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及利亞經歷了改革動盪,布特弗利卡上臺追求國家和解

前言

經濟發展滯後,是阿爾及利亞國家出現動盪的根本原因,由於長時間以來農業和石油體系,國際社會的石油價格驟降,對阿爾及利亞產生震撼性影響。期間國內騷亂和襲擊活動不斷升級,知道布特弗利卡上臺後,才尋求和解方案。

沙德利本賈迪德:改革、動盪和悲劇

始於1976年的阿爾及利亞新憲法,確保了布邁丁死後總統職位的順利交接。

布邁丁的繼承者沙德利本賈迪德的意識形態色彩淡薄。他剛開始沿襲了布邁丁的社會主義指向,但隨後又謹慎地開啟了自由化行動。本賈迪德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給予農業更多關注,其原因是阿爾及利亞人口的增長,需要更多的糧食進口。工業部門也繼續得到大量資金投入。很明顯,本賈迪德想去平衡各部門發展,這一點在1985到1989年的第二個五年計劃得到證明。隨後,農業革命被廢除,農業實行私有化。20世紀80年代中期,石油價格驟降,對天然氣價格產生影響,震撼了整個經濟體系。1986年,阿爾及利亞為了吸引外資,開始了油氣部門的自由化。

阿爾及利亞經歷了改革動盪,布特弗利卡上臺追求國家和解

本賈迪德的經濟重新定位也與其外交政策有關。

本貝拉和布邁丁為阿爾及利亞構建的國際威望,使這個國家成為斡旋和調解國際糾紛的中間力量。阿爾及利亞在解決美國與伊朗444天的人質危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阿爾及利亞在斡旋伊朗一伊拉克戰爭中努力奔走,以至於搭上了外交部長穆罕默德本葉海亞的性命,他在一次飛機失事中喪生。1983年和1987年,本賈迪德兩次會見國王侯賽因二世。1988年,阿爾及利亞與伊朗恢復外交關係。1989年,阿爾及利亞確保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成立。1983年,阿爾及利亞與突尼西亞、茅利塔尼亞簽署友好協定,表明本賈迪德對地區事務而不是全球事務感興趣。1981年11月,法國密特朗訪問阿爾及利亞,兩國關係迅速改善。雙方在隨後幾年簽署一系列協議,推動各個領域的“合作發展”,特別是在碳氫部門。20世紀80年代,儘管阿爾及利亞和法國關係冷淡,但兩國在1989年1月簽署了金融與天然氣協議,3月密特朗短期訪問法國。

本賈迪德統治期間的另一主題就是去集權化。阿爾及利亞的省份從34個增加到48個,地方參與度大大增強。阿爾及利亞還改組國有企業,如阿爾及利亞國家天然氣公司。儘管有這些重要的變化,然而“充實後”的1986年國民憲章重複了昔日的社會主義的原理;這次變化主要體現在表面而不具有實質內容。然而,這次憲章增加了歷史部分,承認民族主義者,包括梅薩利哈吉在構建國家所作出的努力。此外,阿爾及利亞在拉姆丹阿班、穆罕默德海德爾和貝勒卡西姆克里姆死後,恢復其名譽。

阿爾及利亞經歷了改革動盪,布特弗利卡上臺追求國家和解

整個20世紀80年代,公眾普遍承認本賈迪德實行的是謹慎節儉、深思熟慮的自由化政策。

然而,有跡象表明,儘管阿爾及利亞社會長期穩定,統治者也引以為豪,但一切並不順利。就在民族解放陣線精英內部,反對自由化的也大有人在。批評者認為,改變社會主義等於宣佈放棄革命。1981年,女權主義者成功地抵制了一部保守的家庭法。然而,1984年,阿爾及利亞透過法律,重新強調父權制和沙里亞在阿爾及利亞法律體系中的作用。伊斯蘭激進分子也成為暴亂分子。穆斯塔法布亞利領導的阿爾及利亞武裝伊斯蘭運動預示著20世紀90年代的暴力程度。布亞利譴責了國家的世俗化性質,並掀起一場暴亂。1987年,布亞利死去,暴亂隨之結束。阿爾及利亞強調阿拉伯化和阿拉伯認同,這一點在文化革命上已有表現,並導致1980年柏柏爾人卡爾拜人發生大規模衝突。

