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死前送朱元璋一筐活魚有何寓意?為何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正所謂“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而劉伯溫正是明初開國功臣劉基,民間把劉伯溫和諸葛亮都奉為智近於妖的神機妙算的人物,就是這麼一個智近於妖的劉伯溫根據史書記載在臨終前曾給朱元璋送了兩樣東西,分別是《時務十八策》和一筐活魚,劉伯溫臨死前留給朱元璋的兩樣東西中條策書籍朱元璋是能看得懂,但這筐活魚朱元璋卻苦思不得其意,直到十七年後朱元璋才終於領悟劉伯溫的苦心。

劉伯溫死前送朱元璋一筐活魚有何寓意?為何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在歷史上劉伯溫雖然並不像民間說的那麼智近於妖,但他對朱元璋建國貢獻也是極大,當初正是劉伯溫向朱元璋獻《時務十八策》才使得朱元璋集團內部的勢力得到統一和穩定。

在漢王陳友諒兵鋒劍指朱元璋之時,也是劉伯溫力挺朱元璋與陳友諒決戰,他對朱元璋分析利弊,給予了朱元璋戰勝陳友諒的信心,最終在劉伯溫出謀劃策之下,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中戰勝了最強勁的對手陳友諒。

劉伯溫死前送朱元璋一筐活魚有何寓意?為何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但是朱元璋建國之後對劉伯溫卻並不太重用,與劉伯溫齊名的謀士李善長都被封為公爵,而朱元璋卻只封給了劉伯溫一個誠意伯的伯爵,當然,論資歷和功勞劉伯溫肯定不如最早就跟隨朱元璋的李善長,但是也不至於只封伯爵,因此平心而論朱元璋對劉伯溫有些不公和刻薄。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會對劉伯溫這麼刻薄?這主要在於劉伯溫太過聰明,他太瞭解朱元璋的內心所想,而且劉伯溫為人還經常愛耍一些花樣,用朱元璋的話評價就是

“善耍巧謀”。

劉伯溫如此行事自然讓朱元璋很不舒服,也不敢太過於重用。

而相比之下與劉伯溫齊名的都以善於謀劃著稱的李善長則比較老實,所以即便劉伯溫的能力和才智均不輸於李善長,朱元璋也寧願更器重李善長而不敢重用劉伯溫。

劉伯溫死前送朱元璋一筐活魚有何寓意?為何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而且李善長與劉伯溫向來不和,李善長仰仗資格老,瞅著隱隱有後來居上的劉伯溫十分不爽,曾經與劉伯溫在朱元璋面前為某事爭論甚至大罵劉伯溫,險些對劉伯溫大打出手。

而劉伯溫卻對李善長能客觀對待,李善長偶犯小錯,朱元璋想懲罰他時,都被劉伯溫所阻止,劉伯溫認為李善長有功勞有威望,能調和一眾武將,如果朱元璋因小錯隨意懲罰李善長,那勢必會讓他威望受損,屆時就沒人能在朱元璋和武將之間充當潤滑劑的作用了。

劉伯溫死前送朱元璋一筐活魚有何寓意?為何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朱元璋由此更加欽佩劉伯溫的見解,但是也對他猜忌更深。朱元璋曾經試探性地問劉伯溫,他想將李善長罷相,然後由劉伯溫擔任宰相,劉伯溫婉拒了朱元璋的提議。

此時劉伯溫就看出朱元璋對自己抱有猜忌之心,而且自己與李善長不和,李善長能調和朱元璋手下的一眾大將是因為資格老,而自己則不被這些大將所信服,所以自己不能當宰相。因此既受皇帝猜忌又與宰相不和,於是劉伯溫就萌生了辭官回鄉的想法。

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長生病辭去了宰相職務,也就是病退了,朱元璋再度向劉伯溫進行試探,他先後說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三人名字,問劉伯溫他們三人誰可接班李善長當宰相,結果劉伯溫把三人一一否決。

劉伯溫死前送朱元璋一筐活魚有何寓意?為何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於是朱元璋索性就說:看來全天下只有你劉伯溫最適合當宰相了。不過劉伯溫依舊婉拒了朱元璋的提議,他認為自己疾惡如仇,且不能讓開國諸將信服,所以不適合當宰相,至於宰相人選天下之大,大才之人有很多,還需要朱元璋慢慢甄選。

