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財》積極思考變化中出現的機會

肯齊·芬克,美國著名環境記者,長期從事環境、氣候等領域的報道,尤其關注全球變暖。為了深入瞭解不同的國家、地區和企業對全球變暖的反應,以及應對方法,花費六年時間,跑遍北極圈、歐洲、非洲、亞洲,採訪包括政客、氣候學家、跨國公司高管在內的數百人,蒐集了大量資料,完成了《橫財》這本書。

關於本書

從全球變暖角度切入,介紹了不同國家、企業在面對結構性洗牌時,做出的反應。我們看到,即使是全球變暖這樣的負面事件,對一些國家來說,也意味著巨大的機遇;同樣,原本偏門的科學技術,在變化來的格局中,就會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而過去被認為是高汙染的傳統企業,只要能及時轉變,跟上主流觀念,也能鹹魚翻身。所以當變化出現時,誰能拋棄簡單的對錯之分,思考變化中的新機會,誰就能在新形勢下掌握主動權。

核心內容

第一,全球變暖導致極地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使很多城市面臨滅頂之災。但北極圈國家,如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丹麥,卻熱烈期盼。原來,冰川融化將極大地降低北極的石油開採成本,並使北極航道有望開通,縮短貿易航程。在這個過程中,北極圈國家受益良多。

第二,氣候變暖讓一些冷門黑科技,有了廣泛的用武之地。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是以色列的海水淡化技術,隨著全球乾旱、荒漠化越來越嚴重,淡水日益珍貴,變得非常有用。另一個是荷蘭的築壩技術,對於受洪水威脅的沿海城市,有著巨大意義。

第三,化工企業通常和高汙染、高排放畫上等號。然而,著名跨國企業殼牌集團,很早就積極轉型,投入到新能源的研發當中,把自己打造成低碳環保的綠色企業,從而得以在全球變暖的大趨勢中,獲得新的發展。

《橫財》積極思考變化中出現的機會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

本期為你解讀的書是《橫財》,“發橫財”的那個“橫財”。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很吉利,但我要提醒你的是,這可不是一本理財書,書的作者麥肯齊·芬克是美國著名的環境記者。

環境和發橫財有什麼關係呢?秘密就在這本書的副書名裡:全球變暖,生意興隆。作為環境記者,全球變暖是芬克在工作當中勢必要關注的話題。在研究全球變暖的過程中,芬克發現,同樣是面對全球變暖,不同國家、不同企業的應對能力大不相同。有的人甚至能把壞事變成好事,從環境變化中挖掘出商機。於是,他花費六年時間,跑了很多國家和地區,足跡踏遍歐洲、非洲和亞洲,採訪了包括政客、氣候學家、跨國公司高管在內的數百人,蒐集大量資料,最終完成這本書。

在我看來,這本書值得被推薦,除了故事精彩,關鍵還是在於它提醒了我們,在現實世界中,當變化出現的時候,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它看成好的或是壞的。每次變化都是洗牌,誰能在洗牌中看到機會,誰就能在新的格局下掌握主動。

從大的方面來看,氣候變暖對地球造成的影響可以分為三大類,分別是融化、乾旱和洪水。《橫財》這本書也遵循了這個分類方法進行講述。但在接下來的解讀中,我們將跳出原書框架,從國家、科學技術、企業三個角度來看,當像全球變暖這樣的結構性洗牌出現時,機會是如何產生、如何被把握的。

第一部分

先來看國家層面。在這個部分,芬克的觀點是面對全球變暖,發達國家的應對能力相對較好。這裡,芬克舉了環北極國家的例子。什麼是環北極國家呢?顧名思義,就是有部分領土位於北極圈內的國家,比如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丹麥,都屬於發達國家。

全球變暖導致極地冰川加速融化,而這些國家,就將是冰川融化的直接承受者。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報告,21世紀以來,北極的冬季氣溫已經上升了1。5攝氏度,遠遠高於其他地區。到2050年,升幅更將高達5攝氏度。受此影響,每年夏天,將有幾乎一半的北極冰川融化。

