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保衛戰:于謙憑什麼力挽狂瀾?

京師保衛戰:于謙憑什麼力挽狂瀾?

京師保衛戰

現場還原

1449年(正統十四年)十月十一日,瓦剌首領也先率數萬大軍兵臨北京城下,列陣西直門外。城牆之上,兵部尚書于謙率京師軍民嚴陣以待,震驚明朝歷史的京師保衛戰即將爆發。

此刻,土木堡之變中被俘虜的明英宗就被關在德勝門外的空房裡,城下的也先派出使者對著城牆上高喊:“大明皇帝駕到,群臣還不出來迎接?”

京師保衛戰:于謙憑什麼力挽狂瀾?

▲綽羅斯·也先(—1455年 )

于謙當即迴應:不好意思,此時我們已經有了新的皇帝,景帝朱祁鈺。英宗已經成為了太上皇。

瓦剌的使者繼續說道:“那就按照此前的要求,用萬兩金銀來贖回你們的太上皇吧。”

于謙繼續表態:不好意思,要錢沒有,不服來戰!

瓦剌的使者又說道:“你們的太上皇在我們手中,你們應該投降。”

于謙大聲回答:“社稷為重,君為輕。”

談判失敗,也先下令進攻。

京師保衛戰:于謙憑什麼力挽狂瀾?

▲明景帝朱祁鈺劇照(1428年9月11日—1457年3月14日)

就在一個多月前,英宗被俘的訊息傳回了北京。頓時朝野震驚,大明開國以來,還從未遭遇過這樣的奇恥大辱,監國的郕王朱祁鈺召叢集臣商議,翰林院侍講徐有貞提議說,最近星象有變,應該遷都南京。

這話一出,兵部侍郎于謙當即破口大罵:“再說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勢去矣。難道忘了宋朝南渡的故事嗎?”于謙說完,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愛國官員紛紛支援于謙。

京師保衛戰:于謙憑什麼力挽狂瀾?

▲京師保衛戰

接著,于謙聯合王直等大臣,找到當時朝局中最有話語權的孫太后,說明來意:此時太子才2歲,主少國疑,國又不可一日無君。請求孫太后支援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

也先大軍將至,孫太后考慮再三,最終決定,擁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升于謙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保衛京師。

面對也先來勢洶洶的數萬大軍,于謙一邊派御史去各地方召集部隊勤王,一邊在北京城內召集軍隊,雖然此時城內計程車兵總數也在10萬以上,但于謙依然抱著必死之心守衛京師。

京師保衛戰:于謙憑什麼力挽狂瀾?

▲北京保衛戰兵力分佈圖

為什麼守衛京城?

其一,北京城內計程車兵不是沒有作戰經驗的新兵就是老弱殘兵,因為精兵強將當初全被王振帶走了。

其二,北京城太大了,這些士兵根本不夠用。北京城外城有九個門,根本無法預料也先會主攻哪個門,十幾萬兵力分佈九個門,平均每個城門才2萬人左右,是很容易被也先主力攻破的。

京師保衛戰:于謙憑什麼力挽狂瀾?

▲石亨( -1460年)

面對這種情況,于謙採取了一個十分大膽的策略。當時他的助手石亨提議,堅壁清野,只守不出。當即被于謙否決。于謙認為一味防守只會助長敵軍氣焰,況且未必守得住。不如抱必死之心一搏。

他命令主力部隊在九門外禦敵,再安排諸將率所部守軍堅守九門,而且把北京城北面首當其衝的德勝門留給了自己,足可見必死之心。他還命令錦衣衛在城中巡查,凡事看見不參戰計程車兵格殺勿論。

也先做夢也沒想到,北京城內竟有于謙這樣的人物。戰鬥一打響,也先猛攻德勝門,本以為明軍會堅壁防守,結果卻遭到了一支部隊的伏擊!

京師保衛戰:于謙憑什麼力挽狂瀾?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

這支部隊就是京師三大營中最強的火器部隊神機營,在土木堡之變中,神機營未放一槍一炮就全軍覆沒,而此時這支部隊中全是陣亡將士的戰友、兄弟。他們帶著憤怒和仇恨,給了瓦剌騎兵狠狠一擊,將主帥孛羅擊斃,殺敵1萬餘人。

遭遇慘敗的也先不肯放棄,接著又轉戰西直門,依然失利,最後又進攻彰義門,在彰義門又一次被明軍的火槍隊阻擊,傷亡慘重,戰鬥持續了近一個月,也先終於率兵退回塞外,京師保衛戰結束。

最後,在德勝門的城牆上,于謙和石亨望著撤退的瓦剌軍,內心欣喜難以言說。這一戰,于謙封神,他憑一己之力挽救了明朝的危亡。可惜此時的于謙料想不到,這一戰卻也把他自己逼近了深淵,而那個把他推下深淵的人就站在他身邊。

京師保衛戰:于謙憑什麼力挽狂瀾?

▲南宮復辟圖

結論

土木堡之變後,英宗被俘,也先率軍趁機進攻北京。兵部尚書于謙,力挽狂瀾,擁立景帝登基,組織京師保衛戰,瓦解了也先的進攻,挽救了明朝危亡。

· 參考史料:《明史》《明太祖實錄》《明通鑑》《明史紀事本末》《國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