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生平唯一一戰如何體現其《孫子兵法》作戰思想

孫武,春秋時期傑出的兵家。其所撰述的《孫子兵法》乃兵家典範之作,其中對於戰爭的基本指導思想,思維正規化,用兵之法,進行了系統闡述。作為兵家至聖,孫武及其著作,影響深遠。可謂東方兵學之鼻祖,兵家藝術之濫觴。後世多有對其推崇備至者,此為眾人知之,概不贅述。

孫武著書立說,名傳於後世。卻不知其指揮作戰,又效能如何?其案下妙筆千言,帳中是否又能決勝千里?戰國時尉繚子曾言:有提十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桓公也。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足見孫武用兵,足當稱神。

孫武生平唯一一戰如何體現其《孫子兵法》作戰思想

那麼孫武在實際的統兵作戰中,究竟是如何指揮,將其兵法思想貫徹於實戰之中?據有史可查的記錄來看,孫武有記載的戰役只有一場:柏舉之戰。孫武以弱小吳國三萬軍隊擊敗強大楚國的二十萬軍隊,攻佔楚國都城郢都,且用兵之快,充分體現了其兵貴勝,不貴久的思想。

孫武生平唯一一戰如何體現其《孫子兵法》作戰思想

詳述柏舉之戰前,有必要介紹下孫武之前春秋時期的戰爭正規化,春秋時以車戰為主,交戰雙方下定戰書,事先選好場地,各將戰陣擺定,雙方均準備妥當以後,方展開廝殺,一場定勝負,可謂短頻快。但那時的戰爭,以爭霸為主,戰爭起因,也多是你不服我,我不忿你。所以,只將對方打服便可,你敗了我不追你,追也只追五十步,意思一下就行了。所以那時的戰爭,更多可說是貴族之間的臉面之戰,戰爭目的決定其戰爭正規化。

到了春秋末期至戰國,交戰的目的,已不再是面子之爭,而演變為攻佔土地,掠奪人口,擴充國力。所以戰爭的模式改變了,時間上更為綿長,空間上更為廣袤。直至孫武出現,更是將用兵之法系統性的進行了闡述。

孫武生平唯一一戰如何體現其《孫子兵法》作戰思想

孫武以兵法見於吳王闔閭,得以為吳國效力。吳王闔閭三年,欲興兵伐楚。孫子諫曰:“民勞,未可。且待之。”當時的情況,吳王闔閭透過專諸刺王僚奪得王位,吳國經過了內耗,又平定了吳國因不服闔閭而降楚的兩位將軍,再加上多年來與楚國的零星小戰,以及吳國剛剛滅掉了徐國和鍾吾國兩個小國。孫武所說的“民勞”正是指吳國需要休養一段時間。而“且待之”就是因為楚國強大的國家,討伐他需要等待合適的時機。這也體現《孫子兵法》始計篇中“實而備之,強而避之”的思想,當敵人強大是,需要防備他,也要暫避其鋒芒,不可貿然與其開戰,要等待時機。

在等待伐楚時機的過程中,吳軍也沒有閒著而是將軍隊分為三部分,輪番於邊境搔擾楚軍。當楚軍主力到來,第一部分吳軍撤退,楚軍去後,第二部分吳軍又再次搔擾,如此六年,楚軍疲於應付,弄得筋疲力盡。此處對應《孫子兵法》作戰篇中“佚而勞之”的對敵思路。不能讓敵人得到修養,要讓他疲於奔命,士氣低落。

孫武生平唯一一戰如何體現其《孫子兵法》作戰思想

吳王闔閭九年,闔閭再提伐楚。孫武曰:“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而蔡國、唐國國君因曾被楚國令尹子常索賄、囚禁而怨恨楚國。三方一拍即合,建立了伐楚同盟關係。此對應《孫子兵法》軍爭篇中“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孫武正是看中了唐、蔡二國受辱於楚,恨楚甚深,故順利的結成了三方的伐楚同盟。

