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嚴陵好歸隱(上)

導言:封建社會文人歸隱主要是以隱待時、以隱避禍、以隱明志、以隱避亂等。隱士一般都清高淡泊,立身高潔,名聲遠播,因而也產生一些假隱士。

山頂黛色參天,堆煙疊翠,掩翳著飛簷高閣、粉牆黛瓦、蒼松翠柏……山下富春江水澄澈碧綠,蜿蜒流淌,一葉小舟自在漂浮……在這風景如畫的富春江畔,翠綠之中,隱藏著千古釣臺——這就是兩千多年前高士嚴子陵隱居垂釣的地方。這個地方也成了看破紅塵的歷代清高之士憧憬嚮往的地方。

東漢的嚴子陵,本與漢光武帝劉秀是老同學。

劉秀稱帝后據說三次遣使尋訪嚴子陵入京城,實在躲不過,嚴子陵只好到京城與老友劉秀敘敘舊。劉秀對他好生款待,晚上還留他同榻共眠。

不拘小節的嚴子陵,晚上睡覺時卻不老實,一條腿竟然搭在了劉秀的肚皮上。害得第二天一早太史官匆匆上奏:“客星犯帝座甚急。”

劉秀還提出讓嚴子陵當諫議大夫,無奈這位老同學卻不買賬,執意要隱居富春江畔,劉秀也不好強人所難,最後嚴子陵“披羊裘釣澤中”,躬耕於富春山,了此一生,成就了他山高水長的千古清高之名。

富春嚴陵好歸隱(上)

嚴子陵為何不願出來做官,他的心情我們不得而知,也無須暗加猜測。

稍加分析,歷史上的一些人隱居大體有以下幾種情形:

一是以隱待時。

封建時代文人們有所謂用舍行藏之說。當天下清明、君主有道時,他們就“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想為國效力,自己也博取功名;而當天下政治黑暗、君主無道時,他們就會隱藏於高山大澤,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以待時機。

西周時周文王立志推翻殷紂王的暴政統治,而苦於身邊缺少能夠統籌全域性、出謀劃策的謀士。

有一天,文王外出打獵,在渭水支流磻溪邊遇見一位垂釣老人,此人鬚髮皆白,看上去足有七、八十歲年紀,他一邊垂釣一邊口中唸唸有詞:“願意的快來上鉤吧!願意的快來上鉤吧!”

仔細一看,他用的魚鉤是直的,根本釣不上魚來。文王覺得很奇怪,就上前與他攀談起來。

剛講幾句話,文王頓時覺得這老頭上知天文、下識地理,順天應時,特別是認為商紂王暴虐無道,應有賢明的領袖站出來推翻他。

文王聽後,正中下懷。就懇切地對老頭說:“我期待您很久了,請跟我們回京城吧!”老頭就與周文王一起回到城裡,被文王委以重任。

這位老頭就是大名鼎鼎旳姜尚、也叫姜太公。他宰過牛,賣過酒,但都虧了本,因而就垂釣於磻溪,等待英名賢主的出現。

後來,民間產生了一句歇後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然而,姜太公本意不是釣魚,而是釣三公高位,最後如願以償。

富春嚴陵好歸隱(上)

姜尚不為釣魚而是釣三公

二是以隱明志。

商末伯夷、叔齊本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他們對商紂王的暴政十分不滿,因而不與商紂王合作,隱藏於渤海之濱,等待著清平盛世的到來。

他們聽說周文王是一位有道德的明君,就前往周朝投奔。然而等他們到來時周文王已經去世,周武王即位。武王聽說二人的賢名,就派周公姬旦前去迎接,並給他們二人準備了優厚的俸祿和官職。

此時周朝上下正在厲兵秣馬,準備用武力推翻殷紂王統治。伯夷、叔齊看到這種情形,就對周公說,這不是我們兩人追求的那種仁道。

當週武王抬著父親的棺材誓師伐殷時,他們又攔住武王的馬頭進諫,竭力勸止這場戰爭。武王身邊的人要殺伯夷、叔齊,被呂尚勸止了。

當週武王滅商成功後,被推舉為天下宗主。伯夷與叔齊以歸順西周為恥辱,決心隱居明志,就在首陽山隱居,不再吃西周的糧食,以表明自己反對西周的堅強決心。

他們整天以野菜為食,維持生命。周武王派人請他們下山,並答應以天下相讓,他們也不為所動。

有一次,一位山中的婦人對他們說:“你們不吃周朝的米只吃山中野菜,可是山上的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啊!”

這句話提醒了他們,一連七日連野菜也不吃了,最後餓死在首陽山腳下。

歷代文人墨客對伯夷、叔齊的這種凜然氣節崇敬有加,留下不少歌頌他們的詩篇。

富春嚴陵好歸隱(上)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

三是以隱洩憤。

春秋戰國時晉文公重耳做公子時,因為宮廷內亂、被迫在外流亡19年,後來在秦穆公的大力扶持下回國當了皇帝。

當他逃難時,介子推等人一起陪同。特別是有一次沒有吃的東西,介子推就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重耳吃。

但晉文公登上帝位後,“介子推不言祿,祿也弗及”,論功行賞時,別人都得到賞賜,唯獨忘掉了不言祿的介子推。

介子推非常氣憤,回家後就同母親談起了這件事。母親勸他找晉文公談談,以得到自己應有的俸祿。介子推回答說:“我不能像一些人那樣做,如果效法他們,罪過就大了。而且我發出過怨言,不吃國君的糧食”。介子推決定隱居綿羊。

母親又勸他讓國君知道這件事,介子推回答說:“語言不過是裝飾人的志向的工具,人都要隱藏了還說這些幹什麼?如果說就是為了顯露自己罷了。”

深明大義的母親說:“如果你真能隱居,我陪你一起去。”於是母子兩人隱居在山西綿山一直到被搜山的人放火燒死。

介子推的隱居,一方面反映了他對晉文公的不滿,“當年割股君先忘,此日登基祿未提”,晉文公後來也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因而把綿山作為介子推的封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介子推節操清高、鄙棄功名、不奸偽欺詐和同流合汙的優良品質。

富春嚴陵好歸隱(上)

介子推與母葬身綿山

四是以隱避禍。

漢代的張良,與蕭何、韓信等人一起輔佐劉邦打敗項羽,在建立西漢王朝中立下赫赫功名,被封萬戶侯,曾被劉邦稱為“漢初三傑”之一。

正當此時,張良卻格外清醒說:“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震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赤松子遊耳。”辟穀養生,尋仙學道,不知所終。

范蠡和張良的歸隱,乃是智者之舉,保全了自己的名節和性命。

封建社會統治者往往是“兔死狗烹”,建立新王朝後就會大殺功臣,以利自己子孫們的統治。與范蠡一起建立功名的文種,與張良同為“漢初三傑”的韓信,後來均成了統治者的刀下之鬼。

因此,識時知命,見好就收,歸隱江湖,遠離官場,全身而退,是功臣們最好的選擇了。

此外,還有不少的文人雅士是以隱避亂。

比如三國時的諸葛亮,27歲時隨叔父躲避戰亂而隱居於湖北襄陽的“古隆中”,直到劉備“三顧茅廬”之後才出山,“兩朝開濟老臣心”,為建立、鞏固和發展蜀漢政權立下赫赫功名。封建時代戰亂頻仍,為了躲避戰亂而隱居的高人雅士不勝列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