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到戰國亂世延續,相同的在於紛亂,而改變的卻是人心

我們一直都聽到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也許大家都會疑惑,同樣是戰爭紛亂,各個國家爭奪領導權,為什麼要將這段時期分為春秋與戰國呢?春秋與戰國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呢?在歷史上,劃分春秋和戰國,有的歷史學家很直接,將三家分晉,田陳篡齊作為春秋到戰國的劃分標誌。

春秋到戰國亂世延續,相同的在於紛亂,而改變的卻是人心

春秋時期的霸主

這就是劃分春秋與戰國的第一點原因,那就是領導人的大換血。春秋時期到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的領導人換了,而且不是一兩家,而是換了四家。那就是從晉國分出的趙魏韓三個國家和田氏篡奪了齊國的王位。其實不論三家分晉還是田陳篡齊,他們共同的特點用四個字即可概括,那就是邀買人心。首先說三家分晉,當初春秋時期晉文公爭霸時,要運用軍事,那麼就會有許多有卓越軍功的大臣,既然有卓越軍功,那麼就要獎勵。當時的獎勵,無一例外就是土地,人民。久而久之,那些功臣的勢力越來越大,而君主控制的範圍越來越小,那麼這些功臣的家族就開始爭權奪勢,這些家族便互相敵對,最後,只剩下六個家族是趙氏,魏氏,韓氏,智氏,範氏和中行氏,實力最強的是智氏,智氏聯合韓趙魏滅掉了範氏和中行氏,然後韓趙魏聯合滅掉了智氏,最終韓趙魏三家勢均力敵,將晉國瓜分。

春秋到戰國亂世延續,相同的在於紛亂,而改變的卻是人心

三家分晉

而至於田陳篡齊,田氏先祖田完原是陳國的王族,因為政治原因逃到齊國,在齊國做了一個管理市場的官,由此大富大貴,就這樣過了好幾代人,到三家分晉的時候,田氏已經權傾一時,田氏為收買人心,給民眾借糧食,大斗借出,小鬥收回,由此人心所向,後來廢掉原來的齊侯姜氏,自己稱侯。

春秋到戰國亂世延續,相同的在於紛亂,而改變的卻是人心

春秋末期各國局勢

春秋戰國劃分的第二點,就是人心改變。春秋時期,各個侯爵雖都想要掌控天下,但是他們在明面上都要尊敬周天子,他們角逐爭霸,但是還是打著周天子的名號,所以是霸主,他們的目的是做各個國家的老大,使各個國家聽從自己,有點類似於今天的美國。而戰國時期,諸侯已經在明面上都不尊敬周天子了,一個接一個地稱王,既然稱了王,那目的就改變了,他們的目的從成為老大變成了成為主人,諸侯都想成為天下的主人,所以戰國時期,諸侯就都是以滅掉其他國家為目的。

春秋到戰國亂世延續,相同的在於紛亂,而改變的卻是人心

春秋時期車佔以壓制為目的

第三點,就是戰爭方法的改變。春秋戰國,人心的改變就導致了戰爭的改變。春秋時期戰爭都是用兵車,打仗時只准打車,不準打人,對方撤退超過三十里,不準再追上去,要兩方嚴格遵守這樣的規矩,這樣的戰爭不是以殺人為目的,而是以威懾和壓制為目的的。到了戰國,諸侯都想要滅掉其他國家,那就要真刀真槍的幹仗了,於是戰國時期的戰爭,就十分的暴力,例如長平之戰坑殺降卒四十萬,這時的戰爭,就開始以殺人,以侵佔土地為目的了。所以戰國時期出現了許多兵書,像《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等。這些兵書的目的,就是研討戰術,講白了,就是研究如何在戰場上殺人。

春秋到戰國亂世延續,相同的在於紛亂,而改變的卻是人心

戰國時期以殺人為目的

第四條原因,則是舞臺的主角變了。這裡的主角,就是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人。在春秋時期,活躍於政壇的人,幾乎都是那些老貴族,也就是那些從周朝建國以來分封的貴族,以及貴族的親戚,宗室子弟,或者是老牌的大臣士子。而到了戰國時期,情況則大為不同。這個時候,各個國家的君主要統一天下,要滅掉其他國家,就需要一些有才能,有計謀的人才幫助他們出謀劃策。當然,那些老貴族肯定是難以滿足君主的這種要求的,所以諸侯就開始廣招賢士,不論出身,不論背景,只要有才能,或謀略,或巧言善辯,或驍勇善戰,都可以成為君主的左膀右臂,都可以建立功勳,成為新貴族。這個時期便湧現了一大批的有才之士。例如合縱的蘇秦,還有和蘇秦齊名的連橫的張儀,大將吳起,樂毅,白起等等。這些人最初都是貧寒子弟,或者是沒落貴族。他們本來是沒有機會創造輝煌的,但是他們正好碰上了這個求賢若渴的時代,這個能讓他們大展身手的時代。於是,在這個歷史的舞臺上,正是他們這些謀士,將軍,以及慧眼識英雄的君主,演繹了戰國時期的一場場分分合合的大戲。

春秋到戰國亂世延續,相同的在於紛亂,而改變的卻是人心

君王禮賢下士

總結來說,春秋到戰國,一直以來都是亂世,但是春秋時期諸侯礙於禮法,並不敢大膽的侵略其他國家,不敢大膽地說我要做天下之主。雖然大家都沒明說,但是所有人心裡都明白,這算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不過把尊敬周天子作為了最後一塊遮羞布。而到了戰國時期,諸侯野心越來越大,於是乎連這層遮羞布都扯掉了。諸侯各自稱王,攻城略地,不再尊周天子,窗戶紙捅破了,也就越來越大膽,這世道也就越來越亂了。春秋到戰國,不變的是紛亂,變的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