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的“大司馬”是怎樣一種職官?

大司馬一職兩漢都有,其位高權重,對漢代的政治產生重大影響。

秦滅亡後,漢朝建立。漢襲秦制,繼承秦代的三公九卿之制。劉邦起事,最終得天下,靠的是一班與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功臣,因此漢朝建立之初,功臣的權力一般很大,許多人也敢於與皇帝面折廷爭,丞相一職基本均由開國功臣擔任。據《漢書》載:漢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漢高祖以蕭何為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

西漢的“大司馬”是怎樣一種職官?

至於“大司馬”一職,很多學者認為始於漢武帝時期,殊不知,高祖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據《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就提及丁復曾任大司馬:“(陽都侯丁復)以趙將從起鄴,至霸上,為樓煩將,入漢,定三秦,別降翟王,屬悼武王,殺龍且彭城,為大司馬;破羽軍葉,拜為將軍,忠臣,侯七千八百戶。”

不過,這一時期的“大司馬”與武帝時期的“大司馬”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武帝即位以後,採納董仲舒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建議,獨尊儒家學說,進行泰山封禪、改正朔、易服色等活動,神化皇權,君主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快。

同時,針對丞相的權力過大這一問題,武帝也採取相應的措施。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武帝一改之前以功臣子孫列侯任丞相的傳統,任命平民出身的公孫弘為丞相,封平津侯。

西漢的“大司馬”是怎樣一種職官?

原本無爵位的公孫弘,能得到武帝所賜的丞相與爵位,對武帝可謂言聽計從,“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令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爭”(《史記》),在公孫弘後相繼的六任丞相,獲罪自殺的兩人,下獄處死的三人,皇權得以大大加強,而丞相的權力則被大大削弱。

可見,武帝之設大司馬職官,只是用來“冠將軍之號”,即加官之大司馬。而高祖時期的“大司馬”是高階將領之大司馬,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自武帝后,儘管改太尉為大司馬,其性質也僅是加官,空有名號,並無軍政實權。

昭帝以後,內朝為中央樞機,掌中央機密決策,大司馬作為內朝領袖,可領銜在內朝預聞政事,參議決策,即“輔政”,輔助皇帝行使君權,地位最高的輔政大臣。

西漢的“大司馬”是怎樣一種職官?

為更好地體現輔政職能,大司馬又常攝領尚書事,自宣帝至西漢末年,“凡受遺詔輔政者,皆領尚書事,成為故事”。

如霍光,擔任大司馬,卻擁有廢立之權,即使天子本人對其也是“虛己斂容,禮下之已甚”。據《漢書霍光傳》載:“黨親連體,根據於朝廷。光自後元秉持萬機,及上即位,乃歸政。上謙讓不受,諸事皆先關白光,然後奏御天子。光每朝見,上虛己斂容,禮下之已甚。”

再如王莽,據《漢書》載:“秉政,百官總己以聽。”又如東漢末李傕,將天子當成傀儡,玩弄於股掌之間。

當然,以上這些僅為特例,但也可看出“大司馬”之職曾擁有的“特權”。

西漢的“大司馬”是怎樣一種職官?

據不完全統計,西漢時期擔任“大司馬”之職者共計二十二人,其中王商與王莽就曾兩次擔任。兼有車騎將軍之號者八人,兼衛將軍之號者六人,兼大將軍之號者四人,兼驃騎將軍之號者三人。而王莽、師丹、傅喜三人僅為大司馬而無將軍之號。

至東漢時,漢光武帝又重新將大司馬改為太尉,太尉的職權又日益加重,除軍事顧問外,還綜理軍政,儼然手握軍權政權的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