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與蘇格拉底,軸心時代不同區域的開拓者

蘇格拉底與商鞅生活在比較相近的歷史年代,並在這個被稱為軸心時代的階段創造了東西方民族賴以生活的文化基礎。

兩人一個在西方一個在東方都是當時的開拓者,為後人留下了巨大的歷史影響;在人與制度之間,二人都是犧牲者,都為自己崇尚和奉獻的制度而獻出了生命。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有著不同的世界觀與生死觀。

商鞅與蘇格拉底,軸心時代不同區域的開拓者

01

一講到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改革家,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商鞅。商鞅透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而最終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因此他被人們稱為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也是法家代表人物。史稱的“商鞅變法”使他強國有功、名揚天下,也使他慘遭五馬分屍、未得善終。

他原本是衛國國君的後人,後來投奔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強國之道四種君主之策,幫助秦國日漸強大起來。

商鞅與蘇格拉底,軸心時代不同區域的開拓者

商鞅改革在政治上重組了秦國的戶籍、律法、行政及民俗;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收復了河西地區部分失地。

商鞅變法直指核心,即提高國家的動員組織能力,所有的變法措施,農戰也好,抑商也好,弱民也好,都是服從服務於迅速提高國家動員組織能力這一目標。

商鞅認為“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有道之國,在於弱民”。《商君書》宣揚將民眾變成一種人:即壹民,農戰之民,平時耕種糧食,戰時上陣殺敵。

商鞅與蘇格拉底,軸心時代不同區域的開拓者

但因變法中制定了嚴酷的刑法招致了普遍的怨恨。雖然秦孝公逝世後,商鞅被誣陷謀反,出走被捕屍身被車裂示眾,但他的思想經過發展逐漸形成一門學派,名為商學派。商學派經過發展、定型而逐漸成為主宰秦朝乃至許多封建王朝的思想主流。

商鞅與蘇格拉底,軸心時代不同區域的開拓者

商鞅的《商君書·更法篇》主張“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致使後來的中國的法家同樣尋求臣民政治,臣民的矇昧利於君王的統治,而公民是需要知識的。

商鞅與蘇格拉底,軸心時代不同區域的開拓者

公元前338年,商鞅入秦21年,歷2次變法使秦國逐漸富裕強大,而秦孝公也兌現了當初“出奇計強秦者,吾與之分土”的承諾,將衛鞅封為商君,賜15邑。然而商鞅卻也樹敵甚眾,諸如太子嬴駟、嬴渠梁大哥贏虔以及老氏族名臣甘龍等等。

這一年,支援變法的秦孝公去世,食客吳安曾勸商鞅功成身退,但商鞅並未聽取。果然曾遭商鞅“割鼻”之刑的公子虔首先跳出來告發商鞅謀反,商鞅準備逃亡魏國,卻因為曾以背信棄義的手段打敗魏軍,不被接納。他只好返回封地,起兵造反。

因力量懸殊結果戰敗。眼看大勢已去、迴天無力,商鞅化裝成貧民逃亡至邊關,像一隻離群的孤狼一樣疲憊不堪、飢腸轆轆,卻見天色漸暗,街上冷冷清清,商鞅進入驛館想要投宿,掌櫃問他“客官可有身份憑證?”

值得說明的是,商鞅建立了一整套戶籍制度。國境之內,每一個人都要進行戶口登記,沒有那張身份證(當時術語叫“驗”),很多事情都做不成。

由於沒有帶身份憑證,掌櫃不敢收留他,因為按照商鞅自己制定的秦國律法,收留沒有憑證的陌生人要被治罪。

次日天不亮商鞅想趁黑過關,卻被守關軍士架戟攔住,要求出示身份憑證,商鞅謊稱出門急忘帶了,這兩名軍士說:“大秦法律,身無憑證一律扣押!”舉起火把對比牆上的人像時,同時大呼“你就是商君!”

商鞅就這樣被裝進囚車運回咸陽。處以五馬分屍之刑,並誅滅了他的全家。

史書記載“秦人不憐”(每個秦國人都恨他入骨)。秦國雖然強大了,但是在這個強大的秦國沒有一個人獲得真正的幸福,包括商鞅自己。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橫掃天下,以一打六還完勝,法家勝利了,商鞅勝利了。但是統一後的秦國是一個無聲的世界,是沒有不同意見的國家。看起來是盛世,看起來非常穩定,魯迅先生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商鞅與蘇格拉底,軸心時代不同區域的開拓者

所以,秦國最後的滅亡就是一個人喊出了一句話,陳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振臂一呼,秦國瞬間崩盤。

商鞅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自己律法處死的犯人和改革家。關於他的死爭議無數,有人說他戰敗身先死,有人說他被活活車裂示眾。

《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

02

蘇格拉底(公元前468—前399)是古希臘的思想家、唯心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位人生哲學家。

作為希臘啟蒙運動的旗手, 他一反早期自然哲學家對天地之理的窮究,第一個把哲學從天上請到人間,以人的自我生活和社會生活作為哲學研究的主要物件,由此開啟了理性倫理學之路。

蘇格拉底,出生於伯里克利統治的雅典黃金時期,但是他的家庭非常貧寒。蘇格拉底出身於雅典的黃金時期,死於雅典的衰敗時期,一身目睹了希臘社會由盛轉衰的過程。

說起到蘇格拉底。因為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並稱為“古希臘三賢”,而且他又是另兩位的老師,在古希臘思想家中他自然被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商鞅與蘇格拉底,軸心時代不同區域的開拓者

蘇格拉底雖然其貌不揚,卻天資聰明,勤奮善思,看問題的視角很是獨特。原為雕刻匠的他後來傾心教育研究,他強調的“知識就是美德”後來成為千古流傳的教育名言,是蘇格拉底關於理性的人的品質和道德倫理的論述。

他認為,從道德倫理本身來說,“無人故意為惡”,人們之所以惡是因為不具備“善”的知識,而具有了道德知識的人必定會選擇“善”的行為,人只有知道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才能趨善避惡。所以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蘇格拉底本質上還是追求知識自由的學者,是古希臘第一個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維去尋找普遍道德的人,在歐洲哲學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義的目的論,他主動為自己所熱愛的制度犧牲,也留下了民主理想的旗幟。

他改變了哲學的焦點問題,將人們的關注點由解釋世界轉向解釋人類,即“認識你自己”。

他還發明瞭耳熟能詳的“師生問答式”教學方法,就是以師生共同談話、共商問題的形式來啟發和獲得知識,這已成為歷久不衰的教學美談。

商鞅與蘇格拉底,軸心時代不同區域的開拓者

另外,他奇特的結局也是千百年來人們熱議的話題。

蘇格拉底是民主制度的批判者,也因此得罪了雅典統治者,並以“藐視神明”和“腐蝕年輕人道德”的罪名被送上法庭接受審判。

而他當時的答辯是,他並沒有硬要什麼人接受他的想法,他只是提出質疑,好讓他們以理性為依據去相信自己的信念。

當時雅典奉行的民主,是全民參與的民主,並非如今的代議制。拒歷史記載,當時組成陪審團的市民有501位。

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但即使正反兩方人數相當接近,檢察官還是判處他有罪。

商鞅與蘇格拉底,軸心時代不同區域的開拓者

蘇格拉底並沒有因此屈膝求饒,他說:

“不管我在哪裡,不提出質疑,我就活不下去。沒有省思的生活不值得活。你們也可以對我處以罰款,可我什麼也拿不出來。我不是有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