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變的是逐漸消失的老地名,不變的是在那裡居住的孫姓人

歷史在前進,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城鎮化程序的不斷加快,合肥市很多老地名的消失速度與日新月異的城市發展幾乎在同步,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背後,是合肥市一個個的老地名在漸漸消失。在變的是逐漸消失的老地名,不變的是在合肥居住的孫姓人。

聊家譜文化,歷史甩不掉。上期只是簡單引出了合肥的西鄉和南鄉,今天再聊一下合肥四鄉的起源。清時合肥縣分東西南北四鄉,以及東北角梁鄉。1948年12月,析、取合肥縣西鄉、南鄉建立肥西縣。1949年2月1日再次析合肥縣東鄉、北鄉為肥東縣。東鄉及梁鄉如今屬肥東縣,西鄉為今肥西縣,南鄉為今包河南濱湖一片,北鄉屬今廬陽區北一環北。

在變的是逐漸消失的老地名,不變的是在那裡居住的孫姓人

隨著歷史變遷,地名一直在變化,不變的是家譜裡面記載的老地名。上期介紹過南鄉與西鄉孫姓,今天接著把北鄉與東鄉孫姓介紹一下。

合肥北鄉羅集支系孫姓,

源出樂安郡兵聖武公根脈,東吳大帝孫權公支系。明朝萬曆年間,由江西王屑壩(原江西饒州府鄱陽縣,現上饒市鄱陽縣)遷到合肥北鄉羅集北五里孫家巷。自孫循山、孫循州、孫循美三公遷至合肥北鄉定居四百多年來,子孫興旺,已繁衍十九世。三支人丁遍及各地,以合肥北鄉羅集孫巷祠堂周邊較多,另外,長豐楊廟、造甲、吳店、壽縣大井、定遠縣、廬江縣、無為縣、南京等地均有支系定居,人丁約一萬二千餘人。

羅集支系譜系:遷始祖三公為了明源延脈,立譜記事,定立字輩,千古流傳。

二十字輩的確立,匯出了孫氏本宗支來龍去脈,本支系為“樂安郡,映雪堂”。羅集支系字輩:原字輩未用完的繼續使用,用完後接上新立字輩:原字輩:“循良繼(資)楚(祖)國、儒行貫(冠)東州、映雪家(光)門第、樂安萬古秋。”新字輩:“震源齊武續,建德理宏昌。英俊耀中華,尚志立興邦。”

定居羅集孫巷村後兩建孫氏宗祠,二次建祠於民國五(公元1916)年,祠堂為前後兩排,座北朝南,座南朝北各三間大殿,東西兩廂房(包括東門大廳)各三間,形成四合院。“孫氏宗祠”,成為本支系後代祭奠先祖,開展家族宗事活動的重要場所。

羅集孫氏四百多年來,英才輩出,近代紳士孫第芝(字嵐亭)、當代廳局級領導孫樂義(字武)、孫門慶(字祝華)、省部級領導孫安華、縣處縣領導和學者更多,他們都為孫氏宗族子孫後代做出了榜樣。

在變的是逐漸消失的老地名,不變的是在那裡居住的孫姓人

合肥北鄉淮南支系孫姓,

分為大孤堆、小孤堆和瓦埠三個片。明洪武十一(公元1378)年,孫廷龍、孫廷鳳、孫廷豹三兄弟,自山東青州府老古巷遷至今淮南大孤堆、小孤堆和瓦埠。後裔沿用孫氏老郡望和老堂號,即,“樂安郡;映雪堂(榮德堂)。”合譜後的字輩同羅集孫氏支系(略)。

值盛世2008年,淮南和羅集孫姓合族創立新譜。合議譜名為《合肥北鄉孫氏宗譜》。淮南支系分為大孤堆、小孤堆和瓦埠三大片;羅集支系則分為孫巷、楊廟、壽縣大樹三大片。

在變的是逐漸消失的老地名,不變的是在那裡居住的孫姓人

東鄉大樹孫姓,

據合肥東鄉大樹孫氏譜牒載:老譜於1949年修譜,可能修譜受限,譜牒並未記載清楚,故元朝末年以前之事,無以考證。合肥東鄉大樹孫氏自元末從鳳陽逃避戰亂,子華,子榮,子成兄弟三人落戶巢洲:子榮在巢洲落戶,子成落戶和縣,子華後裔遷至合肥東鄉大樹孫。目前,合肥東鄉大樹孫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蔚然成為合肥東鄉一大望族。這支孫氏於2013年啟動修譜,2014年譜成。

十五世至三十世字輩譜為:“國正天順,家和義興,敦信崇德,福益壽增”。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蹟的書。家族的興衰成敗往往體現在家譜裡面,家族事蹟一定要記好。現在網上買東西很方便,有愛好者可以購買空白家譜填寫家族傳說。

在變的是逐漸消失的老地名,不變的是在那裡居住的孫姓人

手工線裝本宣紙仿古紅八行十行空白門框方格印譜家譜小楷手抄經書

¥

3。78

淘寶

月銷178

購買

合肥的經濟騰飛與發展,離不開本土孫姓的一份力量。孫姓和其他姓氏共同攜手奮進,為合肥的社會發展、文明進步和繁榮昌盛作出了重要貢獻,譜寫了濃墨重彩的歷史文化,祝願合肥孫姓枝繁葉茂,人丁繁衍昌盛。

參考資料:百科、安徽孫氏志

關注我,瞭解更多精彩內容,學習家譜文化。我就是我,我是專注於孫姓尋根文化的宗譜尋根。傳播家譜文化,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