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王李秀成自述:說出了太平天國的辛酸與無奈

1864年7月,在曾國藩的開導下,忠王李秀成決定寫一篇《自述書》,將太平天國運動的原因、過程,以及經驗教訓寫出來。今天,我們研究太平天國史,離不開李秀成的自述,這是含金量非常高的史料。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後期的頂樑柱,支撐起搖搖欲墜的江山,是一位了不起的農民軍將領,比石達開還要強。

李秀成自述中,很多地方都在“吐苦水”,但他依然能堅持下來,沒有投降。這篇自述書,李秀成說出了太平天國的心酸與無奈:底層群眾生活困苦,被迫揭竿而起,卻依然逃脫不了農民起義的宿命,倒在了清朝、列強的刀槍之下;進入天堂,只是個夢想而已。

忠王李秀成自述:說出了太平天國的辛酸與無奈

對於太平天國運動,有人認為這是一場災難,給近代華夏帶來許多災難。戰亂年代,受苦的依舊是老百姓,這是每個王朝,每個時代都存在的現象,而不只是太平天國。如果生活過得去,誰願意背井離鄉,將腦袋掛在腰上討一口飯吃呢?

李秀成自述中,他對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以及大家紛紛參加太平軍的緣由,有比較精闢的論述,“若得飯吃,何人會無君,無父,而追隨洪氏”。意思是,若能吃上一口飯,民眾也不會參加太平軍,從而掀起一場持續14年,改變近代歷史走向的革命運動。

淳樸的人民,之所以反抗清朝,主要是生存壓力太大。都知道,“番薯盛世”下的清朝,人口增加到4億,人地矛盾十分尖銳。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為了支付款項,將其攤派到民眾身上,從而激化了社會矛盾。

忠王李秀成自述:說出了太平天國的辛酸與無奈

太平天國運動,與陳勝吳廣起義、綠林起義、赤眉起義、黃巾起義、瓦崗起義、黃巢起義、紅巾起義、李自成起義等,並沒有根本性區別。這些農民起義,都是底層群眾為了生存,為了延續生命,不得不揭竿而起,去追求的“均貧富,等富貴”,或者是建立“天國”,人人能安居樂業的美好日子。

1851年1月,本就貧窮的廣西桂平,在各種矛盾的刺激下,終於爆發了金田起義,吹響了清朝覆亡的號角。接下來,跟其他農民起義一樣,太平天國核心領導曾團結一致,親如兄弟,形同手足,一起對付清軍的圍剿,從而壯大力量。

李秀成自述書中談到,定都天京之前,洪秀全、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等早期領導人非常團結,經常一起吃飯,一起商談大事,還能跟士兵一樣同甘共苦。尤其是馮雲山、蕭朝貴陣亡後,清軍前後堵截,他們更是“抱團取暖”,堅如磐石。

忠王李秀成自述:說出了太平天國的辛酸與無奈

農民起義的宿命,在洪秀全定都南京後,再一次在太平天國上演,最終讓奄奄一息的清朝得以續命幾十年。因為生活的艱難困苦,民眾被迫揭竿而起,卻容易滿足於現狀,從而缺乏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在安樂中自己消耗,從而走向滅亡,這是農民起義的歸宿。

黃巢起義,進入長安後,黃巢貪圖享樂,不思進取,沒有乘勝追擊唐軍,結果倒在了李克用的沙陀鐵騎之下。李自成起義,進入燕京後,缺乏冷靜的頭腦,又不能約束劉宗敏,結果激怒了吳三桂。一片石之戰,李自成戰敗,八旗鐵騎一路追擊,中原易主。

太平天國也是如此。1856年4月,樟樹之戰、摧毀“江南大營”後,八旗、綠營、湘軍都元氣大傷,太平天國進入極盛時期。接下來,“天京事變”爆發,太平天國開始陷入無休止的內耗之中,最終被湘軍撲滅。

忠王李秀成自述:說出了太平天國的辛酸與無奈

一連串的勝利,楊秀清被衝昏了頭腦,他經常挑戰洪秀全的權威,甚至想取而代之,最終演變成“天京事變”,太平天國由盛轉衰。楊秀清挑戰洪秀全,這是農民運動的一個“痛點”,就是起義之處,大家都是兄弟,集團內部無法構建起一個絕對權威的核心。

太平天國特殊之處在於,“軍事負責制”下,洪秀全沒有實際權力,軍政大權都掌握在各地諸侯手中,東王楊秀清勢力最強。李自成起義時,劉宗敏只是無視軍令而已,楊秀清則乾脆強迫冊封“萬歲”,想自己當天王,洪秀全還能治罪。

大權在握,楊秀清步步緊逼,最終釀成事變。李秀成直言:“東王跋扈,北王、翼王不服,策劃誅殺東王,及其兄弟三,其餘皆不得多殺。”結果,洪秀全藉助韋昌輝、石達開之手,突襲東王府,“天京事變”隨之而來。

忠王李秀成自述:說出了太平天國的辛酸與無奈

楊秀清被處死,“天父”信仰破產,太平天國人心渙散,本就沒有實權的洪秀全更是無可奈何。為了防止出現第二個楊秀清,洪秀全在諸侯王之間搞平衡,讓本就缺乏統一指揮的太平軍更加分散,從而被湘軍各個擊破。

“天京事變”後,石達開不救援林啟榮;李秀成不救援陳玉成;黃子隆、陳坤書不救援李秀成;李世賢不救援洪秀全,坐視天京陷落;汪海洋不救援李世賢,坐視漳州陷落不說,還刺死李世賢。可以說,太平軍已經是一盤散沙,跟史上其他農民起義一樣,都是內耗惹的禍。

一盤散沙的太平天國,豈能抵擋清朝、列強的聯手進攻。1864年7月,湘軍攻克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洪秀全的“天國夢”化為泡影。

參考書目:《太平天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