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記憶丨千年古縣趙縣

趙州記憶丨千年古縣趙縣

關於趙縣之得名,真是說來話長,它大抵經歷了趙字、趙地、趙姓、趙國、趙郡、趙州到趙縣的演變過程,時間跨度幾近三千年之久。“棘蒲彈丸之地”,何以能“全趙之名”?本文擬就此做些探討。

趙字、趙地與趙姓

“趙”字的出現並不太久遠,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未發現“趙”字。它大約成形於公元前976年至前922的周穆王時期。

公元前1046年農曆二月,周文王次子姬發統率三千虎賁、四萬五千甲士、三百輛戰車,並聯合各方國部隊,大舉向商王朝進發,經慘烈的牧野(河南省新鄉市的別稱)會戰,終於推翻了紂王的暴虐統治,建立了西周王朝,並定都鎬京(今西安西南)。姬發廟號周武王。

經“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考證,周武王在位四年去世,前1042年成王繼位。前1020年成王傳位康王,前995年康王傳位昭王,昭王在位19年,於前976年傳位穆王姬滿,穆王共在位55年,至前922年去世。穆王的馬車御者(或類似於今之專車司機)名叫造父。《趙州志·沿革》開篇第一句為“趙之名始於造父”,正是造父這位小小的馬車伕,引出了關於趙字、趙地、趙姓、乃至趙國、趙郡、趙州、趙縣一系列故事。

造父乃東夷族首領伯益之後,伯益生大廉,大廉玄孫中衍為商代國王太戊馭手。中衍玄孫中潏生蜚廉,蜚廉生季勝,季勝生孟增,孟增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祖父孟增曾得幸於周成王,因祖父的功德,造父被穆王選拔為親信僕從,成為專用馬車馭手。傳說造父遊潼關時得馬六匹,後又過蛇蟠之川,闖虎穴之溝,入桃林(今陝西華陰縣一帶)之地,獲駿馬兩匹,與原來的六匹合為二乘( shèng,每乘四匹)獻給穆王。穆王得此“超騰八駿”萬分喜悅,當即為八匹千里駒取名為赤驥、盜驪、白義、踰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並打造兩乘華麗新車,再配以鑲金嵌玉的鞍轡,讓造父駕駛到處巡遊玩樂。

周穆王在位日久,逐漸懶於上朝理政,“不恤國事,不樂臣妾,肆意遠遊”。第十七年(前960年),造父載著穆王揚鞭催馬西遊至崑崙山(實際為今祁連山),會見西王母。傳說西王母是位絕代佳人,穆王與西王母在瑤池飲酒唱合,盡情歡樂,樂而忘返。國中不見君主回來,朝綱日衰,終釀成徐偃王之亂。

徐偃王為方國“徐”(今安徽泗州一帶)的國君,因曾挖掘出奇弓異箭,而取名為“徐弓”。徐弓自稱偃王,江淮諸侯服從者三十六國之多。乘穆王出遊之機,“帥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七月“徐戎侵洛”。相傳遠在萬里之外的造父,見千里駒煩躁不安,料朝中有事,於是放出一騎,任其飛馳而去,“老馬識途”自回鎬京。朝中大臣得以乘此馬飛速趕往瑤池報信。穆王聞訊十分驚慌,即刻命令造父駕車回朝。造父催動神馬,如龍騰飛雲,風馳電掣,神速回到鎬京,“造父御馬,入於宗周”。穆王又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於是“楚文王大舉兵而滅之”。

平叛之後,穆王為表彰造父定國安邦之功,將河東一塊沃土賜賞給了他。為了給這塊土地命名,才造了“趙”字。造父是位優秀的馭手,他的馬車既穩又快,因此為其封地命名首選了“走”。“走”,當時為“跑”的意思(而現在的“走”,當時為“趨”,在春秋戰國之後,才改為以“快走”為“趨”),加一“肖”字組成一繁體“趙”字。《楊子方言》曰:“肖,小也。”說其小,一是封地小,不及今一個鄉鎮;二是造父僅僅是個馬車伕,為一親隨僕從,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釋名》註釋:“趙,朝也。本小邑朝事大國也。”綜上所述,創造一個“趙”字來命名造父這塊封地,無論從造父身份、地位、職責,還是功業來說,都是最恰當不過的了。從此漢字家族中又添了一員“趙”字。加之趙字其“聲從肖”,並與造父之“造”音相近,使這塊位於今山西洪洞縣北、讓造父後人引以為榮的封地,冠之以趙地、趙城之名,一直沿用到了現在,幾近三千年。

