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鼻之戰引發中英正式宣戰

穿鼻之戰引發中英正式宣戰

原創

2021-04-16 15:29

·

長安一布

穿鼻之戰引發中英正式宣戰

1839年9月4日,義律率兵船兩艘、貨船三艘到九龍山口岸以索食為名,突然向我口岸發起進攻,遭到大鵬營參將賴恩爵率領的水師猛烈反擊,經過4個多小時的戰鬥,英艦遭受重創後狼狽逃往澳門。

九龍之戰後,英國商船‘薩克遜’號船長當朗看到大清政府的強硬態度和強大的海防力量,在未經過義律同意的情況下,私自向林則徐發出密函,同意只進行正常貿易,不販賣鴉片,並表示願意同中國簽訂協約和保證書,進行合法的買賣。

穿鼻之戰引發中英正式宣戰

英國駐華商務義律

林則徐接到函告後,立即批准當朗到廣州做生意,義律聽到這個訊息後是又氣又急。於是在11月2日,他下令英艦“窩拉夷”號和“海拉新”號駛進中國珠江口的穿鼻洋,意圖透過炮擊阻止已經向林則徐具結的英國商船,阻止其駛向廣州,強令其折返。

穿鼻之戰引發中英正式宣戰

愛國名將關天培

1839年11月3日,時值清水師提督關天培率師船正在穿鼻洋麵巡邏,關天培聞訊後,立即加強虎門保衛力量,率領水師前往攔截。此時,英艦“窩拉疑”號突然率先向師船開炮,關天培隨即率軍英勇抗擊,中英穿鼻之戰就此打響。

穿鼻之戰引發中英正式宣戰

穿鼻之戰海戰場面

穿鼻之戰,是鴉片戰爭爆發前夕,中英在珠江口穿鼻洋海上進行的一次前哨戰。提督關天培率領清軍在穿鼻洋麵與英軍展開激烈戰鬥,打壞英艦一艘。與此同時,清水師提標左營遊擊麥廷章積極協同,隨後擊中該艦後樓。英軍另一艦“海阿新”號見勢不妙,始終不敢參戰。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最終“窩拉疑”號遭受重創逃離戰場,連同“海阿新”號一同逃走,最後英軍敗退,清水師也有三船受傷。在關天培收軍之後,附近漁艇撈獲英軍軍帽二十一頂,其他物事,不計其數。

在隨後的十天中,中英雙方陸續發生7次小規模的衝突,均被擊退,並上報朝廷我軍“七戰七捷”。

其實,這次海戰規模不大,戰果也不大,可當時層層報上來的戰報是相當有意思,非常離譜可又無據可查。比如:1839年的11月進行的穿鼻之戰,大清29條戰船被擊毀,死15人,英軍無人員傷亡按理說是打敗了,可林大人卻說撿到21個帽子。戰報上戰敗的英國人從來都找不到屍體,只看到海面上漂浮著英夷的帽子,而我們大清士兵的兵器上則沾滿可疑的鮮血。總之是千穿萬穿,馬屁不穿,我軍英勇,敵寇慘敗。

在北京的道光皇帝看到林大人手下發來的戰報被忽悠得快要樂瘋了,頭腦愈來愈發熱了。道光皇帝下令:“著林則徐等酌量情形,即將英吉利國貿易停止,所有該國船隻,盡行驅逐出口,不必取具甘結(保證書)”。

林則徐接到聖旨後,決定“自1839年12月6日起,停止英吉利國貿易”。

1840年1月5日,林則徐根據道光旨意,宣佈正式封港,永遠斷絕和英國貿易。

訊息傳到英國後,英國議會進行了激烈辯論,主要觀點如下:中國人以優越人種、天朝上國自居,對英商橫加侮辱,更屢次侵犯人權,以性命相威脅,甚至兩次驅逐沒有進行鴉片走私的無辜英商,並影響到鴉片之外的貿易;中國的法律彷彿是專門為貪官勒索而設定的,既無法執行又荒謬野蠻透頂,而且與中國進行貿易需要交納比關稅高得多的保護費。

1840年4月7日,英國議院就對華戰爭軍費案和廣東鴉片商人賠償案開始辯論,經過三天的激烈爭論,以271票對262票的微弱多數,9票之差通過了內閣的提議,英國正式對大清宣戰。

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其中3艘為裝備有74門大炮的大型軍艦、蒸汽軍艦4艘、運輸艦船28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喬治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從印度出發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截斷中國的海外貿易,並於7月攻佔浙江定海(今舟山市),8月英艦以驚人的速度攻城略地,抵達天津大沽口外。

穿鼻之戰引發中英正式宣戰

琦善與英國代表

本來主張戰爭的道光,眼見英艦迫近,懾於兵威,開始動搖,1840年8月20日,道光帝批答英國書,令琦善轉告英人,允許通商和懲辦林則徐,以此求得英艦撤至廣州,並派琦善南下廣州談判。

10月,琦善署理兩廣總督,林則徐、鄧廷楨被革職。

1841年1月7日,英軍突然攻佔虎門的大角、沙角炮臺,清守軍死傷700餘人,帥船、拖船沉毀11艘。琦善被迫讓步,1月25日與義律簽訂《穿鼻草約》,條約第一款就是將香港島割與英國。第二天,英國軍隊就佔領了香港島。

不過《穿鼻草約》並未經中國皇帝批准,而琦善也沒有蓋用關防大印,因此該條約不具法律效力。

1841年1月27日(清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五日),道光在得到琦善關於大角、沙角炮臺被英軍攻陷的奏報後,又從主和變為主戰,決定對英宣戰,並將琦善革職問罪。

至此,清朝政府正式向英國宣戰,開始進行更大規模地調兵遣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