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治者重視山西騎兵,以為山西是秦漢三國時期北方邊防

當時統治者非常重視山西的騎兵。山西作為秦漢三國時期北方的邊防,成為抗擊匈奴的前線,騎兵自然成為軍隊的主力。山西人在長期與匈奴騎兵戰爭實踐中,不僅對騎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且對兵器作用也有改進。由於騎兵手持長劍作戰時只能用劍尖直刺,已不能滿足作戰需要,山西人透過實戰經驗對劍刃的作用由主要是直前推刺轉而揮劍劈砍的作用後,為以後劈、砍、斬、撩、掛等劍法發展打下了基礎,也使武藝的內容、方法更加豐富和充實。

統治者重視山西騎兵,以為山西是秦漢三國時期北方邊防

從山西這片土地走出了無數的人傑,他們用博大精深的才情,創造了千古傳頌的作品,他們或以堅韌的生命底色,赤膽忠誠盡顯保家衛國的烈烈豪情。對他們來講這世界還有哪一塊土地,讓他們刻骨銘心。山西地處中國北方,靠近遊牧民族, 自秦漢以來,歷代中原王朝無一例外地把山西作為抵禦外來入侵,穩定中原的戰略選擇。來自北方草原的不速之客的到來,掀開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漢匈戰爭。

統治者重視山西騎兵,以為山西是秦漢三國時期北方邊防

秦漢三國時期

在這片充滿硝煙的土地上,培養出了不計其數的著名軍事將領和武術家。如漢武帝時,衛青、霍去病,幼好習武功,精通騎射,都是抗擊匈奴的名將;三國時期的關羽、張遼、徐晃、以忠義、勇猛和高強武藝著稱於世,正如司馬光所云:“太行橫擁巨川回,三晉由來產異才”。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在山西這片土地上相互碰撞、融合,和平時期貿易往來,戰爭時期兵戎相見。漢民族的頑強進取,剛健有為的精神,遊牧民族颯颯豪氣,獵獵俠風的氣魄,使這片土地充滿包容、大氣、勇武愛國、氣質剛勇的民族性格。

統治者重視山西騎兵,以為山西是秦漢三國時期北方邊防

這既奠定了山西地區尚武的精神文化底蘊,同時也證明了山西武術文化的深厚根基和文化內涵。 衛青,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英勇善戰,使匈奴聞風喪膽,與士卒同甘苦,用兵敢於深入,為大漢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巨大貢獻。衛青自幼好習武,精通騎射,“元光六年,衛青擔任車軍將軍,攻打匈奴,出兵上谷郡。衛青進軍到籠城,殲滅敵軍幾百人”。

統治者重視山西騎兵,以為山西是秦漢三國時期北方邊防

這是衛青第一次出征匈奴

但他武藝過人,用兵敢於深入,直驅匈奴祭天聖地龍城,首虜近千人,取得勝利。這次出兵,漢武帝分派四路出擊,只有衛青凱旋而歸,深得漢武帝的重視。“這一戰在漢匈戰爭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打破了自漢初以來匈奴不可戰勝的神話,成為漢匈戰爭的轉折點”,這為以後漢朝反擊匈奴打下了良好的人心基礎。“其秋,青復將三萬騎出雁門,李息出代郡。

統治者重視山西騎兵,以為山西是秦漢三國時期北方邊防

結語:

青斬首虜數千。明年,青復出雲中,西至高闕,遂至於隴西,捕首虜數千,畜百餘萬,走白羊、樓煩王。遂取河南地為朔方郡”。這一戰衛青不僅收復了河南地區,還解除了匈奴騎兵對長安的直接威脅,建立起了反擊匈奴的前方基地。衛青大將軍共出擊匈奴七次,斬殺、俘獲敵人約五萬餘人,開闢了漢朝對匈奴戰爭反敗為勝的新篇章,後世的軍事家與武術家對衛青十分崇敬,古時常有“孫吳白韓,頗牧衛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