照此看來,環北極國家應該憂心忡忡才對,但它們反而從中看到了巨大的利益。什麼利益呢?這就要講到北極擁有的兩項鉅額財富了:石油和航道。先說石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北極地區蘊藏的石油儲備,高達990億桶,天然氣高達1670萬億立方英尺。從前,這些自然資源被封凍在地下,開採難度極大。然而隨著冰川融化,開採成本會迅速下降。這對於環北極國家,意味著源源不斷的財富。

再來說航道,這也是本書作者芬克著重調查的領域。眾所周知,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隔著美洲大陸,長久以來,無論是從亞洲沿海地區,還是從北美西海岸坐船去歐洲,都無法直航,而要繞很大一圈。這對於經貿往來,當然是個阻礙。那有沒有捷徑呢?有心人一直在苦苦尋找,漸漸地,他們把目光投向了北極。

北極也有航道?有的,而且有兩條,即東北航道和西北航道。東北航道沿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橫穿歐亞大陸,直達北歐。西北航道則沿著美國的阿拉斯加地區,途經加拿大沿岸,到達歐洲。如果能把這兩條航道利用起來,前景那是相當好。可問題在於,由於北冰洋常年冰封,航道的通行率極低。就算在最溫暖的季節,普通貨船也要靠大型破冰船開道,才能緩慢前行。這顯然無法滿足國際貿易的需求,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內,開通東北航道和西北航道,都如同水中花、鏡中月。想法很好,但辦不到。

但冰川融化,使利用北極航道的前景,出現了曙光。2007年夏季,北極的冰蓋面積一度縮小到歷史最低水平,西北航道居然出現了無冰的情況。這可是破天荒頭一遭。科學家們預測,幾十年後,整個北冰洋,夏天都可能無冰。到時候,北極航道將實現全面通航。

對此,環北極國家滿心歡喜。作為發達國家,它們不僅有先進技術,也有經濟實力,能充分利用冰川融化帶來的利好局面。

俄羅斯自然資源部發言人公開宣佈說,或許對別的國家來說,全球變暖是災難,但對俄羅斯,卻是利好。東北航道的通航,會極大地促進貿易,更誘人的是,隨著西伯利亞凍土層解凍,工業和農業得以大規模發展,這是俄國人夢寐以求的。

其他的環北極國家同樣躍躍欲試,一時間,掀起了一股“北極開發熱”。這就產生了新問題:領土爭議。實際上,環北極國家之間的領土爭議,由來已久。本來大家還不太重視,但隨著開發前景日益明朗,利益讓各國政府越來越較真。早在2001年,俄羅斯就向聯合國提交申請,要求取得北冰洋45%的主權。雖然申請被駁回,但俄羅斯對北極的渴望,已然昭告天下。

加拿大也不客氣。它聲稱,所謂西北航道,其實就是其國內的一條水道,因此它產生的權益,都應該歸加拿大。對這一主張,美國是不感冒的。美國政府認為,阿拉斯加才是西北航道的起點,難道這一段也算加拿大的內河水道嗎?你加拿大想獨吞整條航道?沒門兒!美國多次在不通知加拿大的情況下,派船隻出入西北航道。作為迴應,加拿大的軍艦也三番五次駛入西北航道,舉行軍事活動,宣示主權。

當前,北極已然成為大國博弈的新戰場,各國紛紛劃定自己的勢力範圍,誰都不肯退讓。

在這場爭奪戰中,丹麥遇到的麻煩,相對多一些。這跟它在北極圈的尷尬地位有關。丹麥本土其實離北極圈很遠,它之所以還能跟北極發生關係,全靠格陵蘭。格陵蘭是世界最大島嶼,恰好處在大西洋跟北冰洋當中,地理位置重要。1721年,格陵蘭成為丹麥殖民地,1979年自治,但主權歸丹麥所有。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調查,格陵蘭地下有大量石油,還包括鋅、金、鈾、鑽石等礦產。其中,鋅礦儲藏量在世界上都排得上號。隨著格陵蘭冰蓋加速融化,這些資源的開採前景,越來越明朗。這就刺激了很多格陵蘭人。他們想甩開丹麥,獨享這豐厚的利益。所以這些年,把格陵蘭從丹麥分離出去的呼聲,越來越高。

