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的開明改革,卻成王朝發展的寶貴遺產

引言

施特魯恩澤其實在成為丹麥御醫之前,其實是漢堡的一批熱衷改革的開明知識分子中的一員。他們受到被盧梭推崇的家長式統治的開明專制制度的影響極大。所以如果能夠進入王宮,能夠拿到大部分的權利,那麼他自己,以及跟他受過相同教育的人,他們是有足夠自信、足夠能力,能去積極改變丹麥的政治狀況,改變這一潭死水的現狀,推動國家機器向前發展,推動社會整體向前邁進,然而,施特魯恩澤一直在等待,等待著適合他登臺的時機出現。

偉大的開明改革,悲劇結束

1770年施特魯恩澤的機會來了

便想用他的思想以瘋狂的速度改變丹麥的政治現實。

他大筆一揮,廢除了所有審查制度,允許公眾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他將地主把持的高階行政部門換成中等階層官僚壟斷的單位,同時呢,他還把政府集中成一個內閣,他自己本人是內閣的核心。透過這些舉措,他把一箇舊的封建的中央行政部門改造成由內閣控制一切的強大政府,把專制君主或君主的代表牢牢地放在國家的中心位置,拿丹麥的前期的政治發展歷史來看,政府是由中等階層政治家和職業文官壟斷,把傳統的權力代言人即地主全部都趕到邊緣去了。這樣一來,丹麥第一個開明專制統治者竟是個德意志人,似是而非,真夠荒唐。

短命的開明改革,卻成王朝發展的寶貴遺產

然而施特魯恩澤掌權時期是以血淋淋的悲劇結束的。

1772年1月他被他宮廷裡的對手逮捕。他對手的領頭人是皇太后。她成功地哄騙國王簽發了一張逮捕令,然後指控施特魯恩澤犯下了叛國通敵的滔天大罪。對付叛國罪,《繼承法》這部法律裡面只有一個判罰,那就是死刑。判決很快以一種特別野蠻的方式執行了。他已斷氣的屍體被肢解,肢解的各個部分放在首都幾個要道上展示以儆效尤。可憐的年輕王后被流放到漢諾威的策勒。漢諾威王室跟英國王室有姻親關係。

短命的開明改革,卻成王朝發展的寶貴遺產

施特魯恩澤作為一個人

當然已被丹麥宮廷裡的反動力量剷除,但他所進行的改革不是那麼輕易就被撼動的

他已推行的開明理念也不是可以一筆勾消的。

他的改革為人民的意志吶喊,使國家擺脫了地主貴族的壓迫和影響,所以也就為一連串的農業改革準備了條件,即農業革命又使專制制度多活了一段時間,將丹麥的農業社會帶進了自由主義世紀。

偉大的農業改革

從廣泛的視角看,18世紀末的農業改革將丹麥農業從有機生立轉到商業生產,也就是從傳統的以自然條件為基礎的農業轉到適應市場需求的行業。

短命的開明改革,卻成王朝發展的寶貴遺產

再換個角度看,

農業改革是說農業從為了生計(農人為了從這個收成到下一個收成的生存)而奮鬥變成生產額外的可以出

其至出口的行業系統。

從18世紀晚開始,農業就放眼向外看,向整個世界看。

向外看是因農產品需求增加而引起的。從18世紀中期起,歐洲人口迅速猛增需要食物。丹麥農業以前是大田合作制,村是基本生產單位,這種農業制度不能滿足新的需求所以到18世紀後期對生產性質進行改革的必要性就變得更加明顯了。從18世紀80年代起政府就透過一系列大規模改革來適應新的需求。改革終將丹麥農業改造成一個現代的適合於自由民的行當。

短命的開明改革,卻成王朝發展的寶貴遺產

改革將老的以村為單位的大田合作改為私有化生產

並逐漸將農民為莊園主做勞役的義務除去,慢慢地使農民在經濟上和法律上不再依附地主

就這樣,

一個全新的社會階級誕生了,獨立的農人

後面還要詳細研究農業改革,這裡講的有意思的是政府處理改革的過程。這可以很好地展示“民意驅動的專制制度是如何處理敏感問題的,也為這個政權為什麼相對得人心做個說明,因為政府贏得人心,民眾裡出現鼓動革命的聲音,也就無人聽信了,而這時歐洲其他地方正遭到變革的巨浪衝擊。

