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將僧格林沁屢立戰功,原來靠的是這些戰略戰術!

僧格林沁出生在科爾沁左翼後旗一個蒙古貴族的家裡,15歲的時候被選為科爾沁左翼後旗郡王索特納木多不齋的嗣子。

接著承襲了科爾沁左翼後旗都王爵。在道鹹同三朝他有著顯赫的地位,“出入禁,最被恩眷。”他曾擔任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各旗都統等重要職務,他總是衝在維護清朝統治的最前沿。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他曾經率領清軍英勇抗擊英法聯軍,也曾經殘酷鎮壓過太平天國北伐軍和大部分捻軍,後因鎮壓農民起義有功被封為博多勒噶臺親王,他“忠勇性成,視國家事為家事”,為維護皇家社稷立下了汗馬功勞。戰場上,雙方作戰不僅是兵力、兵器的比拼,同時也是雙方戰略戰術的較量。

僧格林沁一生打過很多勝仗,在戰略戰術上勢必有其過人之處,其戰略戰術如何呢?

晚清名將僧格林沁屢立戰功,原來靠的是這些戰略戰術!

一、軍事戰略

1.剿撫兼用

僧格林沁對農民起義除了殘酷的鎮壓之外,還主張兼用招撫的辦法來瓦解起義軍。

他招撫的原因主要有兩條:其一,清軍兵力有限,不招撫兵力不足於鎮壓農民起義軍。他在上奏中提出,“現在南省之賊,蔓延甚廣,流毒數省,人數太重,奴才愚昧之見,若不撫剿兼旄,深恐兵力未逮。”招撫苗沛霖團練時,也是出於此種考慮,“駕馭苗沛霖實出於萬不得已,緣粵匪未除,捻匪未滅,伏莽乘間四起,軍情賊勢已有防剿不遑之勢,若再添一練匪,各路兵力實有未逮”。其二,用降卒打仗,可以提高作戰效率。

他認為“募勇又不如用降眾為前敵,輕易得力,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雖需餉較繁,而事半功倍”。僧格林沁不僅認識到招撫對於作戰的重要性,也深刻了解“用兵之道,招降最難”。

所以他主張“招降必須駕馭得法,安置合宜,日後接人方無後患”。

晚清名將僧格林沁屢立戰功,原來靠的是這些戰略戰術!

他駕馭招降之卒的辦法有三:其一,重視地方官對降眾的管理。“嚴飭地方官及團練紳董經理降寨防守事務,廣設耳目,明查暗訪。

設有匪眾滋事擾害良民,即飛報臣營酌量辦理,至將來官兵撤後,自應分別安插,惟在地方文武認真經理,可冀日久相安,但必須忠正廉能,精明幹練之員足當斯任,應由撫臣秉公遴選委用賢員方克有濟。”

其二,用降卒進攻農民起義軍,“以匪攻匪互相為仇,不致再行糾合為患。”

從而使降卒死心塌地地為清軍效力。捻軍首領劉佔考投降勝保後,僧格林沁命人將劉佔考家屬扣留,勝保致信僧格林沁將劉佔考家屬釋放,但僧格林沁回覆勝保,等到劉佔考立有奇功之時再由勝保奏明朝廷請旨歸還其家屬,原因是“劉佔考一經剿賊,則必與賊結怨,即可不再生反側。”從而達到駕馭的目的。

晚清名將僧格林沁屢立戰功,原來靠的是這些戰略戰術!

其三,對降卒恩威並用,不僅要“收其人”還要“制其心”。“約束以懾其氣,誠信以結其心”。

‘首先要“威足以制其心”,如果是“圖了燃眉,與賦說合,先給頂戴,繼許口糧,容其傲慢,該匪投誠之後,不獨莫知斂跡,反生藐視”,“勢必故智復萌”。僧格林沁在處斬廣西等處太平軍時,“皆系派令投誠楚勇行刑,即系欲使其感德畏威之意。”另外,還要“恩足以使其感”,“每遇該勇等打仗陣亡,即飭賞棺木,遇有受傷,亦即賞醫調,以示體恤而資鼓舞。”由於僧格林沁對降卒駕馭得法,剿撫兼用之策也取得了較大成功。

“自準投誠贖罪以來,經奴才等曉以大義,收錄為用,該勇等皆系聖朝赤子,豈無天良,且知聖恩高厚,准予免罪,無不感激奮興,願效死力,打仗陣亡者極多,身受重傷者不知凡幾,其為真心悔罪,奮勉圖效,即此可見。”

朝廷也充分肯定了僧格林沁剿撫蒹之策,“辦理剿撫各節,尚能寬嚴得宜,持論亦無偏倚。”

晚清名將僧格林沁屢立戰功,原來靠的是這些戰略戰術!

