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如何看錯了這兩個人的

孔子是如何看錯了這兩個人的

孔子門徒眾多,其中不乏有德有才之士。宰予是孔子最為得意的門徒之一,他身軀高大,風流倜,而且巧言善辯。

宰予腦袋瓜很靈活,他經常提一些古怪問題,為難孔子。有一次,他問孔子一個兩難的問題:有兩個仁者,在走路的時候,其中一個仁者掉進井裡,另一個救還是不救?去救吧,這兩人都得死,不救吧,就是見死不救。這明顯是在給孔子挖坑,孔子也不好回答,便說他這個問題不好,說:“怎麼可能這樣呢?君子可以被摧折,但不可以陷害,可以被欺騙,不可以被愚弄。”孔子回答得很牽強,明顯是在打太極。宰予在孔子的弟子當中,是少有的敢對他的學說提出異議的人。孔子一生勤奮好學,不恥下問,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他回答宰予的那番話,其實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內心還是喜歡宰予的。

孔子是如何看錯了這兩個人的

孔子開始對宰予印象很好,但後來漸漸發現,他對父母不孝敬

。宰予瞌睡大,在課堂上經常睡著了。他十分懶惰,白天父母在外幹活,他卻在屋裡睡大覺。孔子對他漸漸失望了,說他“朽木不可雕”。田常在齊國發生政變,被世人諷為“諸侯大盜”。宰予作為一個出使齊國的魯國人,本可以隔岸觀火自掃門前雪,他卻仗義執言,最後被田常所殺。

孔子是如何看錯了這兩個人的

孔子另有一個弟子叫子羽,這個人躬腰馱背,相貌醜陋。長相跟宰予相比,絕然相反。孔子一見這個人,內心就有點不喜歡,認為他先天不足造成資質低下,不可能成才。出乎他意外的是,子羽自從師之後,不僅專心學習,而且還致力於修身實踐。他光明磊落,從來不去巴結權貴人物。後來,他也開門收徒,短短時間追隨他的學生就有三百人,他的聲譽很快傳遍四方。

孔子是如何看錯了這兩個人的

這兩個人的例子,對孔子的感觸很深。孔子感慨地說:“我憑言語判斷宰予的品質,對宰予就判斷錯了;我憑相貌判斷子羽的品質,對子羽我又判斷又錯了。”

“以言取人,以貌取人”是一般人所共有的通病。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俗話說,人上一百,種種色色。就人的語言來說,有順耳的也有逆耳的,但順耳的未必是良言,逆耳的也未必是傷人的,重要的是語言背後的真與假和善與惡。就人的形貌而言,或昳麗,或醜陋,存在客觀生理上的差異,這不是衡量人美與醜的標準,更不能判斷人的內在美。容貌醜陋的人,也往往基於外界輿論的壓力,產生自卑的心理,在行為有些猥瑣,從而更加下意識地加重了人們對他們的偏見。任何時代都需要宰予那種的獨立思考、絕不盲從的品質,子羽那種光明正大,不阿叟奉承的氣節。如果僅憑對宰予和子羽兩個人的言語或身體的缺陷取捨,連孔子這樣的人,也會把這類優秀人才給判斷失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