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地區道教文化地位的一張名片,當地人稱“仙都觀”

據說當地人有一種說法,到了六五年,就會重新建造一座原來的祠廟,並稱其為“觀”,也有人稱其為“靈殿”。今天,就給大家講一下這個“仙都觀”的歷史。起初,這座始建於唐代的“仙都觀”,只是普通一座廟觀,它的建於唐僖宗弘曆

元祐四

年。後期擴建,不僅設有大型庭院建築(當時叫“中庭”),更於建築內部創造了“水池”,稱之為“仙都湖”。

湘南地區道教文化地位的一張名片,當地人稱“仙都觀”

到了公元894年,唐僖宗去世,大曆二十四年(922),唐僖宗第六子唐睿宗唐慧宗去世,唐睿宗繼位後,下詔修築這座規整的廟觀建築。唐睿宗當皇帝以後,依照其父唐憲宗的遺願,將這座廟觀重新進行修繕。後來因經濟繁榮,寺院愈建愈多,原來的“中庭”及“中庭湖”也被拆除。再後來,大曆三年(805),一個名叫吳思的江南隱士,創辦了一所名為“金水石佛寺廟”。他還把這所廟觀作為“江南石佛寺”的主體。

湘南地區道教文化地位的一張名片,當地人稱“仙都觀”

宋太祖趙匡胤南征時,有一次南下大同時,在黃河右岸遇到當年南侵宋賊的三個騎士。他們想逃跑,但因時

常有

河水,故不得已把“觀”修建為寺院。從此,“觀”這個漢字就成為一個漢文化符號。再結合仙都觀曾是湘南地區的大觀,也是湘水重要的渡口,明清時期,湘南觀音道學大師宋海龍先生為它撰寫的序文,即“觀”在湘南道教文化之中,並借唐天官“玉皇”之名給“觀”附上“天官大帝”的稱呼。“觀”(仙都觀)被文人奉為“天官之府”“真人之國”,在當地的各個寺院廟宇以及民間建築上得到發揮,成為湘南地區道教文化地位的一張名片。

湘南地區道教文化地位的一張名片,當地人稱“仙都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