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300年-第20篇:殺兄囚弟,楊廣登基

楊廣終於如願以償地盼到了父親的駕崩,但是,當他看到眼前那具冰冷的屍體的時候,他的內心仍然有所觸動。

他想哭,那畢竟是撫養自己長大成人的父親,從今往後,整個帝國的重任都將落在他的肩上,舉目四望,他再也沒有可以依靠的人了。一種莫名的孤獨感突然襲來、深入骨髓。

但是,他又想笑,就是眼前這個人,就在剛才,又差一點毀了自己的前程。痛苦、興奮、罪惡、雄心,一連串的情緒在他的心中輪換交替,讓他有點不知所措。

就在他不知道如何處理亂七八糟的情緒的時候,他突然又想到了兩個人,一個是被父親關了整整4年的大哥——楊勇。

另一個是,楊廣5兄弟中,唯一一個還在世,並且還手握重兵的5弟——楊諒。

他們兩個現在怎麼樣了?自己登基後,他們會不會謀反?或者是有人打著他們的旗號謀反?

不行,無論怎樣,他們的存在都是一種潛在的威脅,現在就必須解決掉這兩個後患。

於是,楊廣埋起了剛剛還五味雜陳的情緒,偽造了兩份父親的詔書,一份讓宇文述和郭衍帶著去見被囚禁的楊勇。一份讓車騎將軍屈突通(後來唐朝凌煙閣24功臣之一)去幷州(山西太原)召楊諒回朝。

此時的楊勇正斜靠著欄杆,遠眺著火紅的夕陽,痴痴的發呆。他一直在等自己的死期,從他被廢的那一天開始就開始等待,只是沒有想到,他足足等了4年。

這4年對他來說太長了,每一刻每一秒都是煎熬。他不明白,為什麼親生父母會對他痛下狠手,他不明白,親生弟弟為什麼要如此惡毒。

他一直期盼著來生,來生可以生在一個普通的人家,家裡不必富裕,哪怕是貧窮也好,只要父親和母親不再對他存有偏見,只要兄弟不再把他往死裡相逼,只要一家人能相親相愛就好。

所以,當楊勇看到宇文述和郭衍向自己走來的時候,他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如夕陽一般燦爛。

來吧,終於要離開這個骯髒世界了。但是在死之前,他又問宇文述了一個問題:“我的兒子們、孫子們一起走嗎?”宇文述張了張嘴,但什麼話也沒說出來。

一陣沉默之後,楊勇沒有吵鬧,很平靜地說了一聲:“哦,我知道了。”

公元604年7月,楊勇被縊而死,其長子寧王楊儼被毒殺,其餘子孫被髮配嶺南,路上亦全部被殺。

那天,夕陽很美,世間萬般寂靜。

和楊勇坐著等死不同,楊諒這邊早有了準備。

自從三哥楊俊被囚禁而死、大哥楊勇被廢掉太子之位、四哥楊秀又被囚禁之後,他就知道早晚會輪到自己。

於是,楊諒在被父皇楊堅封為幷州總管之後,便想了兩個辦法以自救:

一個是勸告父親楊堅,突厥仍然很強大,太原為邊關重鎮,應當加強防備。

楊堅同意後,他便積極修築城牆、製造兵器、招納亡命之徒和對朝廷不滿的南朝舊臣,如王頍(kuǐ)、蕭摩訶(前文中被陳叔寶戴綠帽子的南朝大將),來充實自己的實力。

另一個是和楊堅約定,為防止突厥人偽造詔書,以後所有召書應當加密。

但楊廣不知道召書還要加密這事,所以,當楊諒看到楊廣的詔書之後,便知道了大事不好,開始起兵造反。

此時,楊諒所管的範圍頗大,西到華山,東到渤海,南到黃河,北到燕山,共計52州,基本相當於北齊舊地,在他看來是兵強馬壯,可以一戰。

隋唐300年-第20篇:殺兄囚弟,楊廣登基

自古以來,所有人造反乾的第一件事肯定是開會,會議上也有一套標準的流程。

第一步,一般是某人勸說不能反,然後被殺掉以震懾人心。

第二步,一般是謀士出來給計謀,如果是成功的造反,主公都會按謀士的戰略一步一步來。如果是失敗的造反,主公肯定不會聽謀士的計劃。

第三步,一般為宣佈為啥造反,鼓舞士氣,殺牛宰羊祭天祭地。

楊諒自然也不例外。

先是總管司馬皇甫誕出來勸楊諒:“我的王啊,你不能反,你幹不過你哥。”然後皇甫誕就被抓了起來。

之後是王頍提出了一個綱領性的建議:

上策,大王帶著手下精銳直接去攻打長安,因為他們的家屬都在函谷關以西,所以,他們肯定會拼盡全力,正所謂迅雷不及掩耳之勢。

中策,佔據北齊舊有疆域(楊諒的管轄地),可以派老家就是函谷關以東的將領,搞定各地不聽話的長官。

隋唐300年-第20篇:殺兄囚弟,楊廣登基

隋唐300年-第20篇:殺兄囚弟,楊廣登基

楊諒正在猶豫不定,另一位大將裴文安卻提出了反對意見:

“知道秦始皇怎麼統一全國的不?八個字:額滴,額滴,全是額滴。大王造反就得學秦始皇啊,長安會是額滴,關東也會額滴,為啥不全面出擊?額願意當先鋒,打死楊廣那龜孫。”

楊諒聽後大喜,所以,沒有用王頍提出的上策和中策,而是選擇了他沒提到的下策,分散兵力,全面出擊。

但老實說,不論是用上策、中策還是下策,楊諒都沒有一點贏的機會。

因為打仗拼的並不是口頭上的戰略,更重要的是臨陣指揮的將領、人心所向、以及後方供應的糧草。

而這三點,楊諒全部沒有勝的希望。

1、將領方面

楊諒陣營為:裴文安、紇單貴、王耳冉、大將軍蠕蠕天保、侯莫陳惠等等,不用記他們的名字,史書上就出來了這一回。

楊廣那邊為:天下第一文武全才楊素還是宰相。第一文武全才高熲、第三名將賀若弼還都沒死,可以視為替補。

2、人心所向

楊諒釋出檄文,楊素要謀反,我要清君側。

這種理由,看似可以,但跟老百姓有啥關係?自古以來,老百姓根本不管誰當皇帝,朝堂上有沒有奸臣,他們只管這個皇帝、大臣能不能讓自己活下去。

能讓自己活下去的,就是好皇帝、好大臣,讓自己活不下去的,就是無道的皇帝和姦臣。

而此時楊廣這邊,還沒給楊堅發喪,天下人還不知道楊堅已死,並且人民還安居樂業,根本不願打仗,所以,在所有人眼裡,楊諒才是那個亂臣賊子。

3、糧草方面

楊諒暫時能調動只是山西一省,山東諸省雖然也為他管,但他一造反,不一定都聽他的。

楊廣這邊,至少能調到天下三分之二的糧草。

中國2000年的封建王朝中,在太平盛世,藩王起兵造反成功的也就明朝朱棣一例。

但他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朱元璋把能打的功臣都殺完了的因素,也有朱棣是當時最能打的因素,但最重要的是朱允炆微操神助攻的因素。

即便是這樣,朱棣還打了足足三年,才得已險勝。而楊諒造反時,那麼多名將還都活著,僅此一項他就不可能成功。別說楊諒造反了,就是李淵造反也沒贏的可能。

《孫子兵法》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楊諒很明顯屬於少算或無算,所以,從一開始,他就註定了失敗。