也是在這時劉伯溫知道自己如果還不辭官恐有殺身之禍,於是藉機向朱元璋提出自己也

想如

李善長一般告老還鄉,回老家浙江青田(現今浙江文成)。

朱元璋一看劉伯溫挺識時務,知道自己對他放心不下,主動提出辭職,於是就批准了劉伯溫告老還鄉的請求。

劉伯溫死前送朱元璋一筐活魚有何寓意?為何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後來朱元璋並沒有聽劉伯溫的話,而是讓楊憲和汪廣洋以及胡惟庸先後成為宰相,胡惟庸與李善長關係極為親密,且一直與劉伯溫不和,加之劉伯溫曾告訴朱元璋不可用他為宰相,因此胡惟庸十分記恨劉伯溫,成為宰相後胡惟庸也處處在朱元璋面前給劉伯溫上眼藥進讒言。

劉伯溫在回鄉後曾去某地為自己選取身後葬身之所,這件事被胡惟庸得知後,他就立刻向朱元璋報告,說劉伯溫在某地選取墳地時,當地百姓不配合,劉伯溫依仗開國功臣之名濫用威權霸佔民田。

朱元璋其實也明白鬍惟庸對劉伯溫很可能是誣告,他明白劉伯溫為人,但是他還是想借機會警告一下劉伯溫,於是朱元璋下旨譴責劉伯溫並且還停了他的伯爵俸祿。

劉伯溫死前送朱元璋一筐活魚有何寓意?為何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於是劉伯溫就害怕了,他也不敢回老家了,趕緊直接就來到了南京城朝見朱元璋。正好當時是洪武八年(1375年)元旦,劉伯溫藉著新年的機會進宮朝見朱元璋以示慶賀,因此劉伯溫又居住於南京城中。

到了這一年正月下旬,劉伯溫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後,特派宰相胡惟庸帶御醫去給劉伯溫看病,結果御醫開了藥方,劉伯溫照方抓藥,吃了幾天之後劉伯溫病情不見好轉,反而還覺得肚子下墜難受,因此劉伯溫懷疑胡惟庸竄通御醫謀害他。

到了二月初,劉伯溫就抱病進宮朝見朱元璋,他很委婉地把胡惟庸帶御醫去給他看病吃完藥以後更加難受的事告訴了朱元璋,而朱元璋卻認為他多疑,只是淡淡的寬慰了劉伯溫幾句,勸他安心養病。

劉伯溫死前送朱元璋一筐活魚有何寓意?為何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朱元璋如此態度讓劉伯溫十分心寒,他內心中隱隱覺得似乎胡惟庸是受到朱元璋的指使來害他的,因此劉伯溫回家後拒絕家人再給其尋醫問藥,決定坐等病逝。

到了三月初,劉伯溫已經病重的不能下床,於是朱元璋就下旨讓劉伯溫回老家青田,就這樣劉伯溫在長子劉璉的陪伴下,由朱元璋派遣的護衛送回老家。劉伯溫回到老家後拒絕了家人和親友為他尋醫問藥,只維持每天正常的飲食。

到了四月中旬劉伯溫就已經病重將死,在臨死前劉伯溫找長子劉璉和次子劉璟到床前交代遺囑後事,劉伯溫把《時務十八策》和一筐活魚交給長子劉璉,告訴他等自己死後進京把這兩樣東西交給皇上,又對兩個兒子說:為政要領在於寬嚴相濟,上位者要以身作則,重法治,並要有寬厚胸襟和仁義之德,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本應該把這些寫成書卷交給皇上,但如今胡惟庸當政,寫了也沒用,等將來胡惟庸完蛋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你們屆時就要把我這番話密奏給皇上。

劉伯溫死前送朱元璋一筐活魚有何寓意?為何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劉伯溫把這些交代給兩個兒子之後不久,就在四月十六日去世了,享年65歲。劉伯溫死後兒子劉璉就遵照他的遺囑交代,上南京把《時務十八策》和那筐魚都交到了朱元璋手中,史書載:

上知誠意伯薨,涕袍而悲,撫籍而嘆,獨不知魚為何意,喟左右宮人:劉基善弄巧謀,影弓昭危,死亦為之,其性如此。

這意思就是說朱元璋聞劉伯溫去世,悲痛萬分,看著劉伯溫去世前讓兒子交給自己的書和魚即悲痛又不知其中寓意。朱元璋只得對左右的人說劉伯溫就愛這樣打啞謎,到死都這樣,是其性格使然。

