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不聽,教不會的孩子,其實是缺乏專注溝通的能力

爸爸媽媽常常感嘆,小孩子怎麼講都不聽,說了多少遍也不改,結果是父母幾乎崩潰,或者導致大吼大大叫。

講不聽,教不會的孩子,其實是缺乏專注溝通的能力

對於孩子,剛開始的時候,父母總會抱著耐心、溫柔地說說,只是沒有得到他積極且正向的反饋,最後才變得粗暴。此情此景,當親子關係爆發衝突時,說父母教育方法不妥,也對;責怪孩子不聽話,好像也沒錯。

家庭教育需要發掘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而對於上面說的,孩子“不聽父母的話”在於他缺乏或者說沒有養成

專注溝通的能力——不習慣看著別人的眼睛說話

我們常說與人談話時,需要看著別人的眼睛,表示專注聽別人說話,表示尊重。

作為父母,我們回想一下,當我們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處於什麼狀態?

是不是一邊做家務一邊扭頭和他說一句?

一邊忙著電腦上打字一邊要求孩子做這個,做那個?

又或者,身在廚房隔著客廳叮囑孩子趕緊做作業?

講不聽,教不會的孩子,其實是缺乏專注溝通的能力

面對面交流,是專注,是重視,是尊重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可能很少和父母發展“正真”的談話;或者和父母說事情的時候,雙方能夠面對面,平視對方眼睛說話,正是由於缺少這種“正式”的注視談話,使得孩子沒有養成專注溝通的能力。

成年人尚且知道,不是當面說的話,有時候都不會記在心裡,也不把它當回事,這是大腦沒有專注於這次談話,並不認為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即使嘴上會答應的好好的,但轉過身這件事情就忘掉了。

對於小朋友也是一樣的,當爸媽遠遠傳來“要怎麼怎麼”的時候,他頭不回,眼睛不抬,要麼迴應“等一下!”,要麼不為所動做自己的事。三番五次之後,爸媽無名火”噌噌“地往上串了。

講不聽,教不會的孩子,其實是缺乏專注溝通的能力

對話孩子,正式交流,平等直視

也許源於父母天生的權威性,對孩子說話的時候習慣於張嘴即來,隨口就說,以“威嚴”代替“正式”,也正是這樣的互動模式造成了孩子不重視的結果。

當我們想要孩子認真地對待自己說的話,不妨稍許“正式”一些,面對面,眼睛保持同一高度,注視著他,溫柔而堅定“我們現在需要……”,“現在應該……”情緒和心態都平穩的狀態下,直接的對話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孩子不聽,並非故意怠慢爸媽,也不是故意要和父母對著幹,也許是專注溝通上的欠缺,導致他有意無意之中不能完全收聽到爸爸媽媽說的事情,這就是父母耐心和細心所需要落實的地方。

講不聽,教不會的孩子,其實是缺乏專注溝通的能力

【教育即生長,家有低年級小學生的奶爸,努力學習家庭教育,致力於有效的教養之道,歡迎評論、分享育兒之路的歡樂與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