楊諒派了4路大軍,三路向東,去搞定不聽話的地方CEO。一路讓裴文安為先鋒,第一步從蒲津渡過黃河,第二步攻打長安。

但是,當裴文安率領大軍距離渡口100裡左右,第一步還沒走完時,楊諒便慫了,覺得往長安打是找死,於是下令停止進軍,讓人去把黃河上好不容易才搭起來的浮橋給拆了,退到黃河邊的蒲州城駐守。

裴文安趕緊去勸楊諒:“兵貴神速詭密,本想出其不意。結果您卻下令退兵,這樣肯定要完啊!”但是楊諒不聽,而是分兵把守各個要道,準備割據山東(太行山以東)。

楊廣這邊接到楊諒造反的報告後,急忙派楊素帶領5000騎兵前去平叛。楊素不負所托,順利渡過黃河,很快就攻下了第一道防線蒲州。稍事休息後又集結了4萬大軍,一路北上,進攻太原。

隋唐300年-第20篇:殺兄囚弟,楊廣登基

楊諒又派大將趙子開,在今天靈石縣附近建立了第二道防線,但是,一個回合下來,趙子開便被斬殺。

楊諒大驚失色,親自率主力在汾陽縣北建立了第三道防線。不料天降大雨,後方糧草運輸困難,楊諒又臨時決定跑路。王頍趕緊拉住了楊諒的馬韁,勸他說:

“楊素孤軍深入、人困馬乏,大王率領精銳部隊,親自出擊,一定能取得勝利。而今見到敵人就躥,顯得我們也太慫了吧,大王可千萬不能躥啊。”

但是,楊諒不聽不聽就不聽,還是帶著兵馬躥到了太原南邊的清徐縣附近,建立了第四道防線。楊素緊追不捨,逮著機會就發動了進攻。楊諒不得不掉轉馬頭與楊素大戰,結果一戰下來,諒軍死了一萬八千多人。

楊諒再次逃躥,鑽進了太原城,沒過多久,便出城投降了。從造反到結束,也就一個多月,好像從西安走到太原也得一個月。

楊廣這次很有同情心的沒殺楊諒,而是對大臣們說:“我5個兄弟,就剩兩個活著的了,還是饒他一死吧。”然後把楊諒和其兒子全部囚禁了起來。

但是,很神奇的是,第二年,楊諒便死了,享年僅僅30歲。要說不是被楊廣陰死了,還真不敢相信。

在搞定了兩個兄弟之後,楊廣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他終於可以安安穩穩的坐上皇帝寶座了。

當年八月,楊廣在長安登基。

隋唐300年-第20篇:殺兄囚弟,楊廣登基

他坐在龍椅上俯視著天下,不由地升起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自豪感:

10歲時,父親輕而易舉獲得天下;

20歲時,自己率領50多萬大軍平定南陳;

21歲時,他坐鎮江南,再次平定叛亂,並把南方治理的井井有條;

30歲時,自己又領兵和突厥幹了一架大獲全勝,並獲得太子之位;

34歲時,坐擁天下,又平定了弟弟的叛亂。

自己想幹的事,沒有一次不成功的,而這所有的成功又都是如此的輕而易舉。

他不明白,父親治理天下時,為什麼每天都要兢兢業業、如履薄冰,總怕哪裡做得不好,有愧天下。

他覺得,那是父親能力不行,不像自己年輕有為,意氣風發。

他慢慢地產生了一種錯覺:

治理天下不過爾爾,天下的億萬臣民不過是我手中的一個個棋子。我讓他們生,他就才能生,我讓他們死,他們就不得不死。

好像普天之下,沒有什麼事,是我搞不定的。憑我的才能,一定可以超過歷代帝王,什麼秦皇漢武,他們都將被我的光芒所掩蓋。

我要讓所有人都看到,我的皇位名正言順。

我要創造一個最輝煌的朝代,一個屬於我的時代,即便是千年之後,也要所有人以我為榮。

我,楊廣,所做的事情,將超越之前所有的帝王,也將讓之後所有的帝王無法超越。

不信,等著瞧吧,大隋,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