造父受封趙地後,其子孫就開始在那裡居住,並生息繁衍。造父之後六代到奄父,奄父號公仲。周宣王伐犬戎時,奄父御車,在千畝(今山西介休南)之戰中,靠高超的馭馬技術,讓宣王脫離了險境,受到了宣王獎勵。奄父生叔帶。當時周幽王昏庸無道,叔帶就率部分宗族離開了周天子而去奉侍晉文侯。造父的後人,為了不忘世居地“趙”,就以地為氏,造父就被趙姓人奉為開山祖,趙城被尊為趙姓的發祥地。

趙國

“去周如晉,趙姓始昌”,造父的七世孫叔帶棄周投晉之後,趙姓宗族逐漸發展壯大,經五代之後傳到趙夙。晉獻公十六年(前661年),趙夙奉命御戎車徵霍(今山西霍州一帶),將霍公打敗之後,獻公把耿(山西河津縣)賜給了趙夙並封為大夫。趙夙生共孟,共孟生趙衰(cuī),趙衰字子餘。

晉獻公攻伐驪戎(今山西晉城西南)時,獲驪戎之女,得而寵之,生奚齊欲立為太子。適太子申生祭母於曲沃,歸來後將祭供的肉給獻公。驪妃陰使人置毒肉中,誣太子圖謀不軌,逼其自殺,並盡驅逐獻公其餘兒子,其中獻公與狐妃所生之子重耳,逃到蒲邑(今山西永濟),獻公派宦官逼其自殺,重耳跳牆逃走,到處流浪。趙衰與重耳之舅父狐偃等人隨同重耳流亡,歷盡千辛萬苦,共患難十九年。當流亡到翟(河南禹州)時,翟君將俘獲的一對姐妹分別賜趙衰與重耳,如此二人就成了連襟。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重兵護送重耳回到晉國,並被立為晉君,是為晉文公。趙衰受到重用,被封為原(今河南濟源北)大夫並執掌國政。晉文公在趙衰等人扶佐下,修明內政,整飭法紀,加強戰備,又號召諸侯勤王,迎立周襄王復位,樹立了政治威信。後於城濮(今山東鄄城縣臨濮集)與楚軍接戰,誘敵深入,大敗楚軍。旋在踐土(今河南原陽縣西南)主盟諸侯,周天子亦奉召參加,並策命晉文公為“侯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趙州記憶丨千年古縣趙縣

晉襄公六年(前622年)趙衰去世,諡號成季。其子趙盾在“成季之屬”擁戴下,代狐氏將中軍,成為晉國軍事統帥,並任上卿,執掌國政。晉景公初年趙盾去世,其子趙朔嗣位。

晉平公十二年(前546),趙朔之子趙武升任正卿,與韓宣子、魏獻子共同掌握晉國國政。趙武生景叔,景叔生趙秧,是為趙簡子。

晉頃公九年(前517年),趙簡子繼立為正卿,趙簡子去世後,其子趙無恤繼位,是為趙襄子。這時,趙氏已北有代地,東有邯鄲、柏人,中有晉陽。趙襄子傳位趙獻子,獻子設治於中牟(今河南鶴壁市南),其子烈侯趙籍繼位後,公元前403年,被周天子立為諸侯。烈侯去世後其弟武公繼位,武公又傳位烈侯之子趙章,即趙敬侯。公元前385年,趙敬侯建立趙國,遷都邯鄲。敬候十一年(前376年)與中山戰於房子(高邑倉房村),今趙縣之地被中山國佔有。敬侯去世,其子成侯趙種繼位。成侯在位25年,趙語繼位,是為肅侯,肅侯在位24年,其子趙雍繼位,是為趙武靈王。趙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倡導胡服騎射,進行軍事改革,二十一年(前305)攻擊中山國,攻取鄗(今柏鄉固城店)、石邑(今鹿泉南故邑)、封龍(今元氏北)、東垣(今石市東古城),中山獻四邑請和,今趙縣之地又重新歸屬趙國。此時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趙武靈王傳位其子趙河,是為趙惠文王。惠文王三年(前296)徹底滅亡中山國,毀中山都城靈壽(今平山三汲)。

