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三箭之落月箭瞿能:效忠朱允炆,險些陣斬燕王朱棣的一代悍將

前言:

“貫日箭”、“落月箭”、“狼牙箭”,傳說中的大明三箭。貫日箭徐家,自然是指開國第一武臣中山武寧王徐達。狼牙箭楊家,指的是有“楊王”美譽的昌平侯楊洪。但是其中的落月箭瞿家,現在很多人聽著非常陌生,不知道這家人是幹什麼的。

實際上在三年的靖難戰爭中,後來的仁宗皇帝朱高熾所堅守的北平城,曾經差點被人攻破,這個人就是瞿能。而永樂皇帝朱棣曾經有一次差點臨陣被斬,對手還是瞿能。雖然上天的運氣站在朱棣一邊,最終瞿能不但功敗垂成,而且馬革裹屍。但無論如何,為國盡忠而死,也算是一位武將的最高榮譽。

大明三箭之落月箭瞿能:效忠朱允炆,險些陣斬燕王朱棣的一代悍將

救了朱棣一命的頭盔

威震西南

瞿能,合肥人。對於明太祖朱元璋來說,瞿家絕對算得上是革命元老。瞿能的父親瞿通,在元末先是跟著紅巾軍起義,因為擅使長槍,被稱為

“長槍千戶”

。乙未年(即元順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瞿通在和州(今安徽省和縣)之戰中投奔朱元璋,這是妥妥的從龍渡江的鐵桿。

不過多年來瞿通的進步幅度一直不大,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準備“致仕”的時候還只是個鳳陽衛指揮使。對於這位多年來勤勤懇懇,雖無功勞也有苦勞的老部下,朱元璋讓他以

“大都督府僉事致仕歸第”

。指揮使是正三品,都督僉事在洪武八年是從二品,洪武十二年的時候是正二品,瞿通相當於享受了從二品乃至正二品的退休待遇。老頭的退休生活過得很滋潤,我們在洪武十八年的時候還能在史書記載上看到瞿通的名字。

癸酉,賜致仕都督瞿通、王圭米各三百石。—《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七十二》

老爹退休之後,瞿能子承父業,也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到了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此時的瞿能已經位居正二品的四川都指揮使一職。就在這一年的四月,發生了著名的月魯帖木兒之亂。

大明三箭之落月箭瞿能:效忠朱允炆,險些陣斬燕王朱棣的一代悍將

朱元璋起兵劇照

平定月魯帖木兒之亂

月魯帖木兒是四川建昌衛指揮使,改衛治所在今四川省西昌市,其地處於大渡河以南,金沙江以北,烏斯藏以東,可謂“溝通川滇,西臨番族”,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月魯帖木兒在前元的時候就已官居從一品的平章,但因為投降明朝比較晚,建昌衛的第一指揮使是前元從二品羅羅斯宣慰使安配,而他本人只是第二指揮使。

洪武二十五年三月,月魯帖木兒趁著安配來南京向朝廷貢馬的機會,糾集了德昌、會川、迷易、栢興、卭部並西番土軍一萬餘人對建昌衛發動突襲,期間殺害了官軍男女二百餘口,手段十分殘忍。

安配之子安的堅守城池,擊退了叛軍,隨即緊急向四川都司求援。對於月魯帖木兒這個刺頭,朱元璋早就想將其黨羽一網打盡。趁著他這次自尋死路,老朱殺雞用牛刀,急調遠在甘肅的涼國公藍玉掛帥出征。而在藍玉所部主力尚未趕到之時,朱元璋讓都督聶緯和徐司馬分別出任總兵官和左副總兵,率陝西步騎南下入川。四川都指揮使瞿能為右副總兵,率所部兵馬隨同平叛。

