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圖書館的發展,由單一到豐富,從官府專有到普及大眾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對精神方面的塑造也越來越看重,而最簡單也最方便的方式之一就是讀書。在現代,能夠讀書的場所也很多,甚至人們的手機上也可以進行閱讀,不過大多數的人們還是去圖書館享受翻閱紙質書籍的快感。圖書館是承載精神食糧的倉庫和寶箱,從古至今一直都是,那麼,在中國古代,圖書館是什麼樣子的呢,它又是怎麼演變到外面、我們今天圖書館的樣子的呢?

中國古代圖書館的發展,由單一到豐富,從官府專有到普及大眾

琳琅滿目的圖書架一角

最開始的藏書閣

中國早在周時期就有了圖書館,不過那個時候的圖書館有另一個名字:

"盟府",管理者被稱為"杜下史"。

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曾經擔任室之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不過這個“盟府”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圖書館,只能說這個是現代圖書館的雛形,不過功能上都用來收藏書卷以及機密檔案,但是這並不很普及,只是在達官顯貴的家中可以見到類似規格的藏書處。

在春秋戰國時期,因為“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開始出現私家藏書,開始初步形成藏書文化,隨著後來出現的書籍開始變多,加上“有教無類”這一口號的提出,平民百姓也可以學到知識,人們也開始藏書,並且隨著時間推移,書籍收藏種類開始變得多樣起來,不過當時的造紙術和印刷術還沒出現,因此私家藏書的發展也產生了侷限性。

中國古代圖書館的發展,由單一到豐富,從官府專有到普及大眾

孔子與學生講學圖

到了秦朝,為了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秦始皇開始焚書坑儒,對大量儒家著作和藏書進行焚燒,並大肆捕殺儒學分子,對圖書館造成了重大打擊,並且下令不允許私自藏書,因此這段時間,圖書館幾乎銷聲匿跡。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始皇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而欲以興太平”

透過這種文化專制用來打擊對自己不利的儒家學說,從而能夠鞏固大一統的國家,然而這個措施卻使得大量珍貴書籍在這時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至漢朝,皇室又開始修建圖書館並大量地收藏書籍,在當時圖書館被叫做秘閣和秘府,設立專門的人去管理,名相蕭何在宮殿內設立石渠和天錄閣來專門收藏圖書。

漢朝不僅設立了專門的場所藏書,還對書籍維護上下足了功夫,為了防潮和防火,修建藏書場所的主要材料是石頭,而藏書用的櫃子則多為銅色包邊,當時人們稱之為"金匱"。

中國古代圖書館的發展,由單一到豐富,從官府專有到普及大眾

漢代的某藏書閣一角

雖然民間的藏書依然有所發展,然而這個時候,圖書收藏的權力主要還在官府手裡,民間不能私自藏書,違者將受到嚴懲。到了魏晉南北朝,私人藏書不僅有了巨大發展,而且也成為了比較常見的社會現象,在當時引領了一段藏書熱,據範鳳書的《中國私家藏書史》記載,在當時的藏書家一共有一百多人,當然實際人數可能有出入,實際的資料恐怕會更多,何況還沒有算入收藏道家典籍和佛經的人。

私人藏書的繁榮

一直到唐朝,朝廷才開始放鬆對民間私人藏書的管制,此外朝廷還設定專門的人員負責收集天下名書,組織人們進行抄寫,對書籍的保護十分重視。宋代時書院興起,許多書院都收藏有大量名家大儒的書籍,其藏書量最多的鶴山書院的“尊經閣”,藏書多達十萬卷。

《書鶴山書院始末》中記載“堂之後為閣,家故有書,某又的秘書之副而傳錄焉……凡得十萬卷,以附益而尊閣之。”

又因為印刷術和造紙術的出現,打破了書籍傳播的侷限,私人藏書也像雨後春筍般出現,這使得民間也開始了廣泛的書籍收集,這也帶動了知識文化的傳播。

中國古代圖書館的發展,由單一到豐富,從官府專有到普及大眾

鶴山書院內部一角

明代時,圖書館館長一職被併入了翰林院,翰林院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藏書最多,最古老的圖書館,中華民族的精華書籍基本上都被收錄在此。然而裡面的一些藏書在清末因為戰亂而被焚燬。在民間,由於書院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到了明朝,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藏書借閱制度。比如著名的白鹿書院,不僅有著當時民間最豐富的圖書收藏,而且也有當時最完善的借閱機制,在書院內部,我們在今天仍然可以看見的它的借閱規則:

"在洞生徒借讀者,寫一票於管幹處領出,以便稽考。繳書銷票,不許沉擱延捱,致誤後來人借閱。損失者,勒限賠補。"

然而無論是朝廷官府藏書還是民間私人藏書,“圖書館”這個名稱的真正使用還是在“江南圖書館”開始的,該館修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907年,館內收藏有宋元明清的書籍珍本,其中,名家批校本和精抄本共有五萬多卷,江南圖書館不僅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公共圖書館,他也是第一次將藏書推到了公眾面前的圖書館,開創了我國“圖書館”的新篇章,是真正的面向人民大眾的圖書館。

中國古代圖書館的發展,由單一到豐富,從官府專有到普及大眾

江南圖書館舊照

總結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傳承千年不中斷,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對書籍的重視,對經驗和傳統的記錄與傳遞,雖然歷經戰火,一些重要書籍已經難以再現,不過中國人民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依然有著仁人志士去選擇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

從官府藏書到私人藏書,除了統治者的政策,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造紙和印刷術的廣泛應用

,使得文字資料的載體由以前或昂貴或笨重的竹筒,羊皮紙和龜甲等等變成了方便攜帶,成本較低的紙張,侷限性大大突破,促進了書籍傳播,使人們更容易得到知識。

圖書館不僅是一座精神糧倉,也是一個能側面反應國家文化水平的神奇場所,文化水平也是當今世界考量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和人文素養的重要標杆,文化對於社會的有著巨大的引導之力,可以給予人們強大的精神能量,豐富人們的頭腦。對於現代人們的快節奏生活,更應該抽點時間,放空身心,去圖書館充充電,瞭解大千世界。

參考文獻:《古代圖書館》,《文史知識》,《史記》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

本文系行駛在歷史的車輪上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絡授權,侵權必究!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援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