隨後,1982年和1986年,又接連發生其他暴力事件。

阿爾及利亞每年財政預算中的教育撥款是相當可觀的,但受教育後的年輕人沒有就業機會。由於缺乏增加經濟收入和提高社會地位的機會,再加上上受排斥,這些年輕人疏離國家、蔑視社會。

阿爾及利亞年輕人與突尼西亞、摩洛哥的年輕人一樣,轉而接受激進的伊斯蘭,作為發洩不同政見的可行渠道。油價崩潰產生各種負面的社會與經濟後果。阿爾及利亞減少補貼,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引發了民眾抗議與罷工。1988年10月,國民對貧困境遇產生不滿,阿爾及爾出現騷亂,並蔓延到整個阿爾及利亞。阿爾及利亞採取野蠻的鎮壓政策,人員傷亡無數。1988年10月的騷亂是阿爾及利亞歷史的轉折點。阿爾及利亞合法性和民族解放陣線的革命遺產受到質疑。

阿爾及利亞經歷了改革動盪,布特弗利卡上臺追求國家和解

伊斯蘭內戰:阿爾及利亞的嚴峻考驗

1989年,本賈迪德在騷亂之後頒佈新憲法並啟動改革計劃,允許反對黨合法化。

民族解放陣線對阿爾及利亞壟斷的時代結束了。阿爾及利亞允許民眾自由表達意見,出版物也飛速增加。阿爾及利亞成為阿拉伯世界自由度最高的國家。1989年9月,阿爾及利亞官方承認政黨存在,包括伊斯蘭救贖陣線。12月,長期流亡在外的反對派侯賽因艾特艾哈邁德也回到阿爾及利亞,他的社會主義武裝陣線也獲得官方認可。1990年,本貝拉到達阿爾及利亞。1990年,許多政黨公佈候選人自由參與地方選舉。令阿爾及利亞和世人驚奇的是,伊斯蘭激進組織伊斯蘭救贖陣線順利贏得大選。另一方面,鑑於動盪不安的局勢,阿爾及利亞取消了預定於1991年6月的議會選舉。當局逮捕伊斯蘭救贖陣線領導人阿巴西邁達尼和阿里本哈德傑。1990年12月至1991年1月,阿爾及利亞重新計劃選舉,震驚阿爾及利亞全國與國際社會。在第一輪的選舉中,伊斯蘭救贖陣線居主導,並承諾控制國家民眾大會,改革憲法和。1992年1月,民眾與軍隊精英擔心出現一個伊斯蘭,在能確保伊斯蘭救贖陣線勝利的第二輪選舉之前,推翻了本賈迪德。

阿爾及利亞經歷了改革動盪,布特弗利卡上臺追求國家和解

3月,名為國家高階委員會的新立刻取消大選並宣佈伊斯蘭救贖陣線非法。

國家高階委員會的領袖穆罕默德布迪亞夫是一名被遣返回國的民族解放陣線的革命領導人和創辦人之一。他以誠實正直而著稱於世,試圖動員民眾支援自己的。他的目標是清除國家腐敗。其雄心勃勃的改革嘗試並沒有得到好下場,6月份慘遭暗殺,死於非命。布迪亞夫之死被歸咎於伊斯蘭激進分子所為,但他的改革也威脅到在軍隊中居主導地位的寡頭集團一一布迪亞夫的利益。解放戰爭時期的一位受尊重的退伍老兵阿里卡菲替換布迪亞夫,但阿里卡菲並沒有布迪亞夫的威望與魅力。當時,國內暴力開始愈演愈烈。MIA得以重組,伊斯蘭救贖陣線的軍事武裝伊斯蘭救贖軍隊加強動員。1993年,武裝伊斯蘭組織出現在阿爾及利亞,打擊目標對準外國人。殘忍的暴力衝突愈演愈烈。

