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針對朝廷忽略農業生產,造成農經萎縮現狀,加強了制度改革

范仲淹針對朝廷忽略農業生產,造成農經萎縮現狀,加強了制度改革

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撥動歷史琴絃,每天持續為大家帶來精彩內容。

仁宗慶曆年間,宋夏戰爭的同時,國內些地區陸續爆發了大大小小的農民和士兵的起義,僅慶曆三年(1043),南京(今河南商丘)、京東(今河南商丘東)、鄭州(今河南鄭州)、許州(今河南許昌)、滑州(今河南滑縣)、解州(今山西運城西南)、池州(今安徽貴池)等等州軍,起義少則數十、中則數百、多則上千。

范仲淹針對朝廷忽略農業生產,造成農經萎縮現狀,加強了制度改革

激烈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織在一起,震動了宋廷,多年來沉悶的政治空氣開始變得活躍起來,王堯臣、歐陽修、尹洙等紛紛敦促仁宗改革弊政。仁宗目睹呂夷簡等人在複雜的社會形勢面前一籌莫展的窘態,決心一改舊弊。任命范仲淹為參知政事。范仲淹祖輩原為官僚,二歲喪父,家道中落,青少年時期曾經有過一段困苦的生活。

范仲淹針對朝廷忽略農業生產,造成農經萎縮現狀,加強了制度改革

大中祥符八年(1015),二十七歲的范仲淹,中了進士,他滿懷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報國熱情從此步入仕途。范仲淹憑藉著在民間生活的切身體會,對宋的統治狀況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天聖三年(1025),他向皇帝提出了一道奏疏,指出了“賞延”之弊,也就是宋恩蔭太濫給官場帶來的消極影響。

范仲淹針對朝廷忽略農業生產,造成農經萎縮現狀,加強了制度改革

這時的范仲淹不過是一個從九品的小官。兩年以後,他又寫了一篇《上執政書》,批評朝廷滿足於歌舞昇平的表面現象,聽不進不同的意見。他指出宋王朝現在面臨著許多危機,諸如兵久不用、邊備不修、內外奢侈、國用匱乏、官無訓練、缺賢少能等等。針對這些,他提出“固邦本、厚民力、重民器、備戍狄、杜奸雄、民國聽”的具體建議。

范仲淹針對朝廷忽略農業生產,造成農經萎縮現狀,加強了制度改革

可是范仲淹的幾次上奏都石沉大海,杳無迴音。慶曆三年 (1043)九月,在朝野上下一片改革的呼聲中,范仲淹將自己多年來的改革主張加以系統總結和發揮,向仁宗提出《上十時疏》,作為改革的基本方案:一明黜陟,二抑僥倖,三精公舉,四擇官長,五均公田,六厚農桑,七修武備,八減徭役,九覃思信,十重命令。

范仲淹針對朝廷忽略農業生產,造成農經萎縮現狀,加強了制度改革

慶曆三年十月至四年五月期間。仁宗洗詔令的形式,先後將這十項改革措施頒行全國,當時稱之為“新政”。新政雖然沙及到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等,但主要是以整頓吏治為核心內容。憂外患的嚴重局勢,穩定宋專制主義統治,首先必須進行官僚取治的整頓工作,以此作為一切改革的基礎,即所謂的“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范仲淹針對朝廷忽略農業生產,造成農經萎縮現狀,加強了制度改革

仁宗時,宋代的冗官問題已經十分突出,龐大的官僚隊伍和軍隊加在一起,耗費了國家寶貴的財力,將宋朝的社會經濟漸漸拖入了窘困的境地,造成冗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恩蔭制度的泛濫。憑藉這項制度,學士以上的官員,在二十年內就可以有二十名親屬取得京官的職位。如此快速的晉升速度,又怎能不使官員的人數成信地增長。

范仲淹針對朝廷忽略農業生產,造成農經萎縮現狀,加強了制度改革

所以范仲淹提出了“抑僥倖”,也就是要儘量抑制和減少官僚子弟透過恩蔭途徑步入仕途,這樣既可大大削民官僚的特權,又避免了官宜子弟與貧寒之士在仕途上競爭,為更多的具有真才實學的人士進入統治機構拓寬道路、針對宋科舉制度偏重以文章、詩賦取人的局展性,范仲淹主張自州縣之學到科舉考試、都應貫徹“教以經濟(經世濟用)之業,取以經濟之才”的原則,學要學一些與國家家現實需要相關的內容,考也要考一些真正可以用到實處的知識。

范仲淹針對朝廷忽略農業生產,造成農經萎縮現狀,加強了制度改革

這樣培養和選拔出來的人才,才能滿足國家和社會的需要,才不會是隻懂聖賢書的呆子。除了從選官的方面清除原有制度的弊端外,范仲淹還對官吏的升遷考績等管理制度提出了他的主張。按來的“磨勘法”規定,文官三年一遷,武官五年一遷,只看資歷,不同政績如何。這樣做便保證了官僚們不斷地升遷,以獲得高官厚祿,然而朝廷中的肥缺,被權勢子弟長期佔據,形成了官僚階層因循苟且,不思奮進的萎靡士風。

范仲淹針對朝廷忽略農業生產,造成農經萎縮現狀,加強了制度改革

在這種風氣下,一些有所作為的官吏反而被視為“生事”,受到嫉忌、阻撓和譏笑。范仲淹認為,官員的升遷應當以政績為根據,京城的官員都應該懂得財務經濟方面的知識,甚至於只有在這些部門工作過三年的才可以磨勘提拔;地方官員則要以斷案理冤、勸課農桑的業績為遷官升職的依據。對於朝廷在任命地方官吏時的草率,范仲淹指出這是形成地方政治腐敗的重要原因,要杜絕它,就必須毫不留情地撤除那些貪汙無能的官員,選拔一些精幹的官員來出任地方官。

范仲淹針對朝廷忽略農業生產,造成農經萎縮現狀,加強了制度改革

為了根治貪汙,范仲淹又提出了“均公田”的辦法,使州縣官在職期間,除正俸外,有職田的收入以資補助,使其衣食俱足、禮儀不廢,達到廉政的效果。這種做法類似於後世的高薪養廉。在方興未艾的農民起義的形勢下,加強整個官僚制度建設,根本上是使這個工具能夠更有效地對抗和鎮壓農民起義,從而穩定封建皇權的統治。

范仲淹針對朝廷忽略農業生產,造成農經萎縮現狀,加強了制度改革

另一方面,對官僚機構的整頓,不僅可以防止過多的冗員,有利於國家節約開支,而且使官僚政治多少也得到改善,能夠執行“厚農桑”、“減徭役”的政策,減輕農民的負擔,從面有助於發展生產,使農民安心於田園土地、緩和農民的反抗,所以,官僚機構的整頓可以取得穩定封建統恰的效果,可見,范仲淹的改革謀略確是抓住了宋朝問題的關鍵,除了加強官像制度的改革外,“厚農桑”,“減徭役”是慶曆新政的另一重要內容。

范仲淹針對朝廷忽略農業生產,造成農經萎縮現狀,加強了制度改革

范仲淹針對當時朝廷忽略農業生產,造成農業經濟萎縮的現狀。

參考文獻:《中國近代宰相的謀略和權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