這《時務十八策》是劉伯溫當時出山時就獻給朱元璋的謀劃,朱元璋早就知道其意,但卻不知道劉伯溫又交給自己有何寓意,至於這一筐魚就更讓朱元璋費解了。

劉伯溫死前送朱元璋一筐活魚有何寓意?為何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後來朱元璋又詢問劉伯溫的兒子劉璉,他也答不出來,朱元璋只得作罷。朱元璋憐憫劉伯溫去世,於是啟用了他的兒子劉璉為監察御史,準備加以重用。後來胡惟庸又命黨羽對劉璉進行打擊迫害,劉璉最終被胡惟庸及其黨羽迫害墜井而死。

劉璉死後,劉伯溫次子劉璟擔心受到胡惟庸的迫害,也不敢入朝為官,直到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及其黨羽被朱元璋誅殺,劉璟才入朝為官。

據《明史》記載,劉伯溫確實為胡惟庸派御醫下毒暗害,而朱元璋正是因此怒殺胡惟庸,不過現代史學界大都認為胡惟庸派人毒害劉伯溫實際上是朱元璋故意翻出來想誅殺胡惟庸的理由,劉伯溫很可能系正常病逝。

劉伯溫死前送朱元璋一筐活魚有何寓意?為何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胡惟庸被殺後劉璟才敢入朝為官,劉璟後來也遵照劉伯溫臨終交代,看胡惟庸徹底垮臺後,才把劉伯溫臨終遺言告訴給了朱元璋,其實劉伯溫的臨終交代就是希望朱元璋能行仁政、重法治,不要太過於個人想法用事,不過從朱元璋後來的表現來看,他很明顯沒有把劉伯溫的臨終叮囑聽進耳朵裡。

後來朱元璋藉著胡惟庸在功臣宿將之中掀起了腥風血雨,這也是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在這場腥風血雨中,包括已經77歲的大明開國第一功臣曾被朱元璋譽為“吾之蕭何”的李善長全家七十餘口都被誅殺,算李善長在內朱元璋共誅殺了一公二十一侯,牽連被殺者達三萬餘人。

而在劉伯溫去世十七年後,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一生最喜愛的兒子太子朱標去世,這對朱元璋打擊很大,朱元璋整日悲痛長子之喪,而且朱元璋當時已經64歲,他必須要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就是太子死了,自己年紀老邁,急需選出一個新的皇位繼承人,也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朱元璋又結合劉璟後來轉達給自己劉伯溫臨終遺言,他終於領悟了劉伯溫送來那一筐魚的含義。

劉伯溫死前送朱元璋一筐活魚有何寓意?為何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朱元璋認為劉伯溫是把這一筐魚比喻成了天下,魚離開水則亡,魚得水則活,而自己自建國之後過於嚴苛,殺伐過重,天下臣民就像這筐魚一樣,在嚴刑苛法中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所以劉伯溫才在臨終時告誡朱元璋行仁政、重法治。

那朱元璋已經殺伐過重,因此在以後考慮選擇皇位繼承人時就必須考慮仁義寬厚之君接班,這樣天下才能得到大治。

太子朱標自幼喜數讀詩書,為人性情寬厚仁義,在朝廷內外和眾兄弟中也最有威望,本來就是太子的不二人選,朱元璋甚至不顧太子會對皇位產生威脅,為朱標培養了以名將藍玉為首的武將集團,就是來確保朱標將來的統治地位,可是現在朱標英年早逝,那朱元璋還就得再繼續按照朱標的模板去確立皇位繼承人,這樣也是符合劉伯溫對他的臨終囑託。

劉伯溫死前送朱元璋一筐活魚有何寓意?為何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於是朱元璋選中了朱標的長子朱允炆,他看中了長孫朱允炆性格寬厚仁義與其父朱標相似,因此朱元璋最終確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在劉伯溫生前時太子朱標就已經是寬厚仁義的合格太子了,所以他獻書和獻魚實際上都是以勸朱元璋為主,劉伯溫又不是真的神機妙算,他生前根本不可能想到太子朱標會死在老爹朱元璋前面,因此劉伯溫主要還是在勸朱元璋。當然,其中也有劉伯溫希望朱元璋及其後世大明帝王都能遵循行仁政、重法治的理念去治國,才能確保大明萬世之基。

