本各港口間行駛的商船,都必須接受鄭氏集團的管理。中國勢力自鄭和之後200年,重建了遠東水域的霸權,贏得了一次抵禦西方擴張,挑戰外洋,在世界現代化歷史上競逐富強的機會。

特別是在明朝的後期,就是在皇權控制薄弱的地方,如閩、粵這一帶,我們海洋貿易的發展,華人向海外的移 居,海上包括鄭芝龍他們這一支武裝力量的存在,都是我們海上文明的一種希望。

但遺憾的是,這一線光明也將被撲滅!

公元1646年,清兵一步步進逼福建安平,南明平國公鄭芝龍做出了一生中錯誤的一次抉擇:降清。但清政府不僅沒有兌現讓他成為“三省王、閩粵總督”的承諾,反而迅速挾持其北上。在北京,這位海上梟雄密書兒子鄭成功: “眾不可散,城不可攻。”五年後,康熙皇帝登基,鄭芝龍可悲的死在了康熙的刀下。

就在這一年, 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親率2萬餘人的大軍,乘300艘戰艦,從金門起航,浩浩蕩蕩,收復了被荷蘭人盤踞38年之久的臺灣。

鄭成功反清復明,就和大陸皇權對立,對立以後,這三方勢力的格局就發生了變化,滿清帝國和外國勢力就聯合起來對付鄭。荷蘭人馬上就派使團出使北京,見順治皇帝。說你只要允許我跟你上岸貿易,我就幫助你剿滅鄭氏家族。

“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1662年6月23日,民族英雄鄭成功因病去世,年僅38歲。三個月前,他派人給佔據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送去了戰書。

當西方世界將國家政治軍事力量與民間航海貿易力量結合起來,在世界範圍大肆擴張的時候,中國剿滅了具有政治組織與軍事武裝的民間海外力量,再次為西方勢力讓出了整個中國海。

在世界近現代史上,出不了外洋就守不住海岸,而失去海洋也最終將失去家鄉。這番道理,中國的皇帝們要到200年後,從一系列可悲、可恥的喪權辱國的教訓中才能獲得。

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一聲長長的嘆息,大海不會就此平靜。很快,在資本和利益的驅使下,有恃無恐的歐洲艦船又絡繹不絕地逼近中國的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