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郭沫若執意挖掘定陵,徒手取文物,3000多瑰寶損毀大半!

1956年春,一座帝王陵墓前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到訪者,這群人懷著緊張、好奇的心情,打開了地宮的大門,而他們的這一舉動,也造就了一場足以載入我國考古史的悲劇。

看到這段開頭,大家是不是有很多疑問,以為自己走錯了頻道,打開了《盜墓筆記》或者《鬼吹燈》的小說?其實,這群到訪者的真實身份不是摸金校尉,而是正兒八經的考古專家。

既然是考古專家,必然具備了一定量的專業知識。那麼,為什麼還要說他們造就了悲劇呢?讓我們從整件事的開頭講起。

1956年,郭沫若執意挖掘定陵,徒手取文物,3000多瑰寶損毀大半!

1955年,中央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申請,在這份申請上留下名字的發起人一共有六位,其中兩位的名字想必大家都聽說過:我國現代的大文豪郭沫若,以及北京當年的副市長吳晗。

這兩人除了我們所熟知的身份之外,還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而他們遞交的申請,也正和他們研究的領域相關——他們想請中央批准他們組織人手,去挖掘地處北京的明代長陵。

長陵為何物?它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與原配妻子的合葬之處,也是“明十三陵”中最為有名的一座陵墓,一貫被稱為是“十三陵之首”。

1956年,郭沫若執意挖掘定陵,徒手取文物,3000多瑰寶損毀大半!

幾人申請挖掘考古長陵的訊息一經傳開,便在考古學界掀起了軒然大波。

當時的文物局長鄭振鐸和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都認為吳晗等人操之過急,以我國當年的技術水平,還不足以維持此類大型陵墓的文物修復和養護的工作。

奈何吳晗等人預想過於樂觀,拗不過這幾人的堅持,這份申請最終還是得到了批准。

1956年,郭沫若執意挖掘定陵,徒手取文物,3000多瑰寶損毀大半!

因此,在1955年的年末,一個專門負責長陵開發研究專案的委員會成立了。

本來如申請所述,委員會的工作人員研究的首選物件是長陵。但是幾經調查之後,他們發現該陵的面積過大,難以找到地宮入口,於是便打算先對其西南方的小型陵墓,也就是十三陵中的定陵,展開試探性挖掘,以此積累經驗,再來挖掘長陵。

這群考古學者挖掘定陵的整個過程都以影像的方式記錄了下來,後來央視又結合了這些影像與當事人的採訪,製作了一部紀錄片,名為《定陵傳奇》。

1956年,郭沫若執意挖掘定陵,徒手取文物,3000多瑰寶損毀大半!

在挖掘的過程中,考古專家們遇到了重重困難,比如尋找地宮的入口耗時數月、挖掘探溝的土層過厚費時費力、遭遇北京的雨季無法貿然行動等等。整場挖掘工作斷斷續續經歷了兩年多才終於完成。

不過,他們的努力也沒有白費。從定陵中發掘的文物共計三千多件,金銀器具、瑪瑙美玉、珍珠綢緞等等數不勝數,樣樣都堪稱為國寶級別。其中的金絲翼善冠,更是迄今為止唯一出土的帝王金冠。

1956年,郭沫若執意挖掘定陵,徒手取文物,3000多瑰寶損毀大半!

然而,雖然挖掘的工作圓滿完成,但是囿於當時的科技和認知,許多文物出土後都沒能得到妥善儲存,帝后的遺骨、栩栩如生的木俑、美輪美奐的絲織品和華服等等全部被腐化甚至毀損,珍貴的金絲楠木棺更是直接被隨便扔到了山溝裡,再也沒能找回。

定陵的開掘給我國的考古人員狠狠上了一課,痛失無數珍貴寶藏只換來了一個慘重的教訓。直到現在,修護出土文物的技術仍不成熟,所以我國官方只針對在天災或者施工中遭遇意外毀損的陵墓做搶救性的挖掘和保護,不再主動對有價值的陵墓進行開掘了。

1956年,郭沫若執意挖掘定陵,徒手取文物,3000多瑰寶損毀大半!

在責任面前,探求心何其渺小。希望我們能早日研發出更先進更純熟的技術,到時候,再與這些珍貴的文物碰面,好讓它們長久地為我們講述它們身上所承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