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硯臺 | 墨常新,硯常在,器見古,技長存!

周作人先生曾在《北京的茶食》裡說:“我們於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遠方和文房。墨常新,硯常在,熱愛文房的人,都愛這一方古韻。

典藏硯臺 | 墨常新,硯常在,器見古,技長存!

典藏硯臺 | 墨常新,硯常在,器見古,技長存!

典藏硯臺 | 墨常新,硯常在,器見古,技長存!

古人文房為仕途之始,更是心靈寄居之所,於清淨書齋中陳置所好,怡情格物,始有“朝罷香菸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之雅興。文房清供是文人筆耕丹青的必要條件,是重要的書房用具,亦是文人雅賞之物,悠悠歷史長達千年。

典藏硯臺 | 墨常新,硯常在,器見古,技長存!

典藏硯臺 | 墨常新,硯常在,器見古,技長存!

“文房”一詞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在歷經唐宋元明之後,至清代便達到了鼎盛。明代記述文房清供的專著,有屠隆《考槃餘事·文房器具箋》、高濂《遵生八箋·燕閒清賞箋》、文震亨《長物志》等,詳盡記述了書齋陳設器具及其發展演變。

典藏硯臺 | 墨常新,硯常在,器見古,技長存!

典藏硯臺 | 墨常新,硯常在,器見古,技長存!

典藏硯臺 | 墨常新,硯常在,器見古,技長存!

文房四寶,相輔相成。硯臺,大多以石硯的材質出現,因自古以來使用的是天然墨或者半天然墨的緣故,硯臺在形制方面,也就長期維持墨杵的形式。後期隨著漢朝出現了以松煙為主的人工墨,同時紙張的出現,促使硯臺的製作起了變化。

典藏硯臺 | 墨常新,硯常在,器見古,技長存!

典藏硯臺 | 墨常新,硯常在,器見古,技長存!

典藏硯臺 | 墨常新,硯常在,器見古,技長存!

典藏硯臺 | 墨常新,硯常在,器見古,技長存!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愛石如命,硯臺常伴。民間一直流傳著一段這樣的故事:宋徽宗書法造詣非凡,一日找米芾寫字,米芾寫完後大膽向皇帝索要宋徽宗的硯臺,並稱硯臺他用了,皇帝便不該再用。皇帝也是個愛石如命,米芾抱著硯臺揣進懷裡,弄得一身墨汁,最終文藝皇帝執拗不過,便將自己愛惜的硯臺賜給了米芾。米芾更是提出了奇石收藏的“瘦皺透漏”的“相石四法”,連見到巨石都要躬身下拜,稱之為兄。

典藏硯臺 | 墨常新,硯常在,器見古,技長存!

典藏硯臺 | 墨常新,硯常在,器見古,技長存!

典藏硯臺 | 墨常新,硯常在,器見古,技長存!

這個故事雖無從考證真假,但在那個時代愛石過度,倒是真的。一個因玩物無度而荒廢了大好江山,一個被文人形容“米癲”的雅號在往後的歲月裡更加活靈活現。米芾對各種硯臺的產地、色澤、細潤、工藝都作了論述,並著有《硯史》一書,為後世熱愛硯臺的人們留下寶貴的經驗。

典藏硯臺 | 墨常新,硯常在,器見古,技長存!

典藏硯臺 | 墨常新,硯常在,器見古,技長存!

硯臺的選用的石質與材料多種多樣,比較收到人們熱愛的就有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紅絲石、松花石、易水石、田橫石、賀蘭石、砣磯石、菊花石這麼多,同時和田玉、瓦當、仿古瓦、漆沙硯、鐵硯、瓷硯、木硯在文人的案頭也同樣常見。好硯臺需要具備兩個優點:易發墨,不傷筆。古人磨墨絕非易事,若硯臺太光滑,墨塊很難磨成墨汁;若硯臺太粗糙,墨雖好磨,但卻容易損傷毛筆。

典藏硯臺 | 墨常新,硯常在,器見古,技長存!

時至今日,文房清供所承載的已經延續千年的文人雅趣,依然歷久彌新。對於今天的收藏家們而言,收藏硯臺應該關注名貴石料的精品。而一些普通的硯臺,只要古雅別緻,無論價值高低,作為案頭玩物,娛樂生活極好。

典藏硯臺 | 墨常新,硯常在,器見古,技長存!

文 | 耿 琳

翡翠王朝高階珠寶玉石鑑評師,新生代著名珠寶玉石顧問。師從肖永福、楊正純、李貞昆等珠寶大家,具有豐富的珠寶玉石鑑定、鑑評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