阿爾及利亞經歷了改革動盪,布特弗利卡上臺追求國家和解

將這一時期稱為內戰時期是錯誤的。

這並不是國家與伊斯蘭激進主義相競爭的二元博弈,而是一種國家內部的衝突,其中部分屬於社群間衝突。然而,媒體、民眾與相關出版物將這種暴力稱為內戰。付出的人力成本也是巨大的——死亡人數達15萬到20萬之間。995年1月,反對黨經過努力,成辛聯合陣線,結束了這場衝突。各方在羅馬的桑特埃吉迪歐召開會議,形成尋求各方和解的文字檔案。阿爾及利亞拒絕強加的解決之道,而是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法。

1994年1月,國家高階委員會自動解散,國防部長利亞米納澤魯阿勒成為阿爾及利亞總統。

1995年11月,他經過深思熟慮啟動了阿爾及利亞的“再民主化”程序,其特點是候選人的多層次性和投票者的高比率。這次選舉禁止伊斯蘭救贖陣線參與,但允許溫和的伊斯蘭政黨參加選舉。澤魯阿勒被授權統治阿爾及利亞。然而,他的統治就像他自己一樣處於左右為難的尷尬境地,既想對叛亂分子實行懷柔政策,但作為既得利益集團的一分子又想將叛亂分子徹底清除。1996年的新憲法將許多權力賦予總統,重新創立國家民眾大會,還增加了一個上議院,即國家委員會有時被稱為“參議院”。20世紀90年代,阿爾及利亞在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財政援助以及重新安排公共與私人外債的情況下,對叛亂分子進行鎮壓。法國提供了特別的支援。1997年末和1998年初,阿爾及利亞爆發了恐怖暴力事件,引起國際社會的密切關注。歐盟與聯合國派出調查團,但提供的報告並沒有得出確定的結論。阿爾及利亞小心謹慎地監視著再民主化和再製度化的程序。隨後阿爾及利亞在1997年6月和10月進行議會選舉。澤魯阿勒所在的政黨 國家民主集會在選舉博弈中居主導地位。儘管這些選舉活動取得了成功,但澤魯阿勒在1998年宣佈在任期結束前退休。1999年4月,預定中的總統選舉正常進行。

布特弗利卡:復位與和解

7名候選人角逐總統職位,但就在選舉進行前出現舞弊行為。6名候選人自動撤出,僅剩布邁丁執政時的外交部長與門生布特弗利卡,成為唯一的候選人。因此,布特弗利卡的總統職位一開始就充滿爭議。不過,布特弗利卡自任總統之日起,就追尋著兩個重要目標一復阿爾及利亞在國際上的地位與實現國家和解。他儘管也取悅了既得利益集團,但也極力推進文官,後者意味著他個人權力的增加。他提出了“國內和解”建議,並立法規定對那些沒有犯有特大暴行的叛亂分子實行特赦。1999年9月,該建議獲得了98%的贊成票,85%的選民參與了投票。當時,伊斯蘭救贖軍隊利用布特弗利卡的特赦,簽署停火協議並自動解散。武裝伊斯蘭組織與一個名為佈道與遏制薩拉菲組織抵制該計劃,繼續反對。不過很明顯,到2000年,叛亂活動被極大地削弱了。

阿爾及利亞經歷了改革動盪,布特弗利卡上臺追求國家和解

布特弗利卡要求阿爾及利亞在國際社會上出頭露面。

2000年6月,他訪問法國,被認為是第一位訪問法國的阿爾及利亞總統。同年晚些時候,他幫助厄利垂亞和衣索比亞進行和平協商。2001年,布特弗利卡兩次訪問華盛頓,也是“911事件”後第一位向美國表示同情並提供援助的國家。他主持了2005年在阿爾及爾召開的阿盟峰會,恢復了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的生機,並與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六世親切會談。隨後,由於在西撒哈拉問題上的分歧,兩國關係逐漸冷淡。