大明三箭之落月箭瞿能:效忠朱允炆,險些陣斬燕王朱棣的一代悍將

西昌古城

然而老朱的這個決定,卻讓瞿能感到了深深的羞辱。月魯帖木兒之亂雖然聲勢不小,但說破天也超不過兩萬人,靠四川都司自己的力量就不足以將其平定嗎?於是瞿能不等大軍會合,自己率部率先出擊,在柏興州(今四川省鹽源縣)將月魯帖木兒打了個落花流水。月魯帖木兒十分狡猾,既然打不過,那就詐降。而一心想收全功的瞿能不疑有詐,結果生生地讓月魯帖木兒給逃出了包圍圈。訊息傳回南京,朱元璋龍顏大怒,但念在瞿通的份上,還是給了瞿能一次戴罪立功的機會。

癸酉,遣使諭總兵官、涼國公藍玉曰:“都指揮使瞿能等,朕委以討賊,乃失機敗事,當寘諸法。姑宥之,俾立功自贖。彼月魯帖木兒等皆無父無君,詭詐萬狀。方大軍入境,遽信其降。歛兵以待,為其所玩。”—《明太祖實錄卷二百十八》

當年六月,姍姍來遲的涼國公藍玉終於到了前線。藍玉之所以會動作如此遲緩,筆者在以前的文章中分析過,可能和太子朱標在四月份突然去世有關。當時老朱嫡次子秦王朱樉就在南京,新一代繼承人到底是選兒子還是選孫子懸而未決,藍玉心中想必也是忐忑不安。

無論如何,藍大將軍一到,大傢伙身上的壓力徒增,特別是此前貽誤戰機的瞿能。七月,明軍對叛軍據點雙狼寨發起總攻。為了將功折罪,瞿能也算是殺紅了眼,盯著月魯帖木兒屁股後面緊追不捨,將叛軍重新打回了老巢柏興州。

癸未,四川都指揮使瞿能率各衛兵討月魯帖木兒。至雙狼寨,攻破之,擒偽千戶太平等。其眾大潰,月魯帖木兒遁去。能督兵追捕,進攻託落等寨,拔之。月魯帖木兒復遁走,能復追之。轉戰而前,破水寨關及上匾寨。進至打衝河三里所,與月魯帖木兒遇,大戰,又敗之。俘其眾五百餘人,溺死者千餘,獲牛馬無筭。—《明太祖實錄卷二百十九》

大明三箭之落月箭瞿能:效忠朱允炆,險些陣斬燕王朱棣的一代悍將

藍玉劇照

隨著明軍主力逐步壓縮叛軍的生存空間,以擅長詐降著稱的月魯帖木兒,沒想到自己最終會倒在藍玉的誘降之下,因為朱元璋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讓他活。隨著月魯帖木兒被押赴南京處死,這場歷時半年的叛亂至此告一段落。平定月魯帖木兒之亂,是涼國公藍玉軍事生涯的絕唱,而在此戰中功勞最大的,無疑還是瞿能。

次年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二月,爆發了著名的“藍玉案”,無數的勳貴慘遭株連。平定月魯帖木兒之亂時的明軍三巨頭:聶緯、徐司馬和瞿能。其中聶緯被打為藍黨處死,已經去世的徐司馬被追論為藍黨,然而瞿能不但沒有收到牽連,反而獲得了升職,從都指揮使升為了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

徙鎮雲南

藍玉案後,明軍之中中高階武官緊缺。當時鎮守雲南的西平侯沐英去世,襲封爵位的沐春缺乏經驗。為了加強雲南的守備力量,朱元璋在將瞿能升官之後立刻調往雲南署雲南都司事。而在此後的幾年時間裡瞿能輔佐沐春有功,得到了老朱的高度讚揚。

丁卯,掌雲南都指揮使司、都督僉事瞿能來朝。賜白金二百兩、鈔三百錠、文綺、帛各十匹。—《明太祖實錄卷二百四十五》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九月,麓川平緬宣慰使司發生內亂,宣慰使思倫發被其手下的酋長刀幹孟給篡奪了權力。麓川平緬宣慰使司的前身是麓川王國,思倫發本是國主。當初麓川王國幅員廣闊,兵馬眾多,思倫發意氣風發,打算和大明掰掰手腕。結果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定邊府一戰中,時任西平侯沐英以創造性的“三段式”火槍射擊法,將三十萬麓川大軍打了個落花流水。這一戰徹底打掉了思倫發的銳氣,不得不向明朝賠罪並繳納賦稅。此後的思倫發意志消沉,迷上了佛老之道,甚至讓僧侶的地位超過了包括刀幹孟在內的各部落酋長,最終引發了叛亂。

