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可能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嗎?自身短板成為制衡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LD講故事

前陣子,包括中國、日本、東盟在內的15個國家,簽訂了RECP,也就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訊息一出來,大家發現人口大國印度居然不在裡面。

於是,很多人就討論,印度為什麼不加入呢?印度可是從頭到尾都在參與這次協定的會議。隨著全球供應鏈的調整,印度有可能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嗎?

對於印度這個國家,大家都知道是中國的鄰居,特別是過去這一年因為邊境問題跟中國摩擦不斷。

去過印度的人,對這個國家的第一印象是落後,公共衛生條件很差,公共交通也很差。不過,這並非印度的全貌,我們不能就因此輕視印度。印度到底和中國的差距有多大,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印度有可能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嗎?自身短板成為制衡

中印差距大

印度防務研究所寫過一篇報告:《印度能否成為下一個全球製造業中心?》。報告比較坦率,開頭就承認了印度在全球供應鏈和中國的差距非常大。

比如印度的製造業增加值是4300多億美元,中國是41000億美元,差不多是印度的10倍。在高技術產品出口方面,印度的發展也遠不如中國,基本沒有增長。

關鍵的是,印度的製造業對中國依賴很嚴重,印度的醫藥製造世界有名,但是原料70%來自中國。科技產業也是如此,手機產業75%的零部件從中國進口,很多方面受制於中國。

印度有可能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嗎?自身短板成為制衡

那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差距呢?報告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印度國內體制,對經濟和投資的各種限制太多。

這個說法很有意思,涉及到了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印度主要短板到底是什麼?很多專家除了關注印度產業機構的問題,更多關注的是印度人口。

按理說,印度的人口就是最大的紅利,但是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種姓制度,把人分為高低貴賤;還有印度底層民眾致富意願不強,比較佛系。

很多中資企業喜歡僱傭印度人做事,那裡的人真的窮,但是很安心地幹一份收入微薄的工作,而且很盡心,心態比較平和。在專家看來,印度這是有人口,但是沒紅利。

但是這篇報告提到的印度短板,落腳點是制度,有沒有道理呢?

印度有可能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嗎?自身短板成為制衡

製造業沒發展

美國彼得森研究所寫了一篇報告:《謹慎的夥伴關係:美印經濟關係的未來》,這篇報告針對的是美國政界對於把印度扶持起來的熱情太高了,主旨就是理性看待印度的經濟和外貿。

其中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有一部分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出去了,相當於這部分國際出口貿易留下了真空,這一塊是否由印度填補?如果是,現在替代得怎麼樣了?

報告說,從2008年到2018年,中國製造業出口的市場份額總量從12。8%上升到17。5%。不過在某些製造業領域,中國的份額在下降,在騰出空間。

印度有可能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嗎?自身短板成為制衡

騰出的空間是1400億美元的貿易額,這個量相當於印度製造業出口總額的57%,印度只要抓住機會,對製造業的拉動就很厲害。

但是印度並沒抓住機會,真正填補真空的不是印度,而是越南、孟加拉這些國家。這幾個行業中,印度的增長額基本上都小於1%,只有珍珠寶石加工這一項達到3。5%。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中國騰出的空間基本上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印度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實際上沒有發展起來,填補不了。

一般的勞動力富餘國家,都會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因為這樣的方式可以最快地利用它豐富的人力資源,實現人口紅利。

然後,隨著富裕水平的提高,這種產業慢慢再轉移出去。中國的經歷就是如此,如今的越南也是在複製這種道路。

印度有可能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嗎?自身短板成為制衡

印度的短板

這篇報告還指出,印度很奇怪,勞動力這麼富裕,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卻沒有發展起來,產品的出口在總體出口當中的份額是下降的,1995年佔總出口是三分之一,到了2018年下降到五分之一。

報告專門研究了四個國家的橫向對比,包括中國、越南、印度和孟加拉國。發現中國、越南和孟加拉在兩個方面的比例關係基本匹配,中國適齡勞動力佔世界的19。7%,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佔22。8%;越南勞動力佔世界1。3%,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佔2。9%,兩組比例數字差不多。

印度就完全不一樣了,印度的勞動力佔世界的比例很高,達到18。3%,僅次於中國。但是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才佔3。5%。這個差距非常大,印度在利用自己的人口優勢方面是失敗,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是印度的結構性短板。

那印度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勞動密集型產業一般都是瞄準海外市場,一個國家在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方面能不能發展,關鍵看它是不是採取一種出口導向的貿易政策。

中國和印度最大的不同,是中國把自己嵌入了全球的價值鏈當中,讓自己變成全球分工中的一個環節。這意味著,中國製造業的上下游可能掌握在別人手裡,利潤可能會很低。

但是印度絕對不願意接受這種風險,它對自己可能被別人控制的前景非常敏感。印度歷屆政府都強調自力更生,對外經貿政策的底層邏輯就是保護主義,這也就導致印度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一直缺乏大規模出口拉動。

印度能不能代替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位置,關鍵就看印度願不願意改變保護主義。那印度政府不是很有信心要承接中國外溢位去的製造業嗎?這種事情理論上講簡單,但是真正要落實就不容易了,需要極大的政治魄力。

這需要追溯到印度獨立運動時期,當時在英國殖民地的統治下,印度經濟一直被壓制,所以印度人特別追求經濟上的自力更生。這種傳統一直影響之後歷屆印度政府的貿易政策,貿易保護色彩很重。

印度有可能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嗎?自身短板成為制衡

印度作為這次RECP會議全程談判,但是到最後關頭卻退出的國家,就是因為怕開放自己的市場,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的產品大量湧入,國內的經濟會承受不了。

這個情況也說明,無論印度表現得多麼自信,勞動力多麼富餘,想要替代中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