對此,丹麥當然不可能同意。怎麼辦呢?好在丹麥是世界十大經濟體之一,缺什麼都不缺錢。於是丹麥政府承諾,每年撥出6。5億美元,補貼格陵蘭,相當於每位格陵蘭人,每年能獲得1萬美元。它還承諾,格陵蘭開採資源的收益,最初幾年歸當地人所有,以後再跟丹麥共享。這些舉措,都是為了留住格陵蘭,保住丹麥在北極圈的利益。

講完了發達國家應對全球變暖的舉措,我們再來看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國家的遭遇。位於印度次大陸的孟加拉國,國內河流縱橫,夏季容易暴發洪水;南面臨海,經常遭到熱帶風暴襲擊。而且,孟加拉國還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大量人口擁擠在自然災害頻發的地方,哪裡還談得上經濟發展呢?所以孟加拉國常年被聯合國列為最欠發達國家之一。

從20世紀末開始,情況更加惡化。全球變暖導致的極端氣候,多次讓孟加拉國嚐到苦果。政府無力應對,民眾只能外逃,他們的目的地,就是鄰國印度。而潮水般湧入的孟加拉國難民,也讓印度難以承受——糧食和淡水供應、疾病傳播、文化差異,這些都是問題。

後來印度想到一個招:沿印孟邊境,建一道隔離牆。這道牆1993年開建,如今已長達2100多英里,完全覆蓋了印孟邊境。印度還專門建立了一支邊防安全部隊,全天巡邏,驅趕甚至射殺偷渡者。據作者芬克統計,自2000年以來,差不多每過4天,就有一個孟加拉國人,在試圖翻越隔離牆時被打死。

對印度的行為,孟加拉國政府非常不滿,可無論是國家實力,還是國際地位,孟加拉國都無法與之對抗,英、美、法等發達國家,也都不為它發聲。孟加拉國只能獨自吞嚥苦果。雖然孟加拉國也能獲得些國際援助,但數額有限,並不足以應對各種災害。

你看,全球變暖讓經濟結構出現了深刻變動,財富也要隨之重新分配。但不能忽略的是,這種變動對大國、強國更有利,而像孟加拉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境遇就相當悲慘了。

第二部分

而在科學技術層面,《橫財》也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一項本來很偏門的技能,可能因為全球變暖,擁有了廣闊的發展前景。怎麼理解這句話呢?我們來看個鮮活的例子——以色列。

我們知道,以色列面積小、資源少,自1948年建國以來,以色列人一直在跟嚴酷的自然環境作鬥爭。對關乎生存的淡水資源,更是不惜工本,大力開發。

1956年,以色列總理撥款25萬美元,支援亞歷山大·薩爾欽研發海水淡化技術。這個薩爾欽,經歷很傳奇,值得說一下。年輕的時候,他曾被關進西伯利亞的集中營做苦力。集中營條件艱苦,尤其令人苦惱的是嚴重缺水。怎麼辦?所幸,薩爾欽和同伴們發現了一條生路。他們所在的地方靠近北冰洋,每到夏季,冰雪消融,於是他們開啟水庫的閘門,放海水進來。等夏天結束,再關上閘門。隨著冬天的降臨,海水結冰,此時,鹽和水就分開了。隨後只需要簡單的操作,人們就能取得淡水。

以色列建國後,身為猶太人的薩爾欽倍感振奮,前往定居。面對缺乏淡水的困境,薩爾欽想到了自己在西伯利亞的經驗,於是就向以色列政府提出“把海水變成飲用水”的設想,獲得了經費支援。經過不懈努力,薩爾欽摸索出了一套海水淡化工藝,即“薩爾欽工藝”。1965年,薩爾欽創立以色列海水淡化技術有限公司,簡稱IDE。

