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人的《神曲》

《神曲》:人的《神曲》

【名家評論】

《神曲》很久以來就是一切近代詩歌的濫觴,一切西方國家每天的精神食糧了——(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

《神曲》:人的《神曲》

▲但丁·阿利吉耶裡(1265年-1321年9月14日)

【前言】

恩格斯曾說,“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誌的”。這個大人物就是義大利詩人但丁。他的《神曲》,散發著人文主義的光輝。

但丁,1265年生於佛羅倫薩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他從小就好學深思,受過良好的教育,曾師從著名學者布魯內託·拉蒂尼,是當時最博學的人之一。他參與政治,主張共和國獨立、政教分離,甚至不惜以被流放為代價。

作為歐洲文藝復興的先驅,他和彼特拉克、薄伽丘一起被稱為“文壇三傑”,被譽為“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他最重要的詩作《神曲》,被認為是世界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品之一。

《神曲》:人的《神曲》

▲桑德羅·波提切利《但丁》

但丁生活的時代,佛羅倫薩政治嚴重內訌,由商人、銀行家等新貴族組成的白黨和由傳統貴族組成的黑黨勢不兩立,兩黨在對待教皇的態度上截然對立,白黨反對教皇干涉內政。

在新教皇的支援下,黑黨戰勝白黨,並對白黨人士強加迫害。但丁也受牽連,被教會判處終生流放。在顛沛流離中,但丁創作了《神曲》。

《神曲》:人的《神曲》

▲《神曲》

【《神曲》】

《神曲》原題為《喜劇》,薄伽丘在撰寫《但丁傳》時,為了表示對但丁的崇敬,加上了“神聖的”一詞,成為《神曲》,一直沿用至今。

《神曲》分三部分,即《地獄》《煉獄》《天堂》,每部三十三歌,加全書序曲,共一百歌,一萬四千多行。採用中古流行的夢幻文學的形式,講述但丁自己35歲時在森林中迷路後,幻遊地獄、煉獄、天堂三界的故事。

在人生的旅程中,但丁迷失於一個黑暗的森林。他見一個小山頂射出一抹陽光,便想爬到山頂上去,但是面前有三個攔路野獸:一狼(象徵貪婪的教皇)、一豹(象徵安於享樂的佛羅倫薩人)、一獅(象徵野心勃勃的法蘭西王)。

進退兩難之時,古羅馬偉大的詩人維吉爾出現在了他面前。在維吉爾及夢中情人貝雅特麗齊帶領和指引下,但丁遊歷了地獄、煉獄和天堂。

《神曲》:人的《神曲》

▲波提切利為但丁《神曲》地獄篇繪製的插圖

地獄分九層,其中迫害但丁的教皇在第八層。煉獄分七層,分別對應人類的七大罪惡。煉獄之上便是天堂,但丁在那裡看到了三位一體的“上帝”。在見到“上帝”的那一瞬間,但丁明白了神性和人性的奧秘,整個詩篇到此也戛然而止。

《神曲》充滿了象徵意味,黑暗森林象徵著當時的義大利,維吉爾象徵著理性,貝雅特麗齊象徵著信仰,地獄、煉獄、天堂的歷程象徵著人類經過磨鍊考驗從黑暗到達光明,表現了作者對人類從迷茫與苦難走向真理與至善的思考。

《神曲》:人的《神曲》

▲荷馬 (古希臘詩人)

【小結】

在《神曲》中,但丁稱頌荷馬是“詩國之王”,讚揚維吉爾是“拉丁人的光榮”, 對古代希臘羅馬的先賢表示出了極大的尊敬,對古希臘羅馬文化表示出了極大的崇慕。

《神曲》表現的正是文藝復興的精神:以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來宣傳人文主義,揭露中世紀教會的黑暗與矇昧,提倡人性解放。但丁在神學的迷霧中發現了“人”,以神學的形式宣揚“人”、推崇“人”,人文主義之光穿透黑暗的中世紀,照進資本主義的新紀元。

《神曲》:人的《神曲》

《神曲》版本收藏

檢視

【參考資料】

(德)雅各布·布克哈特 著,何新 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商務印書館,1997

(意)拉法埃萊·坎巴內拉 著,李丙奎,陳英,孫傲 譯《但丁與》,商務印書館,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