2.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重視後勤保障

僧格林沁作戰時,不主張急功冒進,而認為應該穩步進取。南下鎮壓捻軍之時,朝廷曾寄七道諭旨命僧格林沁“勇不足則添募,餉不足則籌撥”,“直搗老巢,先發制人”。

但僧格林沁不同意這麼做,他舉例說服朝廷,這就像人生病一樣,“初效急症方除,邪脈未退,氣血兩虧,不知者蓋謂當以峻補,其立壯其氣,何必緩以調和徒延時目,豈知施之過猛,致生他變”。

他認為現在南方捻軍“熾張數年”,“賊圩林立”,“蔓延數百里,逆匪數十萬”,清軍一旦進攻捻軍老巢,“賊匪勢必結成死黨,群股來援”。另外他還擔心後勤保障不濟,“直搗老巢,彷彿你入不毛,兵行糧到,方無枵腹之虞,萬一餉似近日各省屢催罔應,馬步兵勇之情勢將不攻自潰”。所以他主張穩紮穩打,步步為營,“迸一步清一步,此南圖剿捻、北固藩籬之計”。

僧格林沁行軍多年深刻認識到後勤軍需對於部隊的重要性,他說,“行軍之要,糧草為先”。

晚清名將僧格林沁屢立戰功,原來靠的是這些戰略戰術!

另外,他洞悉到軍餉不濟的主要緣由是吏治的腐敗,他指出;軍務莫急於餉缺,而餉缺盡由於各省徵收不足。其中有水旱偏災,賊竄邊境者,不肖州縣籍此措詞,其實災輕之區,良善之民,誰未納賦。

不過州縣意圖肥己,私徵匿報;道府職司監察,耳目切近,豈無所聞?其中或有喜逢迎,遂代為緘默;地方大吏偶有風聞,察念道府情面,姑且容之。直待斷難姑息,始行參蘋撤任。豈知事已不可收拾,又豈知被劾之官,私橐已飽。

似此吏治,若各省督撫司道再不設法挽回,嚴定章程,實行懲勸,軍餉何由得充,官方何時能肅。

二、軍事戰術

1.以圍為攻

對於敵人的堅固城壘,僧格林沁不主張從正面進攻,而實行以圍為攻的戰術,將敵人圍困致死或逼其外逃,然後設計殲滅。在束城進攻太平天國北伐軍時就使用了這一戰術,“開挖深濠以資圍困。

該逆如不肯坐以待斃,必然拼命奔撲,我兵即可奮力前截後襲。倘競如前死守,我兵只需嚴守此長圍,不日賊巢糧盡,即可不攻自潰,彼時亦易剿陷”。

晚清名將僧格林沁屢立戰功,原來靠的是這些戰略戰術!

圍攻富莊騮時,因“牆垣堅厚”,太平軍“炮火猛烈,抵死抗拒”,僧格林沁在探得“富莊駟糧米無多,料該逆不能久踞”的情況下,“將四面圍兵撤退數里”。

在富莊朝南面樹木雜叢中暗伏,等太平軍突圍出城後,“僧格林沁督帶官兵在後尾隨,約走數里,計該逆奔竄疲乏”的時候,命令“槍箭齊發,刀矛並舉,追殺四十餘里,斃敵八百餘名”。

2.充分利用“地利”,相機進攻

僧格林沁在打仗中善於發現和創造條件利用地理優勢,進攻敵人。例如,在進攻連鎮時,林風祥在連鎮建木城深濠,外設梅花坑,下掘地道,廣數十里,迂迴曲折,多築暗門窟室。

如從正面進攻,難度非常大。僧格林沁將連鎮上游山東德州四女寺河道挖深,引運河河水,在連鎮長濠之外,另築套堤儲水浸灌連鎮。到最後連鎮水深二三尺至四五尺不等,北伐軍穀米、火藥多被水淹,北伐軍以黑豆充飢。

晚清名將僧格林沁屢立戰功,原來靠的是這些戰略戰術!

