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中的寓言故事:魯少儒

《莊子》中的寓言故事:魯少儒

原文

莊子見魯哀公,哀公曰:“魯多儒士,少為先生方①者。”

莊子曰:“魯少儒。”

哀公曰:“舉②魯國而儒服,何謂少乎?”

莊子曰:“周聞之,儒者冠圜冠③者知天時,履④句屨⑤者知地形,緩佩玦⑥者事至而斷。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為不然,何不號於國中曰:‘無此道而為此服者,其罪死!’”

於是哀公號之五日,而魯國無敢儒服者。獨有一丈夫⑦,儒服而立乎公門。公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轉萬變而不窮。

莊子曰:“以魯國而儒者一人耳,可謂多乎?

註釋

1、方

:指莊子的道家學說。

2、舉

:全。

3、圜

(yuán guān):儒者戴的圓形帽子。

4、履

(lǚ):作動詞,穿鞋。

5、句

(jù):古代鞋的一種。

6、玦

(jué):古時佩戴的環形玉器,有缺口。

7、丈夫

:成年男子。

譯文

莊子拜見魯哀公,魯哀公說:“魯國有很多儒家的學士,很少有人學習你的道家學說。”

莊子說:“魯國的儒家學士很少。”

魯哀公說:“整個魯國的人都穿儒家的服飾,怎麼能說少呢?”

莊子說:“我聽說,儒士中頭戴圓形帽子的表示懂得天文,腳穿方形鞋子的表示知曉地理,佩戴玉玦的表示遇事能夠決斷。真正掌握這些學問的君子,不一定就穿戴這樣的服飾;穿戴這樣服飾的人,未必就真正懂得儒家的學問。您一定認為不是這樣,為什麼不在國內釋出命令說:“‘凡是不懂得儒家學問卻穿著儒家服飾的人,一律處以死罪!’”

於是魯哀公釋出了這樣的命令,五天以後,整個魯國沒有敢穿儒家服飾的人了。唯獨有一位男子,身穿儒家服飾站在魯哀公的門外。魯哀公即刻召見他並向他詢問治國方略,無論提出什麼問題這個人都能對答如流。

莊子說:“魯國這麼大的國家,真正的儒士只有一個人,可以說多嗎?”

《莊子》中的寓言故事:魯少儒

文言知識

《莊子》中的寓言故事:魯少儒

說“舉”:

“舉”的

本義是“抬起,往上託”

,如“舉案齊眉”。

“舉”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見釋義。

1、指“推薦,推選”。

如《論語·衛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2、指“提出”。

如《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3、指“興起,興辦”。

如“百廢待舉”。

4、指“動作,行為”。

如《史記·項羽本紀》:“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5、指“科舉考試或舉人的簡稱”。

如“舉場”意思是“科舉考場”,“中舉”意思是“考中了舉人”。

6、指“整個,全”。

如上文中的“舉魯國而儒服”。又如“舉世聞名”。

出處

戰國·莊子《莊子·田子方》

啟發與借鑑

《莊子》中的寓言故事:魯少儒

莊子與魯哀公其實是不可能相見的,因為莊子出生時,魯哀公早已去世一百餘年。故事雖然虛構,寓意確是深刻。

魯國尊崇儒家學說,舉國百姓以身穿儒服為時尚,魯哀公對這些表面現象信以為真,於是便在莊子面前炫耀一番。莊子則早已看透魯國儒士的實質,借魯哀公之手,揭穿了“舉魯國而儒服”的虛偽性,讓魯哀公啞口無言。

才能不是靠著外在的包裝就能擁有的,我們從來不缺少弄虛作假、附庸風雅的人。當下所謂的專家、學者遍地開花,他們只是披著光鮮的外衣,絲毫沒有應有的良知和擔當,更不要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