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朝代宰相的官稱

從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後,宰相制度也建立起來了,不過歷朝歷代的宰相,正式的官稱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來看一下歷朝的宰相官稱是什麼。

各個朝代宰相的官稱

首先就是秦朝,秦朝在統一以前已經有了宰相制度,我們熟知的商鞅可以視為是宰相。不過他當時的官稱不是我們熟悉的丞相,而是左庶長。秦國的宰相制度應當是在秦惠文王到秦武王時期逐漸完善的。當時的宰相是相邦,這是一個人,丞相是相邦的副手,分左右。比如呂不韋就是相邦,而昌文君,昌平君就是丞相。秦朝統一以後沒有了相邦的設定,只有左右丞相,比如李斯就是丞相。

各個朝代宰相的官稱

西漢建立後繼承了秦朝的丞相制度,設左右丞相,不過又恢復了相邦制度,不過要避諱,相邦改成了相國。同時西漢初期的話相國和丞相不能並存,蕭何,曹參,呂產相繼成為相國。漢文帝即位後取消了相國,仍設左右丞相,以左為上,也就是左丞相是首相。不過丞相還是趨於一人制,周勃丞相之位被罷免後,陳平長期擔任獨相。

各個朝代宰相的官稱

漢武帝時期中國的宰相制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漢武帝創立了中朝制度,漢朝開始了中外朝。外朝的領袖是丞相,內朝的領袖是大將軍大司馬,後改為大將軍錄尚書事。後世的三省長官在漢代已經出現,第一任中書令就是司馬遷,而第一任尚書令應該叫錄尚書事是霍光。丞相雖然是外朝領袖,可是漢武帝當時把丞相田千秋沒有算在託孤大臣裡面,這裡面很耐人尋味,因為外朝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左將軍上官桀都是託孤大臣,而外朝的領導人田千秋卻不是。

各個朝代宰相的官稱

之後霍光廢除昌邑王,達到了人生的巔峰,霍光也成為了權臣的代名詞。有意思的是伊尹和周公一起用就是稱讚,伊尹和霍光一起用就是權臣叛逆。這個時候漢朝雖然沒有廢除丞相,可是實際上的宰相是大將軍錄尚書事。漢哀帝時期改丞相為大司徒,存在了三百年的丞相制度被取消了。東漢末年,董卓自封相國,恢復了相國制度,董卓死後,曹操於建安十三年恢復了丞相。不過曹魏建立以後不設丞相,蜀漢只有諸葛亮一位丞相,諸葛亮病逝後,後主劉禪廢除丞相,仍以大將軍錄尚書事為宰相。三國之中只有孫吳一直設有丞相這一官職。

各個朝代宰相的官稱

兩晉南北朝時期,除少數時間外,大部分時間是不設丞相的,東晉初期王導擔任過丞相,前秦的王猛也擔任過。之後的三省的雛形已經逐漸形成,以中書令,尚書令,侍中,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

各個朝代宰相的官稱

隋朝建立以後改中書令為內史令,主要是避楊忠的諱。三省長官皆為宰相,不過尚書令地位特殊一般都是由皇子擔任,所以尚書省的實際長官是左右僕射。唐朝建立後宰相制度改革了很多次,首先是內史令又改回了中書令,尚書令因為李世民擔任過,所以以後沒人敢當,郭子儀再造大唐,曾被授予尚書令,被他拒絕了,只有晚唐時期,岐王李茂貞擔任過尚書令,所以唐朝尚書省的實際長官也是左右僕射。

各個朝代宰相的官稱

不過從唐太宗時期開始,就開始提拔一些官員加同中書門下三品的職銜,因為中書令和侍中都是三品官,加了這個職銜就可以進政事堂,參與朝政,也視為宰相。唐初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之首,因為這兩人是二品,比中書令侍中的級別高。而資深宰相會進位司空司徒太尉的三公之職,比如長孫無忌就進位太尉,成為了群臣之首。之後唐朝又將同中書門下三品改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並且規定沒有這個職銜就不是宰相,不能進政事堂。

各個朝代宰相的官稱

為什麼要加銜拜相呢,因為這可以破格提拔一些官員,而且好控制,如果這些官員不聽話的話,就直接拿掉加銜就可以了。因為正式的拜相必須

麻拜相,程式很繁瑣。我們看一下這個官職的名稱發現沒有了尚書省的名稱,所以尚書省的長官在這之後就不是宰相了。武則天時期將中書門下改成了鳳閣鸞臺,這也就是我們看到的狄仁傑狄大人的官銜是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唐玄宗時期雖然將尚書左右僕射改為了左右丞相,可是他倆其實沒有宰相之權。同時唐玄宗恢復了中書令的宰相之權,唐玄宗時期中書令是首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是次相。之後唐朝仍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直至唐亡,五代時期相襲。

各個朝代宰相的官稱

宋朝建立後也是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作為宰相,不過後來加了新官銜來區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兼修國史這是首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為次相,參知政事為副相,這是東府長官。樞密院的樞密使,樞密副使,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為樞密院長官,樞密院是西府,東西二府長官並稱宰執。這項制度一直持續到了宋神宗時期。

