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失六七百年的元朝平陽籍儒學家,家鄉沒有忘記你,終於找到啦!

元儒平陽項信祿略考

白雲先生許謙弟子,元末戰亂定居寧波

平陽地方文化在宋元盛於一時,素有“東南小鄒魯”之譽。並形成了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有名的“平陽學統”,這見載於明代黃宗羲《宋元學案》之書中。元承宋緒,元代平陽州在科舉、文化上秉承南宋平陽學術的優良傳統,名儒、大家輩出,學著頻多而流傳於後世。後人在評論元代平陽學統時,民國《平陽縣誌》曰:“平陽人物有元一代無事功可言,而文章氣節之儒數十年間項背相望,蓋壅遏於上者,猶未銷隕於下也。然以視乾淳時則有間矣。”

理學人物 徙居寧波

對於元代的溫州理學人物傳承薈萃於平陽,平陽學人黃進峰先生和筆者都曾作了些探討與發掘,晚清大儒孫衣言在其《甌海軼聞·永嘉學術·元》中,列舉了元代溫州地域的理學人物共有十四人,他們是:陳剛、章仕堯、史伯璿、鄭昂、李孝光、朱子昌、葉起、汪鼎新、趙良震、孔文栩、孔暘、陳麟、高明、孔克表。其中,除卻李孝光、葉起、陳麟、高明四人為非平陽籍的溫州人外,其他10位都是平陽的著名學者、理學傳人。

走失六七百年的元朝平陽籍儒學家,家鄉沒有忘記你,終於找到啦!

其實除去平陽這十位理學人士,其實裡面也還是有些遺漏。如孔晥、鄭如圭、周尚德、項信祿等。孔晥、鄭如圭筆者已作考據發掘,周尚德資料奇缺,已經是沒有辦法考據,而項信祿其人卻是完全新發現,在以往史料中從無見過記載,其人由於求學在外,元末明初戰亂路阻,和同時代平陽著名的張著、鄭東、鄭採等一樣,遂定居在外地寧波,筆者從《重修浙江通志稿》、清。光緒《鎮海縣誌》、《寧波市北侖區志》發現項信祿的有關記載,從而揭開了這位消失在平陽曆史上的元代理學人物之謎。

走失六七百年的元朝平陽籍儒學家,家鄉沒有忘記你,終於找到啦!

根據上述史料記載,項信祿,字“龍山”,生卒年不詳,元末明初江浙行省溫州路平陽州人。是為元至正間(1341-1368)諸生。避亂居慶元路,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穿山所城成,項信祿愛其山水,遂安家於穿山之地。年86卒,為今寧波北侖後所村“項氏”始祖。其籍貫來歷於正史方誌記載,是為平陽人確鑿無疑。

走失六七百年的元朝平陽籍儒學家,家鄉沒有忘記你,終於找到啦!

項氏為宋元時期平陽望族,居於平陽金舟鄉項橋(今蒼南錢庫)與平陽縣城幾地。其家族人才輩出,仕宦人物眾多。著名的人物有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年)甲辰武科狀元項桂發。任知雷州,循州。元泰定甲子(1324)進士項仲升,池州貴池縣尹。元代平陽州著名人物項伯文,著《雲林集》、明代舉人項佑、項律等等,而項信祿由於求學在外戰亂道阻,失散在外多年,其在本地史料族譜中失載。

項信祿是為今寧波北侖柴橋街道後所村“項氏”始祖。今村中建有項氏宗祠,其子孫繁衍,項氏宗祠建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堂額“ 敘堂”,宗祠坐北朝南,為溫州、福建傳統式建築融合了江南建築風格,故宗祠不同於本地式樣,有其獨特性。項氏宗祠為歇山頂一層平屋,有正廳五間,明間和次間內側樑架為抬梁式,四柱四檁;次間外側與內側樑架為穿鬥式,七柱七檁。四角飛簷起翹,形態雄偉。祠內儲存有清康熙己卯年(1699)製作的“錫疇令範”木匾一塊。2009年6月,項氏宗祠被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理學傳人 行為示範

走失六七百年的元朝平陽籍儒學家,家鄉沒有忘記你,終於找到啦!

根據清。光緒《鎮海縣誌》卷二十一、人物記載,項信祿是為元至正間(1341-1368)諸生,師事於金華的許謙,其人為學以“主敬”、“窮理”為本。其時,他聞聽婺州“白雲先生”許益之大名,不畏遠道前往金華求學於“白雲先生”多年,其深得許謙學術思想真傳,是為元代平陽朱熹理學的正脈傳人。

許謙(1270—1337)字益之,婺州(今浙江金華)人。初從南宋理學家金履祥遊,習朱子之學。曾在八華山講學,名重一時,儒者稱“白雲先生”。能詩詞。有《白雲集》。元代以許謙為代表的金華朱子學派,是與以許衡、趙復、劉因為代表的北方學派,以吳澄為代表的江右學派齊名的元代三大學派之一。

