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儒生和官吏是分開的,卻為何最終合一?這2項制度功不可沒

古代儒生和官吏是分開的,卻為何最終合一?這2項制度功不可沒

儒生是如何變成官吏的?就因為2項制度的建立,歷史給你答案

學前人過完的人生,留智慧給現在的自己,歡迎來到臺臺說歷史。

說起“儒生”這個詞,大多還是跟科舉、官僚等等權力的代名詞連在一起的,畢竟人生四喜裡有這麼一句“金榜題名時”,還有“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也是這麼個意思。

古代儒生和官吏是分開的,卻為何最終合一?這2項制度功不可沒

圖片來源於網路

但儒生可不是因為要為官才來的,他最早的時候是由孔子創造,而後經過一代代的拓展和發展才有了後來不可替代的地位。

早期的儒家在戰國時期並不受歡迎,為什麼?因為儒家思想跟當時的潮流不符合嘛,那個時代的每個國家都在求變,尋求更強盛的法門。

古代儒生和官吏是分開的,卻為何最終合一?這2項制度功不可沒

商鞅

比如李悝變法、申不害變法、吳起變法以及著名的商鞅變法等,那個時代可以說是法家橫行的年代,從秦過商鞅變法開始,一直到秦二世而亡。

那對應的也產生了一種特定的人群,就是官吏了,那個時代的官吏可不是由儒家的人掌權的,官吏就是作為政府的官僚,擔負起國家日常行政工作。

古代儒生和官吏是分開的,卻為何最終合一?這2項制度功不可沒

圖片來源於網路

而儒生更多的是傳承儒家文化,甚至兩者之間還是水火不容的,秦始皇時期著名的“焚書坑儒”其實就是因為李斯覺得儒家喜歡引經據典,非議政治所導致的。

但由純粹的官吏掌權可不是一件多麼好的事,秦始皇時期就完全用“官吏”來治理國家,一切都以治理效率為主。覺得儒家完全沒有必要出現。

古代儒生和官吏是分開的,卻為何最終合一?這2項制度功不可沒

圖片來源於網路

甚至覺得老百姓都不該去學儒家的精神,還不如學習官吏,一切以效率為主,所以暴秦二世而亡。

那儒家肯定也不能單獨治理天下,因為儒生其實就是一群空談理想而全無施政經驗的人嘛。比如到西漢末年的王莽。

古代儒生和官吏是分開的,卻為何最終合一?這2項制度功不可沒

圖片來源於網路

王莽那真是儒家崇尚的經典人物,就是因為他符合儒家的經典形象,所以當上皇帝的時候幾乎是被萬人擁戴。但是他當上皇帝可就跟天下人想的不一樣了。

首先他就是提拔了一堆只會空談的儒生,大搞“託古改制”,結果什麼井田制什麼復周禮啊,玩的玩的就把國家給玩沒了。

古代儒生和官吏是分開的,卻為何最終合一?這2項制度功不可沒

圖片來源於網路

到漢光武帝劉秀上位,這個問題就變的非常尖銳了,但劉秀卻是歷史上一個最被嚴重低估的帝王,他當上皇帝之後做了兩件事。

就是“尊儒”了,劉秀上位不久就建立太學,還親自去講學,對儒生親近,讓天下人都眼紅儒生的地位,當然也包括仇恨儒家的“官吏”。

第二個就是“吏化”,這就是最重要的一步了,就是把儒生改造成官吏,也就是有儒家思想的官吏,劉秀建立了一個制度,要當官的人必須先做一個地方小官才能委以重任。

過去儒生做官可沒有試用期,等到小官當的熟悉地方行政了,自然就讓儒生變成有理想的官吏了。

這也就塑造了一種全新的階層—“士大夫”,看,我們是不是對劉秀這個皇帝刮目相看呢?

古代儒生和官吏是分開的,卻為何最終合一?這2項制度功不可沒

圖片來源於網路

結語:劉秀這兩項制度真正的意義在於,更好的融合了以下各個底層程式碼,用外儒和內法的方式開始治理國家,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庸式融合才締造了中華幾千年文明的穩定性,而不是割裂成兩個極端。

您理解的劉秀都有什麼,歡迎您能把自己的看法評論出來,我們一起探討。

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