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如何得知漢代社會全貌?查閱漢代百科全書——漢畫像石

漢畫像石是漢代人在喪葬建築中使用的一種建築石材,上面刻畫有各類影象,通常分佈於祠堂、石棺、石闕及墓室上,主要表現了墓主人的生活狀況、漢代的社會生活及生死觀念等。漢畫像石上的內容非常豐富,它體現的是整個漢朝的社會文化,是研究漢代社會的大百科全書。

今人如何得知漢代社會全貌?查閱漢代百科全書——漢畫像石

陝北漢畫像石概況

一 漢畫像石產生的背景

根據目前已出土的畫像石可知,西漢中後期便開始出現畫像石。但是整個陝北地區畫像石產生年代最早的是漢和帝永元二年(90)遼東太守墓,最晚是漢靈帝建寧四年(171)出土的孫顯安墓,屬於東漢中晚期。這主要得益於漢和帝永元元年(89)車騎將軍竇憲率軍出朔方,大敗匈奴。

隨著東漢政權的衰落,匈奴乘機南下入侵,陝北地區成為匈奴的控制區域,畫像石也就相繼衰落了。

由此可見,畫像石主要是從漢武帝后期產生一直存在到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的爆發,可以說漢畫像石是一個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

1、漢代社會經濟的發展

西漢初期,經濟凋敝,漢朝統治者實行黃老無為之治,經過高、惠、文、景四帝七十多年的統治治理,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新糧堆壓著舊糧、舊糧發黴,串錢的繩子也因長時間不用而朽斷。中後期,經過漢武、昭宣中興的發展,經濟發展甚為繁榮,這就為奢侈生活提供了經濟基礎。

東漢時期牛耕技術已經得到普遍推廣,加之鐵農具的廣泛使用使得農業生產向精耕細作發展,生產力大大提高,農業得到了極大發展,從而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經濟方面,陝北地區雖然較中原地區落後,但是農牧業在東漢時期還是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今人如何得知漢代社會全貌?查閱漢代百科全書——漢畫像石

2漢代社會的文化特徵

漢朝以孝治國。漢武帝實行“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政策,使得儒家思想學說第一次成為佔據主導地位的統治思想,其中“仁孝”就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內容,而是否厚葬已逝去的祖先被儒家思想認為是一個人是否具有“孝行”的重要評判標準。

漢武帝后,繼任的皇帝更是“表彰六經”,儒家文化隨之成為穩定社會、鞏固統治的主要思想工具。東漢時期的社會厚葬之風與西漢時期相比更為興盛,“孝悌”被看作是選拔、任用官吏的重要標準,東漢政府的這套選官制度,使得掌握儒家思想成為進入仕途的主要途徑,從而對儒學中的孝文化起到了推動作用。

因此,東漢時期的厚葬更多的是生者為了騙取“孝悌”美名以便飛黃騰達,動物崇拜是人類最原始的崇拜方式之一。

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的日常生活除了採集,主要靠的就是狩獵動物,動物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主要食物來源,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對於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的一些自然現象沒法用科學來解釋,他們便認為動物身上具有人類所不具有的力量,他們一邊獵殺動物,一邊又祈禱著動物可以寬恕並保佑他們,動物崇拜由此產生。

今人如何得知漢代社會全貌?查閱漢代百科全書——漢畫像石

二陝北東漢畫像石的分佈及題材型別

陝北漢畫像石的出土地相對集中,主要分佈於無定河流域和三川河流域,這也充分說明這兩大區域是陝北漢代人口相對集中的區域。陝北漢畫像石上的內容多種多樣,有神話、動物、花紋等各種題材,題材多樣且刻畫的有一定的規律。

1 、陝北東漢畫像石的分佈

漢畫像石是社會穩定、經濟較為發達時的產物,因此作為一種文化藝術作品,漢畫像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水平。不同的學者對於畫像石分佈會因為劃分的標準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分佈區域。

陝北漢畫像石主要分佈於陝北無定河流域,其中出土數量最多的是綏德縣與米脂縣,北至榆林市,東至黃河沿岸的神木、吳堡、清澗縣,西至子洲及橫山、靖邊縣地區,也都發現了漢畫像石的遺存。

還有分佈於山西西部呂梁地區的三川河流域,主要集中在離石縣境內以及往南到中陽縣,向西可至黃河邊的柳林縣。陝北漢畫像石分佈區大致以長城為界,包含了隔無定河相鄰的陝北、晉西北兩大區域,屬於陝北黃土高原的北緣。

2 陝北東漢畫像石的題材型別

動物類。陝北漢畫像石中的動物影象造型佔了很大篇幅,這也是陝北地區區別於其他地區的主要特徵。其中陝北漢畫像石戰爭狩獵畫像石,場面宏大,往往有數量、種類都較多的動物形象刻畫其上,戰爭狩獵類題材的畫像石多刻畫在墓室的橫額之上,其結構形式多為橫向構圖法。

如果將戰爭類畫像石與狩獵類畫像石相比,戰爭類題材的畫像石數量相對較少,通常是與狩獵類畫像石一起出現。

神話故事類。這類題材的畫像石在陝北畫像石中較為常見,整個畫面將“天上仙界”的神秘、祥和氣氛刻畫的栩栩如生,其中表達仙界的西王母、東王公、九尾狐、三青鳥、搗藥玉兔、伏羲女媧、四神動物、鋪首銜環等畫像十分多見。

日常生活類。主要包括有農耕、放牧、出行、娛樂等畫像石,日常生活類題材的畫像石主要從現實角度出發反映漢代陝北地區的自然地理風貌、人們的生活方式及思想文化觀念等內容,是研究漢代社會的重要資料。