麓川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朱元璋絕不會對此置之不理。他一面下旨讓嗣封西平侯沐春和思倫發一起駐兵怒江,先派人回麓川招撫。一面設立騰衝衛,作為對刀幹孟出兵襲擾騰衝府的迴應。

大明三箭之落月箭瞿能:效忠朱允炆,險些陣斬燕王朱棣的一代悍將

騰衝美景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五月,太祖皇帝的生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面對頑固不化的刀幹孟,明廷讓何福和瞿能領兵五千,對叛軍發動總攻。瞿能和何福一路勢如破竹,迅速攻破南甸土司城,陣斬叛軍大將刀名孟。隨後叛軍堅守景罕寨,由於寨子地勢險要,瞿能等人手上兵力又不多,不得不向西平侯沐春求援。沐春率領五百騎兵趕到後趁夜急攻,一舉攻破景罕寨。此後刀幹孟反覆詐降,九月的時候沐春又在軍中暴卒,一直到當年十二月才由何福和瞿能一起徹底平定叛亂,誅殺了叛軍首領刀幹孟,將思倫傳送回去重新做他的宣慰使。

春率五百騎往救之,乘夜至怒江,詰旦徑度。令騎馳躪寨下,揚塵以驚之。賊乘高望見塵起蔽天,不意大軍卒至,驚懼,遂率眾降。春乘勝復擊崆峒寨,賊夜潰走,刀幹孟乃遣人乞降。—《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五十七》

北上平燕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即位,隨即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削藩行動。筆者在以前的文章中分析過,朝廷削藩的終極目標就是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並且為此做了極其周密的部署。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走投無路的朱棣在封國北平起兵造反。半個月後,開國元勳長興侯耿炳文即率領大軍北上剿滅叛軍。誰都沒有想到,逆境之中的燕王竟然爆發了出了驚人的戰鬥力。根據筆者在此前文章中的分析,耿炳文的結局,大機率是在真定戰死,故而朝廷才會緊急讓曹國公李景隆北上收拾殘局。

北平保衛戰

耿炳文的失敗,顯然出乎了建文君臣的意料之外。為了進一步加強前線明軍的戰鬥力,除了派李景隆北上之外,朝廷還從雲南調來了戰鬥經驗極其豐富的瞿能。曾經坐鎮甘肅五年之久的李景隆,並不是後人想象中的草包,他一面積極整軍備戰,一面時刻緊盯著北平方面的動向。

建文元年十月,為了解決兵員不足的困境,朱棣親率主力悄悄潛出北平,北上直奔大寧而去,目標自然是十七弟寧王朱權手下戰鬥力彪悍的營州三護衛官軍。李景隆敏銳地發現了這一天賜良機,立刻果斷揮軍北上,一舉將北平城圍了個水洩不通。

大明三箭之落月箭瞿能:效忠朱允炆,險些陣斬燕王朱棣的一代悍將

麗正門(前門)

十月十五日,戰鬥首先在麗正門(今北京前門)打響。當時朱棣手下精銳都在大寧,北平城內只有以王妃徐氏、世子朱高熾為首的萬餘名老弱殘兵。這些人分配到九個城門,其實就是杯水車薪。故而在官軍的反覆衝擊之下,麗正門岌岌可危,危急時刻城頭突然湧現大量批盔帶甲的女兵協助守城。這批女兵都是燕軍將士及城內壯丁的妻子,由燕王妃徐氏親自指揮登上城樓作戰。朱棣靖難成功之後論功行賞,當年參與守衛麗正門的婦孺都收到了

“加賞彩幣一表裡,棉布二疋,鈔五錠”

的特殊待遇,可見這一戰的慘烈。

景隆攻城急,城中兵少,後激勸將校士民妻,皆授甲登陴拒守,城卒以全。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