劉伯溫在出山時就曾經對朱元璋獻《時務十八策》,就曾明確告訴朱元璋要行仁義之師爭奪天下,而治理國家也是如此,劉伯溫故意送一筐魚也確實是如朱元璋想的那樣,天下就猶如這筐魚,如果過於嚴刑苛法,那老百姓就會像魚離開水一樣,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到時就會揭竿而起。

劉伯溫死前送朱元璋一筐活魚有何寓意?為何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不過朱元璋最終還是沒有按照劉伯溫的寓意去做,他後來擔心皇太孫朱允炆的威望不如其父朱標能駕馭武將和功臣,於是他又掀起了誅殺功臣武將的腥風血雨,替皇太孫朱允炆披荊斬棘。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又以謀反罪誅殺了他曾經為朱標培養的名將藍玉,炮製了“藍玉案”,名將藍玉被剝皮,“藍玉案”中朱元璋藉此誅戮了一公、十三侯、兩伯爵,手牽連被殺者多大一萬五千餘人。

藍玉與朱標關係極為親密,是朱元璋為朱標培養的名將,結果朱標去世,朱允炆年幼,藍玉又居功自傲,朱元璋擔心自己去時候朱允炆駕馭不了藍玉,於是誅殺了藍玉及其部屬,可以說朱標不死,藍玉則不用死,朱標死,藍玉則必須殉葬。

朱元璋在晚年還如此大肆誅戮功臣,很明顯根本就沒有把劉伯溫的行仁政、重法治的建議聽進去,他以為把功臣宿將都殺掉了,強化了中央集權,這樣將來朱允炆繼位就能平穩順利了,結果他卻忽略了自己的兒子朱棣,最終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打出“靖難”旗號推翻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統治。

劉伯溫死前送朱元璋一筐活魚有何寓意?為何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朱元璋晚年誅殺藍玉也等於是替朱允炆毀掉了長城,藍玉素來與朱棣不和,他是唯一能壓制朱棣的名將,藍玉死則沒有人能在壓制朱棣,所以朱元璋看似在為朱允炆披荊斬棘,實際上等於間接幫朱棣掃清了威脅。

最後再說一下劉伯溫的次子劉璟,他在朱元璋晚年獲得器重,朱元璋稱其有乃父之風,於是特意提拔重用他,想培養他為朱允炆服務,結果朱棣篡位成功後,劉璟確實為朱允炆盡忠沒有投降朱棣,反而諷刺朱棣百年之後難逃一個“篡”字,最終被朱棣下獄,劉璟在獄中自盡而死。

也因此明朝自朱棣繼位之後,對劉伯溫後人都沒有封賞,連劉伯溫的誠意伯的爵位都停封了,直到明世宗嘉靖時期,嘉靖才追諡劉伯溫功績,命劉伯溫九世孫劉瑜承襲誠意伯爵位,此後劉伯溫後人一直世襲誠意伯直到明朝滅亡。

劉伯溫死前送朱元璋一筐活魚有何寓意?為何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寫在最後

其實劉伯溫在臨終前所做的這些事的核心觀點就是勸朱元璋行仁政、重法治,劉伯溫在明朝建國初期就參與制定《大明律》,他對於律法方面有著自己獨到的觀點,劉伯溫極為重視法治,他認為法治是國家的根本。

並且劉伯溫也是古代較早提倡以法治國,實行人道主義法律觀念的人,劉伯溫的觀點是法律要為百姓服務,要站在百姓的角度去制定法律,因此法律並不需要太嚴苛,而要相對寬鬆,但是對執法者必須有較高的要求,執法者一定要嚴格執行法律,而且也要做到以身作則。

所以說劉伯溫真的是國之棟樑,他在中國古代“人治”的統治制度之下,能提出以法治國,以人為本的法律理念,可以說是真的具有超前意識,劉伯溫也是在歷史上推動了中國法治發展進步。

不過很可惜的是,朱元璋雖然領悟了劉伯溫的寓意,但他最終卻並沒有按照劉伯溫所規劃的去做,可惜了劉伯溫的一片苦心。

小島知風拙見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