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醫生專訪:方寸之間,發現美創造美——張騫

“數字讓人感到具體,反映事物精確,但口腔修復最終還是要回歸人本,“以人為本”是醫生指導設計,絕不是用機械化、模組化的現代裝置來指導醫生對患者口腔修復的判斷。”

從醫十多年,在同事眼裡,他嚴謹、專業,凡事親力親為

在患者眼裡,他耐心、細心,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總能以高出患者20%的預期完美修復患者口腔。

他就是——維樂口腔醫院全科修復中心主任張騫

口腔醫生專訪:方寸之間,發現美創造美——張騫

醫學世家 薪火相傳

因為家裡父輩們大多從醫,從小耳讀目染,大學選專業時張騫順理成章地選擇了牙醫這個職業,這也是在老一輩人眼中,“安穩、靠譜”到什麼時候都有一技之長的職業。畢業後他順利在老家當地找到一份牙醫工作,工作穩定,但也免不了和許多職場新人一樣有過艱辛的時候,初入行就要在不同科室裡工作學習,張騫說那時的自己就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

正也是這段難忘的工作經歷與打磨,讓張騫開始熟悉並掌握了各科室的口腔知識和技術操作。此時的他已經意識到,每一個口腔病人的情況都不一樣,同一種病,不同病人的病因、臨床表現、處理方法和預後也各有不同,這就需要不斷地去總結前人的經驗和學習新的醫療知識。

口腔醫生專訪:方寸之間,發現美創造美——張騫

打破自己的邊界 人生多種可能性

2009年在大家歡度國慶的日子裡,張騫放棄了在老家穩定的工作和熟悉的環境,毅然決然來到了北京,從此在這裡紮下了根。12年裡一路從基層摸爬滾打,最終長成為維樂口腔醫院全科修復中心主任。對這段在京打拼的時光,張騫描述的很少,在他心裡認為,這是一個口腔醫生成長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斷打破已有認知,才能重塑自我。

有實力才有底氣 傾盡全力用心去雕琢

在談及對他印象最深的案例的時候,張騫主任淡淡地表示做過的案例太多了,大多都是難度比較大,外院失敗的二次修復案例。可能在別人眼裡複雜困難的手術,但自己做多了也就變得平常了。這話乍一聽似乎有些“凡爾賽”,但張騫主任卻用“硬實力”證明了自己,患者口腔修復的效果會為自己說話。

口腔醫生專訪:方寸之間,發現美創造美——張騫

曾經有個30歲左右的患者因為口腔修復失敗,找到了他。在與患者溝通後張騫主任發現,患者幾年前做過4顆牙冠,但因為當時的技術、日常的養護不到位等原因,牙齦已經發黑、空洞。起初患者對二次修復沒抱太大信心,但經過張騫主任耐心地講解,比對了大量與患者相識的病例,運用DSD美學修復向患者呈現方案,同時自己畫圖設計與行業內“大咖”技師溝通製作牙冠,讓患者、醫生、技師三方都參與到治療過程中。在單純修復外,儘量創造條件為患者獲得最佳的美學設計效果,最後讓患者重拾信心。

口腔醫生專訪:方寸之間,發現美創造美——張騫

只要給我一個機會 我就能把事情做好

張騫主任的口腔修復效果總是能高出患者預期的20%,他說:“一名合格的口腔醫生,首先應該有好的專業技能,包括診斷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設計能力。然後,完成治療的能力以及遠期效果的評判。”

從醫沒有捷徑,只有腳踏實地。張騫主任在自我沉澱中,向美而行,不斷實踐著自己的工作格言——改善微笑,傳遞健康!讓自信、健康、美麗的笑容,照進每個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