聽聞朱棣率軍南下之後,李景隆於北平以東的鄭村壩設立九座大營並親自坐鎮。李景隆走了之後,剩餘官軍由瞿能率領繼續對北平發動進攻。官軍分兵之後,燕世子朱高熾原本以為可以鬆一口氣,沒想到瞿能帶著兩個兒子和一千精銳全力突擊彰義門(今北京廣安門),差點就一舉攻入城內。

根據前文的描述,瞿能的作戰風格一貫都是猛打猛衝,他的衝擊力是絕對不能小覷的。《明太宗實錄》壓根沒有收錄瞿能在這一戰中的表現,原因我們後面再講。《明史》認為當時彰義門的狀態是

“垂克”

,其實就是還沒有攻克。《明史紀事本末》則稱瞿能

“後不繼,乃勒兵以待”

,換句話說就是已經陷入兵力不足的窘境。鑑於李景隆在後世的不堪形象,無論是《明史》還是《明史紀事本末》都把沒有攻克彰義門的責任安在了這位曹國公的頭上,比如《明史》的記載就是

“景隆忌之,令候大軍同進”

。這個事情怎麼說呢,畢竟李大人此刻人在鄭村壩,應該沒有可能遙控指揮吧。瞿能大機率還是因為寡不敵眾,因此才功虧一簣。

大明三箭之落月箭瞿能:效忠朱允炆,險些陣斬燕王朱棣的一代悍將

朱棣與朱高熾劇照

白溝河之戰

朱棣回援之後本來和和李景隆隔著白河對峙,官軍在河邊嚴密巡邏,燕軍無法渡河。但是此時神奇的天象出現,白河一夜結冰,燕軍趁機渡河,打了李景隆一個措手不及。最終因為天氣嚴寒,以南方部隊位主的朝廷軍隊非戰鬥性減員嚴重,李景隆不得不率軍撤回德州。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經過半年休整的官軍恢復了元氣,天氣也不再成為威脅。於是李景隆由德州出兵,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由真定出兵,大軍緩緩北上,直撲北平而來。朱棣在聞訊之後立刻親率主力南下,於四月二十日抵達白溝河畔蘇家橋,準備再次和李景隆決戰。

連戰連勝之後,朱棣有些輕敵,結果被朝廷方面打了個突然襲擊,盲目輕進的燕軍整個建制都被打散,朱棣本人更是隻帶了三個隨從狼狽逃回大營。這一戰的勝利,讓燕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破滅,官軍方面士氣高昂,極度渴望與燕軍再度決戰。

李景隆及燕兵戰於白溝河,敗之。

《明史卷四·

本紀第四

大明三箭之落月箭瞿能:效忠朱允炆,險些陣斬燕王朱棣的一代悍將

李景隆劇照

次日,燕軍擺開陣勢渡河,與李景隆來了場實打實的決戰。都說這位曹國公是草包,其實我們仔細分析,李景隆在這一仗的指揮真不差。趁著燕軍立足未穩,李景隆把衝擊朱棣後軍的重任,交給了以勇悍著稱的瞿能,說明他還是有眼光的。

瞿能父子率騎兵迂迴直搗房寬指揮的燕軍後軍,另一位大將平安則在側翼為瞿能提供掩護。房寬是朝廷降將,原本的官職是大寧衛都指揮使,之所以將他放在後軍,就是因為其部戰鬥力偏弱。因此在氣勢兇猛的瞿能反覆衝擊之下,房寬所部很快顯出頹勢。一旦後軍崩潰,李景隆的中軍再正面壓上,只怕燕軍就要在白溝河畔被全部殲滅,必須要拼命了。於是朱棣領著自己的親兵對瞿能發動了反衝鋒,而不甘示弱的瞿能更是指揮部下盯著朱棣實施斬首行動。據說朱棣本人甚至被瞿能之子一箭射中,幸虧頭盔保命,所謂建文皇帝那句

“毋使朕有殺叔父名”

,根本就是一句鬼話。

南軍飛矢如注射王馬,凡三被創三易之,所射矢三服皆盡。乃提劍左右奮擊,劍鋒折缺,不堪擊。馬卻,阻於堤,幾為瞿能所及。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