布特弗利卡的權威也面臨著嚴重挑戰。

2004年4月,一名卡拜爾年輕人在警察局拘留期間死去。隨後,這一事件引發的暴力行為致使100多人喪生。卡拜爾人對阿爾及利亞的阿拉伯化政策極為憤怒,這等於當局否認他們的語言與文化。他們的抱怨與不滿成為2001年6月卡瑟爾論壇的一部分,即廢除卡拜爾人不能充當警察的規定,推進塔馬塞特文為國家語言和官方語言,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以及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卡瑟爾論壇的各個層面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2001年11月,阿爾及利亞驟發洪水,阿爾及爾的死亡人數約750人。民眾指責沒有構建合適的汙水管道系統,更沒有有效地治理洪水。2003年5月,阿爾及爾東部發生地震,2250人死亡,10500人受傷。阿爾及利亞對這些突發事件反應遲鈍,對布特弗利卡的總統地位產生不利影響。

阿爾及利亞經歷了改革動盪,布特弗利卡上臺追求國家和解

不過,民眾很欣賞布特弗利卡恢復阿爾及利亞在國際社會威望上所取得的成績。

就在此時,另一件事情發生了。民族解放陣線重新主導政壇,這在2002年的議會和地方選舉中得以證明。2004年4月,阿爾及利亞舉行總統選舉,布特弗利卡獲得85%的選票一一結果出乎意料。11月,他在解放戰爭開始15週年紀念日上建議實施另一次特赦。

2005年8月,布特弗利卡詳細說明了“和平與國家和解憲章”,對1999年"公民和諧"特赦結束以來的所有叛亂分子實行特赦,但參與大屠殺以及嚴重暴力者除外。

2005年9月,阿爾及利亞舉行全民公投,80%的選民參與,憲章以98%的贊成票透過。2006年3月,阿爾及利亞議會批准憲章,獄中的伊斯蘭激進分子獲釋。許多挑剔的觀察家認為,布特弗利卡的和解政策培養了一種原諒一忘記的心態,而不是清晰地闡明持續內戰的原因、過程以及後果。2007年初,佈道與遏制薩拉菲組織,現在稱為伊斯蘭馬格里布地區基地組織的

襲擊活動逐步升級。

阿爾及利亞經歷了改革動盪,布特弗利卡上臺追求國家和解

2007年4月和12月,該組織在阿爾及爾製造了震驚於世的自殺式爆炸襲擊,幾十人喪生或受傷。很明顯,伊斯蘭極端主義是阿爾及利亞穩定的重要威脅。此外,2007年5月,阿爾及利亞立法選舉參與人數較少,僅有35%的選民參與。據報道,這也表明了民眾“普遍的絕望與冷漠”。11月份舉行的地方與省級選舉吸引了44%的選民參與,這也標誌著主導政壇的民族解放陣線地位的下降,而與之意識形態相近的競爭者國家民主集會也付出了代價。

布特弗利卡任總統期間的突出特徵就是追求國家和解

。特別值得提及的是,他削弱了軍隊在阿爾及利亞生活中的影響。然而,布特弗利卡威權也越來越引起關注。預計目前阿爾及利亞擱置的憲法修改允許他第三次上臺執政,可能不久將兌現。然而,觀察家想知道的是,他的健康狀況是否允許。

結語

經濟問題是誘發阿爾及利亞國家衝突的根本原因,而導致國家持續搗亂不斷的是國民意識形態的衝突。為平息國內矛盾,布特弗利卡任總統期間積極追求國家和解,削弱軍隊對國家生活的影響,並大力推動國家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