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史家談古論今,陳邦瞻編寫、邵經邦編寫,有何不同?

時至萬曆年間,明朝政治更加腐敗、混亂,明王朝危機四伏,己經到了面臨覆亡的危險境地。在這一時期,明朝史家以史經世的思想格外突出,表現在題涉宋史內容的著述上就是對於宋朝時期治亂興衰的史事尤其注重,因此,逐段時期產生的新編宋史著作以紀事本末體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萬曆時期擔任吏部稽表吏司郎中陳邦瞻撰迷的《宋史紀事本末》。陳邦瞻,字德遠,江西高安人。明史卷二四二有傳。嚴格意義上來講,《宋史紀事本末》並非出自陳氏一人之作,最早是山東臨胸人馮埼,草創《宋史紀事本末》一書,可惜未成而卒。

明朝史家談古論今,陳邦瞻編寫、邵經邦編寫,有何不同?

陳巧在此基礎上(約成書十分之S),歷時一年,最終完成了全書。全書分立109目,編為28卷約60萬宇。詳細記敘了宋朝時期人事興衰、政治得失的歷史,條理清晰,眉目井然。宋朝與江、金、夏等政權和戰交往故事,詳略得當,兼附書中。陳邦瞻認真總結了以往宋史編修的經驗和教訓,他特別注重對宋元史家有關宋史編寫成果的吸收和利用,他採用紀事本末體的編篆方式較為詳細的記述了兩宋三百三十八年的歷史。陳邦瞻在《宋史紀事本末》中將有關宋朝史料按照具體歷史事件分類整理,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民族關係等內容,以專題的形式對每一歷史事件發生、發展、演變的過程進行了較為完整的敘述,從而這到讓讀者對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有更直觀、更清晰認識的目的。

明朝史家談古論今,陳邦瞻編寫、邵經邦編寫,有何不同?

陳邦瞻對西夏曆史的關注和記述主要體現在《宋史紀事本末》卷十四《西夏叛服》,《西夏叛服》主要記敘西夏立國前繼遷、德明與宋朝和戰史事。《夏元吳拒命》用大量篇幅詳細講述了西夏傑出首領和立國之主元吳的生平故事,胡玉冰先生認為陳邦瞻這一卷內容的描寫“似西夏國主之本紀”,這至少說明,在陳邦瞻看來,元吳在西夏曆史發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西夏用兵》則主要講述了西夏元吳之後的巧孫雲代西夏國主諒作、秉常、乾順在位時期與宋朝麼間的和戰鬥爭故事,有關宋夏之間的軍事鬥爭事件在陳邦瞻《巧史紀事本末》中幾乎都能得到反映。

明朝史家談古論今,陳邦瞻編寫、邵經邦編寫,有何不同?

然而,陳邦瞻對於西夏曆史的關照依然毫無例外地站在了以宋朝為正統的立場上,對待這個由党項族建立起來的西夏政權,陳邦瞻連用“叛服”、“拒命”兩個詞語作為標題,明確表示出對李繼遷、李德明和李元吳祖孫三代起兵抗宋不合法性質的認定,只有“西夏用兵”稍顯中立。陳邦瞻編寫《宋史紀事本末》,目的是想透過對宋朝興衰歷史的梳理來為當朝統治者提供借鑑。正所謂“鑑其所以得與其所以失,有微,有明,有成萌,有先,有後”。

明朝史家談古論今,陳邦瞻編寫、邵經邦編寫,有何不同?

邵經邦與《弘簡錄》明人新編系列巧史中題涉西夏文獻較多的還有邵經邦在天啟年間修成的《弘簡錄》。邵經邦字仲德,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正德十六年(1521)進士,授工部主事,《明史》有傳。《弘簡錄》是一部唐宋通史著作,該書卷二百五十四《附載西夏》是全書儲存西夏史料最集中的部分。邵經邦以《宋史夏國傳》作為底本-參考宋元來其他有關西夏曆史的著述,重新整合了元朝史家所撰迂、宋、金三史中有關西夏曆史記載的內容,對西夏曆史進行了系統的記述。受到《宋史夏國傳》敘事風格的影響,邵經邦也是西夏立國前後重要的歷史人物事蹟作為記述核也,編年的方式詳盡記述了西夏與迂、宋、金等政權之間的諸多史事。儘管邵經邦《弘簡錄西夏》中有關西夏曆史記載的內容依然源出三史西夏傳,對西夏曆史文獻內容並無任何補充或豐富,但僅就篇幅而言的話,它仍不失為明人系列宋史之中題涉西夏曆史較豐富的作品。

明朝史家談古論今,陳邦瞻編寫、邵經邦編寫,有何不同?

明代題涉西夏文獻中的這部分內容,因為儲存在明人重修的系列宋史之中而倍注。因為明代士人在重修系列宋史的過程中,必須對與漢族政權宋朝同時代的江、金、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的存在發表自己的見解或者重新定性這些政權,因此,這一部分文獻資料在體現明代士人對歷史上覺項拓跋氏建立西夏政權態度上來講,應該說是最具有代表性。明朝中期後,內憂外患連綿不斷,明朝統治階層絞盡腦汁卻始終不能較為妥善解決。

明朝史家談古論今,陳邦瞻編寫、邵經邦編寫,有何不同?

這樣的政治軍事形勢與宋朝時期極為相似,宋朝君臣曾與周邊江、金、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周旋的歷史故事,特別是與西夏的和戰交往故事對於解決明朝當時所面臨的棘手問題有很強的現實關照和參考意義。明朝史家談古論今,在重修宋史的活動中不忘藉助對宋朝時期西夏史事的編集評述來隱喻當朝軍政國事,藉助古人智慧和經驗,助力於當朝事務的妥善解決,從而達到維繫明朝國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