鏖戰多時的朱棣此時已是筋疲力盡,幸虧其次子朱高煦率領數千騎兵生力軍趕到,才勉強穩住了戰局。但到了中午時分,瞿能高呼著“滅燕”的口號,再次對燕軍陣地發動突擊。我們想象一下那個畫面,在午後火辣辣太陽的照射下,雙方軍士都已疲憊不堪。突然從官軍這邊傳出一聲震懾人心的高呼:

“滅燕”

!瞿家父子躍馬而出,在陽光的的映襯之下,宛若天神下凡一般。在瞿能的鼓舞之下,越嶲侯俞淵、陸涼衛指揮滕聚率軍緊隨而上,燕軍和官軍再次展開鏖戰。

日薄午,瞿能復引眾躍而前,大呼滅燕,斬其騎百餘人。越嶲侯俞淵、陸涼衛指揮滕聚復引眾赴之。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

大明三箭之落月箭瞿能:效忠朱允炆,險些陣斬燕王朱棣的一代悍將

朱棣劇照

為了對抗兇悍的瞿能父子,朱棣和朱高煦以及手下頭號大將張玉合兵一處對其進行圍攻,另一位大將朱能則負責對平安進行阻擊。同時為了阻止李景隆分兵救援,燕軍大將丘福指揮騎兵對其中軍發動衝擊。然而不但官軍在李景隆的指揮下沉著應戰,瞿家父子更是越戰越勇。從此時的戰場形勢來看,燕王手上已經沒有後手,曹國公這邊明細還留有餘力,勝利的天枰正在向朝廷一方傾斜。

就在此時,神奇的天象再次出現,一陣妖風吹過,李景隆的帥棋竟然被刮斷。古代作戰,最重要的就是靠旗語進行指揮,因此帥棋一倒,前線官軍都以為李景隆的中軍出了問題。一時之間,官軍旗號混亂,陣型開始鬆動。當然也有人秉承李景隆都錯的原則,認為帥旗是被他自己砍斷的,因為他本就是燕軍內奸。孰是孰非,見仁見智吧。

李景隆中軍陣腳大亂,率先開始潰散。回過頭來燕軍依靠人數上的優勢圍攻瞿能,可憐瞿家父子一代驍將,就此隕落陣中。接著平安戰敗,俞淵、滕聚等人相繼戰死。剩餘官軍退回大營,本想據營堅守,但燕軍乘著風勢發動火攻,李景隆終於支援不住,帶頭向南面潰散,武定侯郭英所部則向西面潰散。本次慘敗不但把營中的輜重、器械、孳畜等都丟給了朱棣,連皇帝御賜的斧鉞都來不及帶走,瞿能戰死更是沉重打擊了官軍計程車氣。

結語:

我們仔細分析一下死在白溝河之戰中的幾位大將:瞿能、俞淵和滕聚,可以發現他們各自代表了一方勢力。瞿能是妥妥的第二代,連一起和藍玉共事的經歷都沒有牽連到他。越嶲侯俞淵是胡黨南安侯俞通源的弟弟,屬於開國勳貴集團。陸涼衛是雲南衛所,其指揮使滕聚代表了雲南沐家對朝廷的支援。可見儘管經過了胡惟庸案、李善長案和藍玉案的清洗,明太祖在軍中的餘威依然巨大。

瞿家父子在白溝河的表現,給朱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朱棣靖難成功之後感念瞿能的忠義,派人收拾其遺骨並還葬家鄉。明末福王朱由菘建立弘光政權之時,為了凝聚人心,還曾追封瞿能為平陽伯。清世宗雍正七年,應瞿能後裔瞿恂的請求,清廷在合肥城中建“瞿公祠”,春秋致祭。

瞿家深受洪武皇帝厚恩,瞿能在四川和雲南之時盡心盡力,為邊疆的穩定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在靖難戰爭中,瞿能堅決站在建文皇帝一邊,是朝廷方面剿殺朱棣最為用心的將領。北平之戰功敗垂成,白溝河一戰馬革裹屍,瞿家對得起朱元璋,堪稱滿門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