短命的開明改革,卻成王朝發展的寶貴遺產

1784年4月14日,16歲的王儲弗裡德里克王子參加由嚴格挑選的王室顧問組成的“大臣會議”,他是一群渴望掌權的地主的傀儡。自1772年施特魯恩澤死後,大權落到宮廷裡的保守派手裡,後來大地主們又從保守派手裡把國家機器奪了過來。地主派的首領是外交大臣安德列亞斯·彼得·伯思斯托夫(1735-1797年)。這位大臣到1797年死前一直擁有決定性影響。地主派裡還有兩個重要人物,一位是克里斯蒂安·迪特列夫·弗裡德里克·雷文特洛(1748一1837年),一位是海因裡希·恩斯特·施梅爾曼(1747-1831年),一看名字就知道,這些人原籍都是德國,他們又都在丹麥、荷爾斯泰因及德國北部擁有大量地產。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都熱衷於推進農業改革,都想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經濟形勢。他們說幹就幹。

他們絕對不曾懷疑過他們面對的是強大的保守勢力。保守勢力有兩股

是農村

農民社團的超保守勢力

是數量眾多的丹麥地主。

這兩種人都看不到要改革的理由。政府極其聰明,不,把改革從上往下壓而是透過積極的物質引誘和典型帶路加以推進。他們先在完全能夠掌控的地方,例如在王室的土地裡,或說國家的土地裡進行改革,這佔全國已耕地的很大一部分,還有就是政府官員的私人莊園裡。從18世紀80年代起,政府就看到農人將以前在村集體大田裡的地和分散的農田進行系統的交換組建他們的農場,從而形成一個合理的農場佈局。擁有小塊土地的農戶沒有草地放牧牲口了,政府便給一小塊土地作為賠償。至於土地交換後的地界怎樣,劃哪家農場,是否需要搬家,這些具體問題就留給當地的社團去解決。

只有發生無法解決的衝突時政府才出面干預,

到1788年改革程序已卡了很長一段路

,政府在西蘭省北部公開舉行成天儀式,向農民頒發第一批不動產證書,在實踐中,這是向獨立所有權的轉變,將昔日租地耕種的佃農變成了自己有地對自家財產擁有全部責任的農民。

政府成立一個由文官和地主組成的常設農業委員會,以確保改革的執行和完成,1790年發表了一部官方報告,既是改革工作的指導路線,又是對每個有關的人的鼓舞,政府調整其稅收和補貼政策,以獎勵已進行改革者,懲罰還未參加改革的人。政府使用同樣的胡蘿下加大棒的組合拳逐步消除了佃農階層,只是這經歷了好幾個階段,直到下一個世紀方告完全實現。

短命的開明改革,卻成王朝發展的寶貴遺產

政府透過典型開路推進農業改革運動

向莊園主發出清晰訊號

現在刮的是什麼風。經過立法和政策導向

既勸說又使用武力

使丹麥整個農業走入政府定的軌道。

結果丹麥農業生產的改革在拿破崙戰爭爆發前大體上完成了,這從今天丹麥的地貌上還能看出一些痕跡。只是拿破崙戰爭把一切都停了下來,政府明智地體用獎懲手段,僅用20年時間便搞成了一場革命,使丹麥農業從中世紀飛躍到現代,不引起社會動盪,這是非同尋常的成就,也充分說明當大家對那個真正作決定的人沒有多大懷疑時,一個強大、有高效潛力的政府是如何能夠使用勸說手段的。

改革徵兵制度和解放農民1788年

這些年改革的一個關鍵點是1788年透過的廢除農奴隸屬制的法案,這後來便成為農民解放的標誌,也是改革主要的人道目的之一。這是政府順從民意的靈活性的又一-例子。

短命的開明改革,卻成王朝發展的寶貴遺產

農奴隸屬制是1733年法律明文規定的,就是禁止農奴的兒子離開他們出生的種植園。農奴隸屬制也是政府、地主的徵兵制度。如果經濟情況對農業有利,農奴隸屬制是很有價值的,因為它給地主提供了廉價、可靠的勞動力,保證地主獲取最大的利益。

