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當中,為何秦國能吞併六國?司馬遷的祖先功不可沒

數百年的春秋戰國,最終是秦笑到了最後,兼併了其他諸侯,建立了大一統的王朝。而分析原因也不難理解,一個是從公元前350年開始的商鞅變法,從此秦國國力大幅度提升,從而有了雄厚的財力。第二個是秦國運氣屬實不錯,後期接連出了幾個明君,秦昭襄王、秦惠文王再到秦始皇嬴政,都是雄才大略之主。

戰國七雄當中,為何秦國能吞併六國?司馬遷的祖先功不可沒

很少有人料到的是,秦之所以能夠吞併六國,竟然和《史記》作者司馬遷的祖先有著密切的關係,司馬錯,秦國名將,太史公的八世祖。

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夠發揮出最大的效果,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因為底蘊深厚,不然像七雄之一的韓國一樣,就算進行了申不害變法,然而畢竟地盤只有那麼一點,侷限性很高。

而早在公元前623年,秦國第九位國君秦穆公就出兵關西,開闢千里土地,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但對於秦國的危急局面而言,卻依然沒有改變。

戰國七雄當中,為何秦國能吞併六國?司馬遷的祖先功不可沒

單單從地圖上,就不難看出秦國的侷限性,秦國的祖先,本來是商紂時期大臣,參與叛亂後被周平王提拔為護衛,允許在邊疆鑄造城池,並且擁有鐵器,除此之外,周天子還將被西戎佔據的大量土地賞賜給了秦國,然而這不過是畫大餅而已,之後才因為養馬有功,才將秦國國君提升到侯的爵位。

秦國要想稱雄,首先受到了地理上的限制,作為拱衛周天子的第一道屏障,他們隨時隨地要面對西戎的威脅,這導致秦國曆代國君採取聯姻的做法,為此沒少受到東方六國的嘲笑。

戰國七雄當中,為何秦國能吞併六國?司馬遷的祖先功不可沒

司馬錯,生卒年不詳,秦惠文王時期的謀臣,儘管在他任期之內,秦國發展壯大不少,但幾乎沒有諸侯會將偏遠的秦當作逐鹿中原的頭號競爭對手,而到了公元前316年,發生了一件決定秦國命運的大事。

當時的秦惠文王,打算擴充土地,將處於中原,勢力又比較弱小的韓國當成首要目標,結果南方的巴國和蜀國之間爆發戰爭,卻都找秦國幫忙,秦惠文王又將目光瞄向了蜀國,但是他又擔心韓國的偷襲,隨後展開了軍事會議,群臣之間也是爭論不休。“秦惠王欲先伐韓,後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韓襲秦之敝。猶豫未能決。”

戰國七雄當中,為何秦國能吞併六國?司馬遷的祖先功不可沒

其中以丞相張儀為主的一幫人,極力主張攻打韓國,理由也很簡單,韓國能夠成為進入中原的敲門磚,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大夥紛紛附合,然而司馬錯卻提出了自己的反對意見,在他看來,此時的秦軍,尚且不能和中原諸侯所對抗,一旦將韓國作為目標,很有可能會被當成眾矢之的,不如先將蜀國作為自己的根基,進一步擴充國力,再為將來做打算。

“今王地小民貧,故臣願先從事於易。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翟之長也,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焉。”

戰國七雄當中,為何秦國能吞併六國?司馬遷的祖先功不可沒

司馬錯的一番話,打動了秦王,在此之後,他隨即被任命為大將,進軍蜀國,迫使其投降,秦國國力進一步強盛,在此之後,司馬錯又於前289年和前280年進攻魏楚,先後攻佔了其60座城池。

相比較商鞅白起等人,司馬錯的存在感並不高,然而正如劉禹錫所寫下“將軍將秦師,西南奠遐服。”但是司馬錯提倡秦國佔據巴蜀的決策,卻成為最妙的一步棋。

戰國七雄當中,為何秦國能吞併六國?司馬遷的祖先功不可沒

巴蜀擁有著大量人口和耕地,為秦國帶來了勃勃生機:“秦西有巴蜀,大船積粟,起於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餘裡。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裡,裡數雖多,然而不費牛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關。”這一段年代,也正是蘇秦佩戴六國相印,組建反秦合縱聯盟的時期,巴蜀地區幫助秦抵擋住了十多年的壓力,成功拖到了聯盟的破滅,正如《華陽國志》所寫:“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出蜀道的秦軍因此獲得了楚國大量土,司馬錯的功績的確不能讓人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