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范仲淹《河朔吟》

賞析范仲淹《河朔吟》

景德元年,契丹大舉南下,宋真宗採取寇準建議,親至澶州(今河南濮陽),和契丹締結了合約。

這一年,范仲淹才十六歲,還沒有複姓,隨繼父姓朱,名說。

澶淵之盟以後,朝廷上上下下都沉溺於昇平之樂,然而,當時的北宋北有契丹,西有西夏,兩河關西之地,年年被侵擾。

澶淵之盟四年以後,朱說漫遊關中,關中為漢唐古都所在,對於一個有志青年來說,難免引發歷史的興亡之感。有人認為《河朔吟》便是范仲淹入仕前於這一時期所作。

關於《河朔吟》的寫作時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朱說登第後被派到廣德軍(今安徽廣德)當司理參軍,管理獄訟。後來朱說離開廣德,在亳州擔任節度推官。

天禧元年(1017),范仲淹上奏《請歸宗複姓表》,29歲的范仲淹復範姓,改名仲淹,字希文。次年30歲的范仲淹行遊燕趙之地,並寫下了《河朔吟》,

豪情滿懷地表達了收復幽雲失地之壯志雄心。

賞析范仲淹《河朔吟》

《河朔吟》一詩曰:

太平燕趙許閒遊,

三十從知壯士羞。

敢話詩書為上將,

猶憐仁義對諸侯。

子房帷幄方無事,

李牧耕桑合有秋。

民得誇襦兵得帥,

御戎何必問嚴憂。

首聯寫燕趙一帶的太平景象,可能是范仲淹在弱冠之年漫遊關中時的感受,多年以後,詩人登第入仕,而立之年詩人從軍

(“從知”一說“從軍”如:杜荀鶴《送李先輩從知(一作軍)塞上》)

心憂天下,不覺滿懷羞憤。

頷聯感情複雜,既表現了詩人立志成為一代儒將的非凡抱負,又抒發了詩人對孟子勸說梁惠王施行仁義的稱頌。詩人認為收復河朔需推行仁政。

頸聯使用“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及趙國名將李牧的典故。

詩人對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留侯張良和抗擊匈奴,屯田軍墾,保邊安民的名將李牧表示了由衷的敬意,委婉地告誡統治者靖邊需要良將,禦敵需要良策。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志向。

尾聯詩人言如果邊關民眾衣食豐足,戍卒得遇良將,御戎定是勢在必得,絕不會出現

大將曹彬大敗於岐溝關,楊業苦戰陳家谷口絕食犧牲

的往事。

賞析范仲淹《河朔吟》

詩歌綜合運用記敘、抒情、議論多種表達方式,語言平實質樸,情感深沉厚重,展現了一個務實、有抱負的青年政治家形象。

免責宣告: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絡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