到18世紀末政府已足夠強大

能把徵兵工作全部承擔起來。

這主要得感謝施特魯恩澤推行的改革。徵兵一直是有關國家安危的重大問題。當改革進行時,農奴隸屬制看上去比任何時候都是個時代錯誤。當地主政治影響被施特魯恩澤的改革大大削弱時,由政府來處理這個問題的時機就成熟了。1788年6月20日釋出命令,政府採取決定性步驟將徵兵的責任全部由國家承擔起來。

政府的命今本質上就是為了這點,不過這涉及重組徵兵,當局的龐大工程,政府又是第一次全而接過這副擔子,而服兵役不再同農業用地掛鉤,而是由一特定的社會群體,即務農的男性人口承拍,服兵役從而成為個人對國家盡的義務,跟法國主流思想一致。實踐中,這又導致兵役負擔增加。

儘管如此,丹麥政府使丹麥人相信這是一個重大的解放措施,政府之所以勸說成功是因為政府領導人坦率地把兵役制改革跟廢除人人痛恨的農奴隸屬制結合起來。

農民以及首都傾向於自由化的社會

精英

將這看作是社會解放和自由

思想

決定性的勝利。

短命的開明改革,卻成王朝發展的寶貴遺產

事實上兵役制改革結果使農奴隸屬製成為多餘。政府也有意廢除它

因為這又進一步削弱了保守的封建地主的影響。

1788年兵役制改革和廢除農奴隸屬制同時並舉不只是真正鞏固了專制政府的權力,同時也是政府宣傳上的一大勝利,政府和君主的威望都提高了。在老百姓眼裡,國王的身份地位,確切地說是王儲,成了受人愛戴、關心臣民疾苦、用心良苦父親般腦子裡只想著為了讓自己的臣民幸福的人物。

君主如此深得人心,以致於想在丹麥搞革命的只是一小撮幻想家。幾年後心存感激的百姓在通往哥本哈根的主要大道上豎起一塊方尖塔,取名曰“自由石”,頌揚農民解放,頌揚君主。1848年,當蘇命果直來了的時候,革命也是和平的,幾乎是友好的,國王放棄了專制權力,不費一兵一卒,並宣佈自己是君主立憲制的國王。

法圍與丹麥形成鮮明對照

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獄被摧毀,接著是一場漫長的、血淋淋的革命,王室和貴族階級都被革命浪潮席捲而去,使法國社會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在丹麥,宣佈新兵役制的這一天,1788年6月20日,即就是把一場類似的革命消滅於萌芽狀態的一天,因為力量已被削弱的貴族階級給了政府活動餘地,使政府對人民要求改革的願望做出適當的迴應,同時也由於廢除農奴隸屬制時宣傳上造成的聲勢得到了巧妙的利用。這種充滿同情心的靈活性表現也確使丹麥專制制商又延長了60年,而法國模式的專制制度卻在第二年被革命亂世吞噬了,部分原因是法國缺乏類似的政治技巧。

專制君主政體的政治遠見及行政能力透過1784年開始的農業及其他改革便已得到證明(1801年丹麥捲入拿破崙戰爭改革中止)。那些改革措施大部分是為此後很長時間丹麥社會和生產樣式的發展劃定的一個司法和行政框架。實際上18世紀後期這些偉大改革的痕跡只是在最近50年間才開始消退。

結語

施特魯恩澤進行的改革,無疑是為丹麥的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政治民主化做出了很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雖然本人最後的結局很悲慘,但是其改革措施,卻是為國家發展去除了許多詬病,砍掉了許多妨礙的因素,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不僅涉及農業,增強了國家的生產力,穩定了其根基,同時還涉及到了兵役制度的改革,增強了國防實力,穩定了其兵源,解放了農民,為國家的其他行業騰出了無數勞動力,本質上促進了其政治民主化、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