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楚爭霸戰——城濮之戰車大會戰

晉楚爭霸戰——城濮之戰車大會戰

春秋時期,群雄爭霸。位於長江中游地區的楚國向黃河流域擴充套件勢力,並在泓水之戰中挫敗宋襄公圖霸的企圖,將自己的勢力範圍發展到長江、淮河、黃河、漢水之間,控制了鄭、蔡、衛、宋、魯等眾多中小國家。公元前636年,長期流亡在外的晉公子重耳歷盡艱辛,終於回國即位,是為晉文公,統治地域主要是 山西、河南北部、河北西南部一帶 ;他執政後,對內修明政治,任賢使能,發展經濟,崇儉省用,整軍經武;對外高舉“尊王”旗幟,爭取與國,從而逐步具備了稱霸中原的強大實力。

晉楚爭霸戰——城濮之戰車大會戰

公元前634年,魯國因和曹、衛兩國結盟遭到齊國的進攻,便向楚國請求援助。而泓水之戰後被迫屈服於楚的宋國,這時看到晉文公即位後晉國實力日增,也就轉而依附晉國。 楚國為了維持自己在中原的優勢地位,便出兵攻打齊、宋,並想借此來扼制晉國勢力的東進和南下。 而晉國也不甘心長期侷促於黃河以北一帶,於是便利用這一機會,以救宋為名,出兵中原。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領楚、鄭、陳、蔡多國聯軍進攻宋國,圍困宋都商丘。宋成公於危急中派大司馬公孫固求救於晉。

晉先軫認為幫助宋國是樹立晉國威望的良機,說服晉文公援宋。楚國和曹、衛兩國訂立盟約。前632年,齊國和晉國結盟。後晉軍攻下曹國,生擒曹共公。懾於晉國聲威,曹、衛兩國相繼背叛楚國。楚成王為避免與晉國交戰,命子玉將楚軍撤出宋國。但子玉反而率軍北上試圖與晉軍決戰。

晉楚爭霸戰——城濮之戰車大會戰

楚將宛春向子玉出謀,建議先向晉國要求復曹、衛兩國,楚軍解宋國之圍,這樣成功的話就可以令宋、曹和衛三國感激楚國,若晉國不允,則曹、衛、宋三國則怨恨晉國,這樣就可以進可攻退可守。子玉接受,派宛春為使與晉國商談。晉文公棋高一著,採納了先軫更為高明的對策:一方面將計就計,以曹、衛同楚國絕交為前提條件,私下答應讓曹、衛復國;另一方面扣留楚國使者宛春,以激怒子玉來戰。子玉眼見使者被扣,曹、衛叛己附晉,果然惱羞成怒,說服楚王,倚仗楚、陳、蔡聯軍兵力的優勢,氣勢洶洶地撲向晉軍,尋求戰略決戰。

晉文公見楚軍向曹都陶丘逼近,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選擇有利的決戰時機,誘敵深入,後發制人,遂下令部隊主動“退避三舍”,撤到城濮(今河南濮城)一帶。子玉不捨追至城濮。這個“退避三舍”退出了晉文公的水平:

退出了“天時”——“君退臣犯,曲在彼矣”,即晉文公的“尊王”謀略;

退出了“地利”——避敵鋒芒,誘敵深入,佔據有利地理位置,以逸待勞;

退出了“人和”——方便與齊、秦等盟國匯合,集中兵力。

雙方在城濮佈陣列兵,準備決戰這場戰車大會戰。時秦、宋、齊三國亦派兵支援晉國,晉軍由三部分組成:上軍居右,以狐偃為將、狐毛為佐;中軍居中,以先軫為將、郤溱為佐;下軍居左,以欒枝為將、胥臣為佐。楚軍亦由左、中、右三軍組成:左軍為申、息軍,以子西為將;右軍為陳、蔡軍,以子上為將;中軍為楚軍主力,由子玉坐鎮。子玉自恃軍力多過晉軍,自以為必勝。

晉楚爭霸戰——城濮之戰車大會戰

晉軍首先發難。下軍之佐胥臣率晉軍左翼攻擊楚方最弱的右翼。陳、蔡軍敗退,楚右軍潰散。晉上軍之佐狐毛豎起兩面大旗為訊號,欒枝依照部署命令戰車拖曳著樹枝後撤,掀起塵土佯裝敗逃。子玉不顧勸阻,令子西追趕晉軍。冒進的楚軍左翼完全暴露,遭晉軍先軫、郤溱的中軍橫擊;同時,狐毛、狐偃佯退的上軍回兵夾攻子西左軍,楚左軍潰散。楚軍左翼、右翼完敗,只剩按兵未動的中軍。子玉見左、右軍皆敗,恐中軍亦覆滅,率中軍和左、右軍殘部退回楚國。晉軍佔據楚軍大營,三日後凱旋。不久,子玉自殺於連谷。

城濮之戰後,晉文公在踐土(今河南鄭州西北)朝覲周王,會盟諸侯,向周王獻楚國俘虜四馬兵車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晉文公為侯伯,晉文公繼齊桓公之後稱霸中原。

觀楚軍方面,君臣不睦,將驕兵惰,君主昏庸無能,主帥狂妄輕敵,既不知妥善爭取與國,又不能隨機多謀善斷。加上作戰部署上的失宜,軍情判斷上的錯誤,臨戰指揮上的笨拙,終於導致了戰爭的失敗。

晉楚爭霸戰——城濮之戰車大會戰

晉軍於城濮之戰初期,兵力劣於對手,又渡過黃河在外線作戰,處於不利的地位。但是晉文公能夠善察戰機,虛心採取先軫等人的正確建議,選擇鄰近晉國的曹、衛這兩個楚之與國為突破口,先勝弱敵,取得以後作戰的前進基地。隨後又爭取齊、秦兩大國與自己結成統一戰線,爭取了戰爭的主動權。

且城濮決戰之時,敢於貫徹後發制人的作戰方針,主動“退避三舍”,避開楚軍的鋒芒,以爭取政治、外交和軍事上的主動,誘敵冒險深入,伺機決戰。同時與齊、秦、宋各國軍隊會合,集中起相對優勢的兵力;並針對敵人的作戰部署,乘隙蹈虛,靈活地選擇主攻方向,先攻打敵人的薄弱環節,予敵各個擊破,從而獲得了這場戰略決戰的輝煌勝利。

晉楚爭霸戰——城濮之戰車大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