當是時,晉國召集十八諸侯國於召陵會盟,孤立了楚國。晉國又指使蔡國攻滅楚國附庸沈國,楚國報復攻蔡。吳國君臣認為等待的伐楚時機已到,遂起吳軍三萬,以孫武、伍子胥為大將,夫概為先鋒,起兵攻楚。此也可體現《孫子兵法》始計篇中“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楚國被孤立的情勢已成,因這有利的時機而權衡接下來的行動。

孫武生平唯一一戰如何體現其《孫子兵法》作戰思想

吳軍乘戰船,逆流而上,直趨蔡境。楚國令尹子常見吳軍來勢兇猛,遂放棄攻打蔡國,回師本土防禦。吳軍與蔡、唐兩軍會師後,繼續沿淮河西行至淮汭。此時孫武突然下令棄舟登岸,改為向南進軍。伍子胥不解,詢問:吳軍之長在於水軍,為何改為陸上進軍,豈非舍長取短?孫武解釋道,逆水行舟,船速過於緩慢,達不到吳軍奇襲的效果,使得楚軍得以充分的時間作好戰前準備。伍子胥方才信服。孫武率吳軍連續穿越楚國北部三座險隘,深入楚國腹地,抵達漢水東岸。此處可體現《孫子兵法》作戰篇中“兵貴勝、不貴久”、始計篇“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等思想。

孫武生平唯一一戰如何體現其《孫子兵法》作戰思想

當楚昭王得之吳軍已抵達漢水東岸,大驚。急忙委派令尹子常,傾全國之兵,於漢水西岸,阻擊吳軍。此時散佈各地的楚軍尚未集結完畢,左司馬沈尹戌認為目前難以阻止吳軍的進攻,又考慮到吳軍孤軍深入,遂向子常建議,由子常率領主力正面防禦,沈尹戌帶部分兵力北上方城,繞到吳軍背後,搗毀吳軍戰船,切斷其歸路,再與子常前後夾擊吳軍。子常原本同意了沈尹戌的建議,但事後又害怕沈尹戌奪得頭功,遂不等待沈尹戌成功,自行渡河向吳軍發起了進攻。此著正中吳軍下懷,吳軍主動後撤,引誘楚軍,以逸待勞,大破楚軍。此正對應《孫子兵法》虛實篇中“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

孫武生平唯一一戰如何體現其《孫子兵法》作戰思想

子常重整軍隊,退至柏舉列陣,與吳軍對峙。吳軍夫機率五千前鋒部隊攻擊楚營,楚軍大潰,子常戰敗逃往鄭國。沒有了主帥的楚軍向西一路潰逃,吳軍追至清發水,趁楚軍兵渡一半時發起攻擊,俘虜一半楚軍。

渡過河的楚軍,一路逃至雍澨,正準備埋鍋造飯,吳軍又至,楚軍倉皇逃跑。夫機率領的吳軍吃了楚軍遺留下造好的飯後,繼續追擊。此處體現了《孫子兵法》中“取用於國,因糧於敵”的保障後勤原則。

當沈尹戌得知子常戰敗,率軍回援,擊敗了夫概。而孫武此時率主力抵達,包圍了沈尹戌,沈尹戌突圍不得,知大勢已去,令部下割掉自己首級回報楚王。此後吳軍再次五戰楚軍而取勝,趁勢攻取了楚國都城郢都,楚王倉皇出逃。

柏舉之戰遂以吳軍大勝而告終。

孫武生平唯一一戰如何體現其《孫子兵法》作戰思想

縱觀柏舉之戰前後全過程,從初始全盤謀劃,時機選擇,到外交尋求盟友,再到出兵交戰於野,最後攻克楚國都城。完全是按照《孫子兵法》謀攻篇中“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思想。

而當初始楚軍渡河攻擊時,吳軍主動後撤引誘楚軍。楚軍喪失主帥,軍心渙散時,吳軍又主動追擊,正因楚軍本土作戰,失敗後易逃散。這又體現《孫子兵法》軍爭篇中“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