海水淡化技術,是為以色列特殊的氣候環境,量身打造的。所以一開始,這項技術的應用範圍就很有限。除了乾旱國家,誰也用不上。不過,全球變暖這個外力,卻意外地幫了IDE的忙。

2007年和2014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兩次釋出報告,指出中東的降雨量將進一步減少,各國為爭奪水資源而發生的衝突會日漸增多。這就給IDE提供了拓展業務的機會。而且,因全球變暖而受到乾旱侵害的國家,還在不斷增加,名單中就包括中國、美國、澳大利亞這樣的大國。IDE不失時機,向全球市場進軍。作者芬克2010年探訪IDE時,它已經在世界各地開設了400個海水淡化廠。

IDE迅速擴張的秘訣是什麼呢?其實就八個字:簡化工藝,降低成本。傳統的海水淡化技術,工藝流程複雜,還要消耗大量的煤炭,這對同樣缺乏煤炭的以色列來說,也是難以承受的。薩爾欽工藝可就簡單多了,而且不需要煤炭。海水淡化的成本,被壓低到每噸4美元,價效比很高。權威的科技雜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在一次“全球最聰明的50個公司”評選中,把IDE列在第19位,超過了蘋果和谷歌。

聯合國釋出的2018年世界水資源報告指出,全球約有一半人飲用水不夠。可以想象,IDE的未來,依然是一片光明。

比起海水淡化技術,下面要說的這項技術,就更冷門了——建造攔海大壩。

造大壩不稀奇,很多國家都會,造攔海大壩就不多見了。但是,有一個國家,卻造攔海大壩造上了癮。誰呢?荷蘭。荷蘭是著名的“低地國家”,有差不多一半的國土低於海平面。在荷蘭,海拔超過100米的地方,就算是高原了。荷蘭的幾個主要城市,鹿特丹、阿姆斯特丹、海牙,統統在海平面以下。所以自古以來,荷蘭人就在和海洋爭奪陸地。從13世紀開始,荷蘭人建造了長達2400公里的攔海大壩,圍墾了數千平方公里的土地。1956年,荷蘭啟動三角洲工程,歷經四十餘年,到1997年全部完工。該工程總投資75億美元,建成了世界上最龐大、最複雜的海岸防護網。

雖然建造攔海大壩的本領獨步天下,不過,需要這項技能的國家真不多,所以一直以來,也就荷蘭人自個兒當寶貝。可是因為全球變暖,攔海大壩忽然變得金貴起來。

我們知道,全球變暖會導致海平面不斷升高,像紐約、上海這樣的沿海城市,面臨著被淹沒的威脅。怎麼辦?搬家工程浩大,而且居民們通常也不會願意。於是,造攔海大壩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荷蘭人的機會就這麼來了。威尼斯、倫敦、聖彼得堡等世界名城,都邀請荷蘭人去想想辦法,後來連紐約也把荷蘭人請了去。紐約是濱海城市,經常遭遇海上風暴。2012年,颶風“桑迪”橫掃紐約,它引發的洪水,把地鐵和變電站都淹了,全紐約陷入黑暗。再加上全球變暖、海平面升高,紐約面臨的威脅越來越大,要是這個全球金融中心沉沒,損失是無法估量的。為此,紐約想到了建堤壩,而掌握先進築壩技術的荷蘭人,順理成章地拿下了這個專案。

以色列的海水淡化技術和荷蘭的攔海大壩技術都說明了一個道理,你掌握的技能,再小眾都不怕,只要能和大趨勢結合,找到新的需求點,就能成為爆款。用芬克的話說就是,發一筆“橫財”。

第三部分

講完了國家和科學技術,接下來我要講一講,這本書第三個有意思的點:即便是曾經的高汙染企業,也有機會鹹魚翻身,在全球變暖的大趨勢下獲利。芬克舉的例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殼牌公司。

殼牌公司創立於1890年,靠石油起家,後來逐步擴大經營,涉足天然氣、化工產品、有色金屬等領域,成為體量龐大的跨國企業。目前,殼牌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業務遍及全球。在《財富》雜誌評選的世界500強中,殼牌一度排名第一。

