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10年改革之功隨風而去,他死後居然身敗名裂、家破人亡

張居正死後,改革被否定,還家破人亡,說到底是靠威權推行的改革,損害了整個官僚集團這個利益既得群體的利益。

張居正10年改革之功隨風而去,他死後居然身敗名裂、家破人亡

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您來到我的專輯,繽紛歷史清清講。

張居正

10年改革,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扭轉了明朝內憂外患的局面,尤其經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他個人的下場可不太好。公元1582年,張居正去世,終年57歲。他死後,那些改革的反對派紛紛跳了出來,他推行的改革就此廢止。

他去世的當年,就有人告他欺君攬權等14條罪狀,明神宗萬曆皇帝也給他定性為怙寵行私、辜負皇恩。第二年下詔剝奪他生前的官職,把死後的封贈、諡號也全部收回,一個兒子被貶官為庶民,另一個兒子的進士資格也被取消。接下來告發他生前種種不法行為的彈劾源源不斷,之後被抄沒家產,兒子被拷打致死,頃刻間家破人亡,跟他關係密切的官員也都被罷免。

明神宗還下詔向天下公佈他的罪行,就差把他從棺材裡摳出來了,親戚子弟很多都被髮配邊疆,直到幾十年後,明熹宗天啟皇帝的時候,才給他平反。

張居正是個非常強勢的人,當然不是這種性格也推行不了改革,跟明朝那些平庸糊塗的皇帝相比,他更像是一個雄才大略有所作為的帝王。當然他並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德行操守也的確有被人攻擊的理由,但用張居正自己的話來評價他的一生就是:“寧有瑕而為玉,毋似玉而為石。”就是說我寧願做一塊有瑕疵的美玉,也不做看起來完美的石頭。

張居正10年改革之功隨風而去,他死後居然身敗名裂、家破人亡

不管在當時還是在後來都有太多分析張居正改革失敗和他死後身敗名裂的文章了,簡單地說就是,得罪了既得利益群體:推行政治改革得罪了官僚集團,推行經濟改革得罪了地主權貴。

中國古代官僚集團和庶民之間的利益就像是天平,當官的利益大庶民的利益就小,而決定往天平

哪邊

放砝碼的是其中的一方,有權有勢的人說了算。總體上來說,制定規則的時候當然更傾向本集團的利益,庶民沒有說話的權力。

但這個天平不能過於失衡,所以儒家強調民本、平等,其實也是一種理想主義,是希望社會變成那樣的王道樂土。所以要想照顧庶民的利益,就需要放砝碼的官僚們有非常高的境界。正因為這樣,儒家才強調知識分子、士大夫要想治國、平天下就得先修身、齊家,就是統治階層普遍要具有非常高的道德修養和境界,否則達不到那種理想的社會狀態。

統治階級在利益上向庶民做些讓步,也是為了更好地維護統治,維護天平的相對平衡。

那在這種社會結構和制度下,改革就會從兩個方向入手,一個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當然這個也涉及到很多制度問題,另一個就是改變利益的分配模式。但官僚集團是個整體利益集團,本質上不會讓步,所以事實上來說,真正能促進社會發展的,就是不改變利益分配模式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那部分,比如讓官員盡到職責,興修水利、開墾荒地之類的,所以往往大亂之後才有大治,因為具備這樣的條件,而一個穩定的社會就會積重難返。

如果能處理好利益分配模式和促進生產力發展之間的平衡,那王朝就可以持續下去,否則就會帶來大的動盪,改朝換代成為必然。古代社會就這樣迴圈往復,因為基本制度就沒有改變,

社會

沒有發生過根本性的變革。

張居正10年改革之功隨風而去,他死後居然身敗名裂、家破人亡

事實是統治階層從來沒有過普遍達到儒家所期待的那種道德修養和境界水平,所以個別胸懷天下的改革者,希望往庶民這邊多新增些砝碼,就是適當改變社會利益分配模式,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制度下,要推行改革必須依靠強權手段,就是法家那一套,再早的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也是這樣。

但古代社會是官僚社會,人們敬畏的不是制度,而是威權,推行改革要靠威權支援的嚴刑峻法。改革者的威權來自於支援他的君主,像秦孝公對商鞅,宋神宗對王安石,早期的明神宗對張居正,可這種制度建設很脆弱,制度對人、對執行制度的人都是約束,但中國人從來沒有被制度約束過,最懂得變通。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你非要我這麼幹,可以,但我不能保證幹好,這是文化,柏楊先生說這是醬缸文化。所以很悲觀,這種改革的結果是可以預見的,就是持續的時間隨著推行的人消失,制度也就消失了,所以有“中國歷史就是不斷重複而沒有進步”的說法。

所以中國古代社會,本質上是停滯的,沒有發展,階級固化也是必然的結果,而社會發展需要不斷自我否定,當然否定容易,建設卻難得多。

所以在中國古代社會,所謂改革的成功,只是人的成功,不是制度的成功,而且無一例外最多隻算是階段性的成功。

張居正的改革就是典型的這種改革,他靠權謀鬥爭,取得了內朝和外朝的絕對支援,擁有絕對的權威,所以他在世的時候沒有人能挑戰他這種權威,他推行的改革就可以繼續,但他死了之後,就完全不一樣了。

而他個人死後的悲慘下場,則是得罪了皇帝。

張居正10年改革之功隨風而去,他死後居然身敗名裂、家破人亡

張居正的責任感很強,受隆慶皇帝託孤,對10歲的萬曆皇帝管教非常嚴格,內朝的李太后和馮保在教育皇帝這方面也絕對支援他,所以小皇帝對他的敬重是表面的,內心裡對他的恐懼是真實的。

張居正和萬曆的關係像是嚴厲的老師或家長對貪玩不上進的孩子,而孩子身邊的太監和老媽還跟這個家長站在一起,所以可以想象他內心的感受是什麼樣的。

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從10歲到20歲又是整個跨越青春期的階段,明朝又是君主專制,他逐漸也意識到自己其實才是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人,所以對張居正的情感也從敬重變成討厭再變成怨恨了。

當然年輕的萬曆皇帝和張居正之間,還有權力的矛盾,所以張居正死後的悲劇本質上就是“威權震主”。

張居正是一個不純粹的人,是一個沒有脫離低階趣味的人,是一個有很重私心的人,但他依然胸懷天下,有勇氣去為普通百姓爭取利益而不惜跟他自身所在的官僚統治集團對抗,他是一個對國家對社會都有貢獻的人,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好了朋友們,這一期的內容我們就講到這裡。

歷史很精彩,歷史很無奈

讓我輕輕地為您講述繽紛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