在《宋元學案》卷八二《北山四先生學案》列許謙為仁山金履祥門人。許謙學宗金履祥,金履祥學於王柏,又登何基之門,是何基的弟子。何基又是朱熹的高徒黃乾的門生,所以從學術傳承譜系上看,許謙是朱熹嫡傳的第四代弟子,而項信祿則是第五代弟子。許謙從事教育40餘年,桃李滿天下,碩果累累,其在八華講學時學生達千餘,及門比較著名的弟子也有40多個。其中揭溪斯、朱公遷、歐陽玄、方用“同遊於許白雲之門,以羽翼斯文相砥礪,時稱許門四傑”。項信祿在其學生裡雖不出名,但其從許謙透過金履祥上承朱子之學,深得朱學正傳。

項信祿為學以“主敬”“窮理”為本。“主敬”是宋代理學家程頤提出的一種道德修養方法。以敬作為仕人修養方法,初見於《論語·子路》:“居處恭,執事敬”和《周易·文言》:“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此處“敬”是為謹慎的意思。朱熹也講主敬,強調“居敬”、“持敬”。他認為,居敬窮理二事“互相發”,如人之兩足交助,但“持敬是窮理之本”。

朱熹認為,要“存心”先要“窮理”。只有窮盡事物之理,才能“明心”,只有心明白了,心中之情才能隨心而動,欲也才能隨心而止,所以要“格物致知”,“窮理盡性”。由此可見,項信祿為學思想觀之,是為朱熹理學的正脈傳人無疑。

避據慶元 項氏始祖

元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項信祿因在外道阻,遂避亂居慶元路(寧波),他與鎮海樂良(仲本)等文人雅士交好、酬唱、相往。樂良(一1368一),明初名士。字仲本,慶元(寧波)鎮海人。《明史》二八五例傳。文苑中有傳。少時宗宋元理學,師事程端禮。元至正間以賢良徵至京師。見元朝廷政治腐敗,歸隱讀書。洪武初闢為定海教諭。張信,陳韶都是他的學生。有《遺稿》五十卷。

樂良和鄭真,他們二人都是程端禮(1271-1345)的學生。程端禮,字敬叔,別號畏齋,鄞人。其學術思想一主朱熹之學,務求適用。曾任建平、建德兩縣教諭、鉛山州學教授,歷任信州的稼軒、建康的江東兩書院山長。

走失六七百年的元朝平陽籍儒學家,家鄉沒有忘記你,終於找到啦!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寧波穿山所城建成,項信祿愛其山水,遂安家穿山焉。其人性格天生好善,好施與鄰里,有貧乏者,每給以食,死則為之棺殮。其行為入編《重修浙江通志稿》一百一十四冊人物表傳《義行》。項信祿畢生堅守儒家信仰,耕讀傳家。他總結自己一生的學習經驗,告誡自己的兒子們說:“為人之道,惟忠與孝。樹立門戶,在讀與耕,濟以勤儉,莫效驕傲。匪僻汝曹,當識吾言。”年八十六卒。

走失六七百年的元朝平陽籍儒學家,家鄉沒有忘記你,終於找到啦!

項信祿其人文集、文章無載,筆者查據到其存世詩一首《後所城成》:“臥龍巒聳勢凌空,天設巖疆鎖浙東。信國深謀先築址,吳候偉績繼成功。江環震坎規模壯,樓接兌離羽檄通。奕奕山城褫卉服,雄名千古表寰中。”

柴橋項氏在其始祖項信祿儒學思想與耕讀傳家的影響下,代有聞人。後裔項宣,字宜之,明代人,博學好古,少負異才,值明亡,遂不復赴試。與諸隱者以詩相唱和,文亦古奧幽峭,尤工於草書。性嗜酒。嘗為海盜陳壽所掠,令寫帥字於大纛。不從,或為之再三跪請,乃命碎墨盎中,以一足著草履濃濡墨汁,笑而書之。賊大悅,贈以百金,送之歸。及登岸投金海中。卒年七十餘。文載《四明人鑑》為後所城隍廟撰有楹聯曰:“脈自福泉蜿蜒而來成聖地,水歸錢江獅龍突峙鎖海港。”

後裔項文靖,性穎敏好學。明嘉靖年間(1522——1566)曾獻剿倭之策。建立鍾靈書院,以迪後進,邑令丁鴻陽以“士林楷模”予以表彰。清代項森,郡庠生,嗜學敦行,為鄉里修祠廟、繕橋樑、鋪道路不遺餘力。雍正二年(1724),鎮東門外海妟偰衝陷潮入,其率眾護塘,農田賴之。乾隆十七年(1752)災荒,煮粥救災民。

參考文獻:

1、《光緒。鎮海縣誌》清。於萬川修 清俞樾纂 光緒五年刻本

2、《重修浙江通志稿》民國。餘紹宋等編纂。1942年

3、《宋元學案》卷82《北山四先生學案》明黃宗羲。四庫全書版

4、《寧波市北侖區志》北侖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5、《北侖姓氏源流》北侖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寧波出版社。2018

6、《北侖歷代詩詞選》北侖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

7、《鎮海縣誌》編纂委員會。 鎮海縣誌[M]。 1994

作者:蔡新祥

責編:朱偉偉 稽核:劉倫裡

監製:潘瑞波 鄭月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