其他類別。還有歷史故事類、花紋類、抽象幾何類等造型題材,這些題材的畫像石相對佔比少,但也是探討畫像石及漢代社會的重要一手資料。

陝北地區出土的東漢畫像石題材內容有著自身的特色,信立祥先生認為這些畫像石內容是漢代人宇宙觀念的體現。

今人如何得知漢代社會全貌?查閱漢代百科全書——漢畫像石

陝北東漢畫像石中的動物形象

東漢時期的陝北地區經濟已有很大發展,生活在陝北地區的動物種類繁多。陝北漢畫像石中的動物形象可以分為兩大類:自然動物和神獸動物。

大量的自然動物以組合形式被刻畫在規模宏大的車馬出行圖和狩獵戰爭圖中,還有部分單獨出現的自然動物,它們不僅反映當時陝北的社會現狀,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神化意義。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害怕著那些力量強大的動物,同時又祈禱獲得它們的力量的保佑,於是神獸動物成為人們寄託信仰的載體。

一 自然動物形象

自然動物,即日常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動物。陝北地區漢畫像石中有一定數量的自然動物影象,它們從現實的角度向人們展現了漢代陝北人民的生活情況,從中也可以看出漢代陝北地區的社會發展狀況;陝北漢畫像石上的自然動物極少有單個出現,多以組合形式出現,而且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部分自然動物不再單純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而是也具有了一定的神化意義。

1 戰爭狩獵圖中的動物形象

在漢代陝北地區戰爭頻發,而馬是陝北漢畫像石戰爭狩獵圖中最為常見的動物。這是因為馬在漢代有很多功能。

漢朝從漢武帝時對匈奴進行大規模的反打擊,直到東漢初竇憲敗匈奴,北方邊塞得到安穩,這期間漢朝與北方少數民族戰爭不斷,畫像石上的戰爭圖多以漢朝勝利展示為主,其中馬的形象多健碩、高大,這描繪的或許為當時在對外戰爭中中原王朝確勝於北方少數民族的實戰,也可能是漢朝人民對於戰勝北方外族、形成社會安定的一種願望的表達。

2 、農耕放牧圖中的動物形象

漢時的農耕主要是由人力以及牛力來完成,偶爾也有馬力,這主要是因為牛耕技術的快速發展應用和普及,節省了人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這對於當時社會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陝北畫像石中出現多幅“牛耕圖”,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農業生產現象,更從側面反映了陝北是較早使用牛耕以及掌握二牛抬槓技術的地區。東漢時期的陝北,森林和草原面積廣闊,水草豐茂,是發展畜牧業的良好地域,而當時的政府也重視對這一地區的發展。

今人如何得知漢代社會全貌?查閱漢代百科全書——漢畫像石

二 動物與人的形象

1車馬出行圖的動物形象

陝北漢畫像石中的車馬出行圖一般刻於墓門橫額之上,關於車馬出行圖所表現的內容,有學者認為其展示的是墓主人生前的重要的仕途經歷,這主要是根據有題記的畫像石上刻有的墓主人生前的官職名稱來判斷的;也有學者認為是墓主人從地下世界趕赴墓地或廟宇接受子孫祭拜的場面。

陝北地區漢畫像石中的車騎出行圖多有亭、閣等建築相應,無題記,故筆者認為陝北地區的車騎出行圖其表現的是墓主人接受子孫祭祀的內容。車馬出行圖中的馬形象多為奔跑狀,這或許是墓主人想盡快到達子孫祭拜地點的另一種表達。

陝西神木大保當出土的車騎出行圖,影象中間為一亭,兩側分別站立一侍者,其後有一持戟導騎與馬拉軺車,軺車上有一御者和一尊者相向而來,持戟導騎呈行走狀,拉軺車的馬還是奔跑狀,說明導騎已到達目的地,準備下馬,而軺車雖跟隨其後,但還未到達其目的地,整個畫像石表達的或為死者前往接受子孫祭祀的場面。

2 其他自然動物形象

陝北漢畫像石中鶴常與魚同時出現,鶴與猴同時出現在陝北畫像石中並不多。陝北漢畫像石中,鶴常常以嘴銜魚的形態出現,表達著陰陽交合。鶴有長壽之意,猴則表達“封侯”之意,多出現於房屋樓閣之上。陝北漢畫像石中魚多被神格化,它的刻畫多表達的是作為仙人的坐騎,或是與鶴刻畫在同一畫面上來表達陰陽結合。

陝西綏德劉家灣墓門橫額畫像石,畫面正中為一羝羊,兩邊相向而來的騎鹿的仙人,再兩旁是天馬,左右腳為日月輪,日月輪之下是鶴銜魚圖,左邊的鶴雙腳站立豎銜一魚,右側的鶴展翅,一腳前抬橫銜一魚。

陝西榆林段家灣墓左門扇,此畫像石刻有一立柱閣樓,上有二人對坐,上層屋簷兩側各有一朱雀,左邊呈站立狀,右邊呈飛行狀;下層立柱簷兩側各有一鶴站立,兩鶴曲頸向後;最下立柱兩側各有一舞者。

陝西子洲淮寧灣墓室橫額畫像石,畫面正中為一雙層樓閣,廊簷上有猴和羽人向上爬行,樓下帷帳深垂空寂無人,樓側各置闕樓,闕樓上各站立一鴟鴞,閣與闕樓之間各站立一侍從。

今人如何得知漢代社會全貌?查閱漢代百科全書——漢畫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