石油和化工是傳統行業。論風頭,肯定比不過蘋果、谷歌、Facebook這樣的新興網際網路公司。更糟糕的是,長久以來,化工企業和高汙染、高排放畫上了等號,要對全球變暖負責。這對殼牌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是十分不利的。所幸,公司高層很早就認清形勢,因此早做準備,積極轉型。

那殼牌是怎麼做的呢?首先,它拓展了原有業務,也就是石油及化工業務。前面我們說過,全球變暖導致極地冰川融化,降低了礦產資源的開發難度。而殼牌本來就是靠石油發家的,當然不能錯過機會。

根據芬克的調查,殼牌是第一家利用北冰洋融化,嘗試石油開採的企業。早在20世紀80年代,殼牌就制定了北極開發計劃。殼牌的科學家,對北極地區的楚奇克海域進行了考察,認為其中蘊藏著150億桶原油。2005年,殼牌從美國政府手中租賃了這片海域,開始勘探。到2012年的時候,殼牌已經在楚奇克海域打出兩臺鑽井,並發現了石油存在的跡象。

不過目前為止,嘗試還沒有產生明顯效果。2015年9月,殼牌乾脆宣佈,暫停開發北極的行動。停頓的原因,歸納起來有兩條。首先,儘管冰川持續融化,但北極地區的勘探條件依然惡劣,充滿不確定性,石油開採的變數很大。其次是環保團體的抗議。環保人士擔心,殼牌的行為,將破壞北極的環境,增加碳排放,而這將進一步推高全球氣溫。因此,環保團體強烈批評殼牌,說它的北極開發計劃,是最骯髒、最無恥的計劃。對於試圖把自己打造成綠色企業的殼牌來說,這種評價非常不利。

考慮到這兩個因素,殼牌暫停了北極專案。不過,殼牌留了一手:暫停不等於退出。實際上,只要條件成熟,殼牌將第一時間回到北極。到時候,它就能發揮自己的先發優勢了。

與此同時,殼牌也沒有在一棵樹上吊死。它判斷,作為不可再生資源,石油遲早有用完的一天,應該儘早開發新能源。殼牌甚至提出了一個設想:到2070年,人類不再使用石油,全部以新能源代替。其中,氫燃料就是一種很有前景的新能源,未來,用氫燃料填充的電池,將是電動車的主要動力源。所以2018年,殼牌收購了一家電動車公司,從而掌握了氫燃料技術。此外,殼牌還花大力氣開採頁岩氣,斥重金開發太陽能、風能和電能。這些專案,對節能減排具有明顯的效果。所以殼牌順勢承諾,將大規模減少碳排放,為環境保護作貢獻。

這些舉措,對殼牌的推動力是十分明顯的。首先,它讓殼牌進入了新興的新能源領域,並佔有一席之地。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舉動的經濟意義越來越體現出來。據統計,殼牌的收益率連年增長,表現十分搶眼。2018年時,收益率已高達36%。更重要的是,殼牌綠色企業的形象,得到了維護和傳播,它受到的輿論壓力,明顯比以前少了很多。

總結

好了,《橫財》這本書裡最有意思的幾個點,到這裡就分享完了。最後我們回顧一下。

《橫財》這本書從全球變暖的角度切入,介紹了不同國家、企業在面對結構性洗牌時,做出的反應。我們看到,即使是全球變暖這樣的負面事件,也可能讓原本偏門的科學技術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讓過去被認為是高汙染的傳統企業鹹魚翻身。所以當變化出現時,誰能拋棄簡單的對錯之分,思考變化中的新機會,誰就能在新形勢下掌握主動權。

以上就是這本書的精華內容,點選音訊下方的文稿,查收我們為你準備的全文和腦圖。你還可以點選紅包分享按鈕,把這本書免費分享給你的朋友。恭喜你又聽完了一本書。

撰稿:唐騁華

腦圖:摩西腦圖工作室

轉述:顧一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