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五大清官,個個鐵面無私,最後一位被奉為神明

中國歷史上有英雄好漢、有名臣仁君,有奸佞小人。民間一般把好官稱作清官,而正式的典章史籍中一般不稱清官。而是稱為“廉吏”、“良吏”等。

從司馬遷《史記》開始就已經有了對官吏的型別化評價,但好官的標準究竟是什麼呢?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觀點。司馬遷的標準是:行教、清廉、守法。漢武帝獨尊儒術時推行教化又成了好官的標準。直到三國末年,司馬懿認為清、慎、廉是正式的為官標準,慢慢的清官就成了好官的代名詞。

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講幾位古代的清官廉吏。

西門豹

西門豹,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西門豹到鄴地後,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後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歷史上五大清官,個個鐵面無私,最後一位被奉為神明

趙廣漢

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幹,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其威名由此流傳。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讚。但京兆尹的職責在於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讚頌。

歷史上五大清官,個個鐵面無私,最後一位被奉為神明

于成龍

于成龍,被康熙贊為“清官第一,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為官二十餘載,曾三次被舉為“卓異”。康熙破例親自撰碑文並題寫“高行清粹”匾額給予褒揚。

于成龍逝世後,南京男女老幼,商販僧侶皆痛哭流涕,由此可見其清廉。而於成龍遺物木箱中竟然僅有一套官服,再無他物。

歷史上五大清官,個個鐵面無私,最後一位被奉為神明

陳希亮

陳希亮,字公弼,北宋時期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他從進士及第開始,為官30餘年,先後任過知縣、知州、知府、轉運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開封府及朝廷任職,不論是在地方還是京城為官,陳希亮嫉惡如仇,不考慮個人的禍福進退,為平民百姓稱頌,使王公貴人害怕。後因辛勞過度而逝世,享年64歲。著名文學家蘇軾,自稱平生不為人作行狀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陳希亮的為人,擔心陳希亮的事蹟失傳於後世,而破例寫下了《陳公弼傳》。

歷史上五大清官,個個鐵面無私,最後一位被奉為神明

包拯

包拯,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忠死義”。包拯歷任官職中最有名的是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後人稱他為包待制、包龍圖、包學士。

他在開封任知府雖僅一年多的時間,但死後,開封百姓卻在開封府署旁邊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紀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簡樸,從不講究排場,即使做了大官,穿著仍與布衣時一樣;對貪汙深惡痛絕,在給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贓吏》中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他一生嚴於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汙,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地精製一好硯相送,他都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法如山。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後深為百姓所讚揚和稱頌的主要內容。

歷史上五大清官,個個鐵面無私,最後一位被奉為神明

包拯在當時和後世都享有盛名,特別在死後,作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體裁的文藝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帶有神奇色彩。隨著國際上文化交流的進展,包拯這個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還贏得了世界的聲譽。雖然史料中的包拯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懸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為清官確實是非常典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