在北伐軍糧食、火藥缺乏,戰鬥力大減的情況下,僧格林沁命令清軍四路進攻,西、東連鎮先後攻陷。

當時三朝帝師、體仁閣大學士祁寓藻聽到這個訊息後欣然寫下一首詩讚揚僧格林沁:“畢竟藩王識地形,長圍築就奮雷霆。漫雲狡兔營三窟,終見天狼墮一星。保障此心應共自,簡編他日為誰青。便從河北移江左,振旅功成贊帝廷。”’在進攻馮官屯李開芳部時,李開芳環村築壕,內挖地窖,貫以地道,以避火炮,而資住宿。

窖外遍挖小孔,用鳥槍仰射,彈無虛發,能擊敢而不致為敵所擊。僧格林沁充分利用了此地的地理條件:馮官屯旁舊有漢河,可通徒駭河,河形尚存。

他同河東道總督長臻、山東巡撫崇恩商量,在上河廳三孔橋挑掘引河,在馮官屯外築造圍牆,引運河河水浸淹。馮官屯地勢較高,濠內水深三四尺不等,卻不能灌及地窖。僧格林沁令人趕造水車,用人力灌水。月餘後,圍牆以內高處水深二三尺,低處水至四五尺。李開芳無奈之下欲詐降突圍,不料被僧格林沁識破被擒。

晚清名將僧格林沁屢立戰功,原來靠的是這些戰略戰術!

3.誘敵深入,設伏殲敵

僧格林沁在進攻敵人時,為了使自己的人馬儘量少受損失,經常以假象來引誘敵人,然後突然襲擊敵人。

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戰中,英法聯軍到達大沽後,僧格林沁令官兵“在暗處嘹望,炮臺營牆不露一人,各炮門具有炮簾遮擋,白晝不見旗幟,夜間不聞更鼓,每遇潮漲,每營撤去橋板,各項官兵不準出入。”

聯軍撤除鐵時,“炮臺內的中國人還是沉寂如死,一切看上去似靜寂的可疑,像風暑鬱蒸的天氣一樣,像一場大雷雨前那種靜止和沉悶的感覺: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蚱蜢的鳴聲都變成為干擾了。直到此刻我自己還沒意識到我們將受襲擊”,“他們(清軍)會不會冒險攻擊我們,由於這樣一個行動會引起各種後果,這還是難以肯定的”。

清軍的隱蔽致使“許多人於是都認為炮臺已撤離一空”。

晚清名將僧格林沁屢立戰功,原來靠的是這些戰略戰術!

這些假象在很大程度上麻痺了英法聯軍。等戰鬥進行了一段時間後,清軍炮火“漸漸放慢了速度,這時他(海軍上將何伯)認為登陸的有利時機己到。

點鐘的時候,滿載著水手和水兵的小船用槳劃駛向河岸,到了那裡大家才發覺原來是一片泥濘之地,要在上面行進的確困難”。等到聯軍被誘至泥濘的河岸時,“炮臺又重新開火,給進攻者帶來可怕的傷亡”。戰鬥正在進行時,有人大聲喊道:“這是有規則的屠殺,我們就像在羊圈裡那樣任人宰割”。

“話雖不多,它表達大家所有的想法”。《泰晤士報》也氣急敗壞地說:“怯懦的蒙古人用精心偽裝的陣容和隱蔽炮隊的辦法來誘騙英國海軍司令這樣的老實人”。

並顛倒黑白地說這是“不可饒恕的惡作劇”。可以看出,在此戰中僧格林沁誘敵深入的戰術運用得比較恰當,使得第二次大沽口之戰大獲全勝。在進攻連鎮林鳳祥部時,僧格林沁從投降的太平軍叛徒中得知李開芳南走時與林風祥約定,如果來北援,以夜間暫放噴筒為號。

晚清名將僧格林沁屢立戰功,原來靠的是這些戰略戰術!

於是,他派軍隊假扮進孜清營之勢,設伏以待。

並使太平軍叛徒寧宗揚等走近北伐軍營壘,謊稱高唐來援,林風祥上當,派兵出迎,進入清軍的伏擊圈,損失慘重。僧格林沁率軍進攻河南黎寺集寨捻軍時,屢攻不下後撤軍,捻軍“尾隨意在誘敵”。

僧格林沁將計就計,引誘捻軍到樊家寨時,立即命令蘇克金等一齊“撥馬回壓”,“槍箭連環”,捻軍不支敗走,僧格林沁馬隊又追殺四五里,捻軍數百名被殺。

三、總結

僧格林沁一生戎馬倥傯,大小戰爭經歷無數,總是勝多負少,事實證明,他戰略戰術運用基本恰當,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軍事指揮員。

縱觀僧格林沁指揮的戰役,他戰略上較穩,主張在後勤保障有力的情況下步步為營,這是正確的,但戰術上有時急攻冒進,在與捻軍作戰的後期,他“統兵追賊,日行七八十里,或百餘里不等;然步隊不及馬隊,駑馬不及良馬,勢必參差不齊”,因此陷入捻軍包圍,命喪曹州,全軍覆沒,付出了慘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