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治這事,柴榮那不叫禁軍改制,那叫禁軍整風

首先,李存勖滅梁本身就有很大僥倖成分,而且沒啥文治。相比之下,郭榮在短短六年時間就完成禁軍改制,均勻定天田賦,限制佛教。向北奪取燕雲二州,契丹不敢南下。向南奪取江淮十四州,嚴重削弱南唐,統一之勢已成雛型。可以說取得了五代以來前所未有的成就,而且效率之高,所有後人對他的期望才比較大。李存勖可是五代真戰神。論能打真沒一個敢說比他強的,包括柴榮和趙大。

文治這事,柴榮那不叫禁軍改制,那叫禁軍整風

文治這事,柴榮那不叫禁軍改制,那叫禁軍整風。他是把禁軍裡的兵油子收拾了,但離禁軍脫離政治的制度化差太遠了。否則,一年的點檢就能兵不血刃做天子,這禁軍怎麼用?戰神有啥用,項羽也是戰神,冉閔也是戰神,能贏一百次,但輸一次就GG。五代以來都是地方藩鎮坐大而改朝換代(李嗣源,李從珂,石敬瑭,劉知遠,郭威,哪個不是從藩鎮打到中央)。郭榮的禁軍改制是首次強幹弱枝,中央禁軍號令統一,趙大能以都點檢的身份篡位恰恰說明了地方藩鎮再也無法抗中央禁軍,只要控制禁軍就能掌控朝局,徹底改變了唐末藩鎮割據的局面。

文治這事,柴榮那不叫禁軍改制,那叫禁軍整風

知道為什麼李存勖一代戰神說輸就輸?就因為禁軍主力這會兒跟著李嗣源出去平叛了。把禁軍做大,以抵禦地方勢力,這是整個五代的原則。強幹弱枝不是說中央軍不如地方軍,而是地方有獨立的軍政權力,從而源源不斷造血。中央軍就陷入只能贏不能輸,輸一次就可能崩盤的境地。柴榮是提高了禁軍戰鬥力,但這和制度沒任何關係。就是軍事上的提高。因為制度問題還在,所以領導權才隨便就可以易手。

文治這事,柴榮那不叫禁軍改制,那叫禁軍整風

然後,禁軍主力跟著李嗣源平叛去了?李嗣源頂多帶了1萬人,後來還一鬨而散,李思遠在藩鎮擁戴下即位。中國歷史上無論是大一統王朝還是短命王朝或者是割據政權,娃娃皇帝在位能不被欺凌的,能掌握實權的,十個中有沒有一個?而且後周政權有一個天然缺陷,沒有任何宗室力量,皇權要直接面對文臣武將。康熙時期還有宗室力量,鰲拜只敢專權,不敢篡位,柴榮就算徹底完成了制度建設,柴宗訓也一定會被篡位。宋仁宗13歲即位,還差點被篡位。

文治這事,柴榮那不叫禁軍改制,那叫禁軍整風

如果,柴榮活著被篡位,那任何權臣要篡位,第一步都是剪除宗室力量,譬如說楊堅,蕭道成。柴榮最大的貢獻就是制度建設,把藩鎮權利剝奪怠盡,統一全國財政,統一全國用人大權,2次收地方精兵,趙匡胤篡位後收地方精兵也是源於此。全面加強對地方的控制,3次大規模向地方派遣官員。

文治這事,柴榮那不叫禁軍改制,那叫禁軍整風

其實,這在五代是絕無僅有的。但是在禁軍建設上,柴榮和趙匡胤的路線是相反的,柴榮不遺餘力加強禁軍,導致後周禁軍非常能打,他要收復燕雲必須如此。趙匡胤一篡位就削弱禁軍,把能打的都下放到地方了。一條就可以搞明白,如果單純的制度建設就可以結束五代亂世,那趙大何須立趙二為儲君?他自己篡位後兒子都8歲了,比柴宗訓還大。

文治這事,柴榮那不叫禁軍改制,那叫禁軍整風

最後,制度建設完成後也需要連續幾十年的長君在位。中央也有財權,也能不斷造血,這方面應該要比地方強才對。中央禁軍對地方軍閥未成絕對優勢,才是根本。就連高平之戰時郭威都沒涼透,就有高階將領造要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