各個朝代宰相的官稱

提起宋神宗我們第一反應就是王安石變法,其實除了王安石變法,宋神宗本人也對宋朝的官制進行了改革。宋神宗恢復了三省制度,以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為首相,掌管門下省事宜,以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為次相,掌管中書省事宜,中書令和侍中仍為加銜,取消了參知政事,以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副相。同時宋神宗還取消了官職差制度,定官階為九品十八階。這項制度在北宋末年再次修改,宋徽宗時期將首相官稱改成了太宰,次相為少宰。

各個朝代宰相的官稱

南宋時期又以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首相,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次相。宋孝宗時期又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宋初為了防止宰相專權,分軍權給樞密使,特別時期以宰相兼任樞密使。南宋改革官職,以左右丞相

兼樞密使,比如我們熟悉的文天祥文丞相的官稱就是右丞相兼樞密使。宋朝還有特殊的一個官職叫平章軍國重事,北宋是為了給文彥博這位資深宰相的加銜,之後呂公著也擔任這以官職。之後南宋韓侂冑時期,為了給自己加權,自認平章軍國重事,而且他和文彥博不一樣,文大人當時八十好幾了,就是一個顧問,韓大人為了讓自己專權還把重字給去掉了,改為了平章軍國事。之後賈似道的官稱是太師平章軍國重事,凌駕於宰相之上。

各個朝代宰相的官稱

元朝繼承了宋朝,不過元朝的宰相不再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而是叫左右丞相,而且尚書省不再是常設機構,丞相是中書省的長官,所以正式的官稱是中書左丞相和中書右丞相,而且和漢族政權不一樣的,元朝的首相是右丞相不是左丞相。元朝著名的宰相有伯顏,脫脫等,伯顏也是官銜最長的宰相,共246字。

各個朝代宰相的官稱

明朝建立的時候是繼承了元朝的制度,也設中書左右丞相,不過這次是左丞相地位高了。李善長為首任左丞相,徐達為首任右丞相,李善長致仕後,胡惟庸繼任左丞相,徐達後來坐鎮北平,也把丞相職位卸了,汪廣洋擔任右丞相,不過汪廣洋懦弱無能,中書省實際是胡惟庸說了算。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伏誅,中書省和丞相被裁撤,並且朱元璋重申以後不許再設丞相,不過這不能說宰相制度就取消了。

各個朝代宰相的官稱

明朝皇帝不會各個都跟朱元璋一樣精力充沛,即使是朱元璋他也需要有人輔佐,所以他設立了殿閣大學士,從明成祖時期開始,大學士權力開始加大,雖然大學士只是五品官,不過皇帝會給他們加銜。之後逐漸形成了內閣首輔,次輔,人們往往視其為宰相。不過整個明朝都沒有明文規定內閣是最高行政機關,內閣首輔是百官之首,名義上的百官之首是吏部尚書,號稱天官。內閣制度的雛形出現在明成祖時期,首輔制度成型於明武宗時期,完全定型於明世宗嘉靖帝時期。張居正擔任首輔時內閣權勢達到了頂峰,不過他只是實際上的宰相,而不是名義上的宰相,必定有朱元璋的遺訓在。

各個朝代宰相的官稱

清朝時期將殿閣大學士的品級有五品提高到了正一品,成為了百官之首,又設協辦大學士(從一品)輔佐。這就是從制度上明確了殿閣大學士是宰相,初期的話殿閣名稱是四殿兩閣,即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乾隆時期廢中和殿,增體仁閣,至此三殿三閣定型。傅恆之後保和殿大學士不再授人,文華殿大學士成為了實際上的首輔大學士。不過軍機處設定以後,內閣權勢被奪,所以清朝內閣大學士有宰相之名而無宰相之實,軍機大臣有宰相之實而無宰相之名,只有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才是真宰相,比如我們熟悉的和珅和大人,就是文華殿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妥妥的首相。

各個朝代宰相的官稱

清末新政時期改革官制,廢除軍機處,設立內閣,這個內閣和殿閣大學士的內閣不是一回事,這是模仿過完設定的。內閣總理大臣就是首相,首任內閣總理大臣是慶親王奕劻,武昌起義之後,袁世凱奪權,出任內閣總理大臣,也是最後一任。之後的話中國帝制時代不再,宰相制度也就不存在了。

各個朝代宰相的官稱

需要說明的是中國的宰相權力是在逐步縮小的,秦漢時期,丞相有很大的權勢,可以行使封

之權,這也是宰相很重要的權力。即使是唐宋時期,宰相依然可以封駁皇帝的聖旨,皇帝任命官員必須經過中書門下,否則就會被人看不起。明清時期就沒有這項權力了,尤其是明朝廢除丞相之後,內閣大學士只有票擬的權力,也就是建議權。到了清朝這項權力也沒了,軍機大臣只能跪受筆錄,就是一個秘書。

各個朝代宰相的官稱

宰相制度和皇帝制度相

始終

,不過是皇帝權力不斷擴大,宰相權力不斷下降,從議事時的情況就可以看出來。宋朝之前是坐而論道,宋朝開始是站著說話,明清時期是跪著聽話了。皇權越來越沒有限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