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武霸業,論漢景帝集權的成敗

提起漢景帝劉啟,給人的印象是:他不是好老闆,也不是好哥哥,不是好學生,更不是一個好父親。

他為了獲取弟弟的支援,開出了空頭支票,把親弟弟拉入了權力漩渦之中;他為了權宜之計,把自己的大兒子推出來當擋箭牌,最後這個兒子還被他逼得自殺;他處心積慮把自己的老師變成了權力的祭品;他因為一雙筷子,把對他有救命之恩的功臣給殺死。

景武霸業,論漢景帝集權的成敗

劉啟的歷史存在感不高,他的父親漢文帝是千古仁君,他的兒子漢武帝是一代天驕,只有他夾在中間不尷不尬。歷史學家一直把他們子孫三代的統治稱為文景之治,漢武盛世,但是其實還有另外一派說法,文帝之治和景武霸業。

雖然,漢景帝繼承漢文帝的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國策,但是漢景帝劉啟統治時期,他的統治手法並不像他爹漢文帝那樣和風細雨,反而像是漢武帝那種狂風暴雨式的中央集權,他才是大漢王朝中央集權第一人。沒有他打的底子,日後的漢武帝也不可能取得那樣高的成就。

景武霸業,論漢景帝集權的成敗

漢朝初年漢高祖劉邦斬白馬為盟,把地方上的權力都分給了劉家諸侯王,中央的權力絕大部分由開國功臣佔據。還有外戚勢力虎視眈眈制衡功臣。漢朝初年的皇權跟大秦完全不能夠同日而語。那麼漢景帝如何從這些人手裡把權力收回來的呢?

挑破膿瘡,長痛不如短痛

自從呂氏之亂後,漢朝的外戚勢力一蹶不振,漢景帝的兩個舅舅從小就被功臣集團請來的道學先生培養成了良心外戚。直到死後才有資格被追封為侯爵。那麼要解決的也就只剩下了功臣集團以及諸侯王勢力。

這兩股勢力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當年高祖皇帝殺白馬為盟,非有功不得封侯,在當時無為而治的國策之下,基本上沒有什麼立功封侯的機會,除非有諸侯王造反,那麼他們手下的班子就會有從龍之功,這些人就會成為新的侯爵,功臣集團的利益就會被稀釋。

所以,在反對諸侯王造反的問題上,他們一向都是堅定維護中央政府的。同樣因為有諸侯王的存在,漢朝的中央政府不得不對他們做出一定的讓步,以保證對劉家諸侯王的威懾。所以說如果想要解決功臣集團第一步必須要解決諸侯王。

景武霸業,論漢景帝集權的成敗

如果讓這兩股勢力一直對峙下去,那麼漢朝的皇權就無出頭之日,漢文帝時期採取了賈誼

眾建諸侯以少其力

的建議。這是一個好辦法,能夠兵不血刃慢慢解決掉他們,但是需要時間,需要耐心。但是漢景帝沒有時間了,因為吳王不會給他時間,漢景帝做太子的時候因為下棋的時候用棋盤砸死了吳王劉濞的太子,兩家到此結下血海深仇,漢景帝說我對吳王放心,吳王劉濞敢相信嗎?

同樣的道理,吳王劉濞說我不會造漢景帝的反,漢景帝也不敢相信啊!大家缺乏了互信的基礎,只有刀兵相見這一條路了。但是如果皇上貿然提出削藩的話,那麼滿朝文武肯定不會答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無為而治,不要太折騰。

景武霸業,論漢景帝集權的成敗

無中生有,老師作祭品

為了解決這個政策困局,漢景帝提拔了自己的老師晁錯,他縱容晁錯在朝廷上搞一言堂,把第一代開國功臣碩果僅存的丞相申屠嘉活活氣死,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老師跟他們結仇,不這樣,老師的人頭又怎麼會值錢呢?既然都已經把朝廷搞成了一言堂,那麼削藩政策自然就能夠名正言順地透過。

作為換取功臣集團出兵的價碼,漢景帝僅僅只需要付出晁錯一顆人頭,也許在功臣集團看來,晁錯是漢景帝的老師,漢景帝最寵愛的大臣,多少人喊打喊殺都殺不了他,現在皇帝殺他是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他們自然也應該有所表示。可在漢景帝這裡不過就是空手套白狼,輕於鴻毛罷了。他相當於憑空創造了一個籌碼去換取功臣集團的支援。值了。

景武霸業,論漢景帝集權的成敗

兔死狗烹,功臣顯頹勢

平定七國之亂之後,功臣集團看起來如日中天。其實在我看來他們只不過是迴光返照而已,沒有了諸侯王的存在,他們實在是沒有存在下去的意義,等到了公元前144年,唯一個還能夠對中央政府造成威脅的諸侯王梁王劉武去世,梁國被一分為五,功臣集團就再也沒有了存在的價值。

第二年,一代名將周亞夫,就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被殺。作為標誌性事件,漢景帝提拔為衛綰任丞相,衛綰非功臣集團出身。在此之前的五十年時間,丞相這個職位一直都被開國功臣集團把持著。這也意味著從這個時候開始,大漢王朝的皇帝,已經可以抖擻威風了。

景武霸業,論漢景帝集權的成敗

太后干政,孝道大於天

漢景帝之所以不能夠成為千古一帝,把這個榮譽留給了兒子漢武帝,那是因為他遇到了一個難纏的政治對手,使得集權的路子,沒有辦法再往前繼續邁進。四十多年來,漢朝防外戚跟防賊一樣。

但是周亞夫死後在漢景帝的步步緊逼之下,功臣集團最後還是決定把竇太后給放出來,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竇太后的話語權越來越大,給孃家封侯,逼殺蒼鷹郅都,這些都是屬於嚴重違規的行為。可功臣集團就是不說話。

景武霸業,論漢景帝集權的成敗

漢朝以孝治天下,竇太后對漢景帝天然具有壓制性。舉一個例子就知道了,漢景帝曾經搞過一次學術辯論,讓儒家跟道家就湯武革命的論點進行辯論,一看革命這兩個字就知道跟無為而治不對付。

漢景帝這麼做不就是準備從理論上推翻無為而治,為將來的改革做好輿論上的鋪墊嗎?當時叫得最歡的是儒家選手轅固生。竇太后聽說之後就把轅固生叫了去:你覺得老子學說怎麼樣啊?轅固生:家人之言耳。竇太后大怒:丟到野豬圈裡去,看一看是你的嘴硬還是野豬的牙口硬。最後還是漢景帝送了一把劍給他才沒有被餵豬。

有了孝道加持,功臣集團又硬了起來。漢景帝的改革只能到此為止。大業雖未成,但我們還是給漢景帝一個有為之君的標籤吧!別再說他無為而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