惠文王去世,其子趙丹繼位是為趙孝成王。孝成王去世,其子趙偃繼位,是為悼襄王。悼襄王去世,其子趙遷繼位。趙王遷七年,秦使離間計,趙王殺李牧。第二年(公元前228年)十月,秦攻佔趙都邯鄲,趙地併入秦國。

漢魏趙國與趙郡

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秦攻佔趙都邯鄲,滅趙以為郡,在今河北省中南部地區置趙郡,轄今趙縣地。二十六年(前221),秦兼併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趙郡改為邯鄲郡,仍轄今趙縣大部分地區,另設鉅鹿郡,轄宋子。

公元前204年,韓信背水一戰攻佔今石家莊地區,在今趙縣之地設平棘縣,歸郡治設於元氏的恆山(常山)郡管轄。第二年劉邦立張耳為趙王,“王趙地,治襄國(今邢臺西南)”,轄今趙縣之地。漢高祖九年(前198),徙代王劉如意為趙王,都邯鄲。惠帝元年(前194)劉如意被呂后毒死,徙淮陽王劉友為趙王,呂后七年(前181),被呂后活活餓死。再徙梁王劉恢為趙王,當年自殺身亡。文帝元年(前179)劉遂為趙王,因對收其常山郡歸朝廷不滿而參與謀反,景帝三年(前154)兵敗自殺。景帝五年(前152)徙廣川王劉彭祖為趙王,是為趙敬肅王。上述幾代趙王均領今趙縣之地。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頒行“推恩令”,“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此時趙國僅剩邯鄲、襄國、易陽、柏人四縣,已與今趙縣無關了。

公元25年,劉秀在宋子(今趙縣宋城)人耿純勸說下,於鄗南(今柏鄉固城店)即位稱帝,建立東漢。東漢一代雖曾設趙國,但此時之平棘縣屬常山國。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曹操據鄴都(今臨漳縣),逐漸統一我國北方。建安十七年(212)“割趙國之邯鄲、襄國、易陽益魏郡”,以擴充其地盤。太和六年(232年)二月,魏明帝封曹操少子曹幹為趙王。因原趙國僅剩柏人、中丘二縣,曹幹被封為趙王后,其封地即向北擴充套件,始將房子、元氏、平棘、高邑等縣劃入趙國,並把都城遷房子(今高邑倉房村)。

西晉承繼曹魏的區劃,平棘仍屬趙國。晉武帝咸寧中(275—280年)封司馬倫為趙王。惠帝永寧元年(301年)趙王被誅殺,懷帝永嘉年間(307—313年)廢趙國為趙郡,仍轄平棘縣。

西晉經過骨肉相殘的“八王之亂”之後,國勢衰敗,天下大亂,歷史進入十六國與南北朝時期。趙郡先後被前趙、後趙、冉魏、前燕、後燕佔有。公元386年,鮮卑族拓跋珪,在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由代王改稱魏王,建立魏國,史稱“北魏”或“後魏”。拓跋珪於397年滅後燕,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成為北方最強大的政權。公元398年正月,拓跋珪車駕巡幸今河北地區,命常山郡治遷安樂壘(今正定縣城),趙郡郡治由房子遷平棘。這是兩件在石家莊地區建置史上值得紀念的事件,特別是趙郡遷治平棘,自此之後,今趙縣城一直是周邊幾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趙縣得以全趙之名,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公元531年,北魏分裂為東、西魏。東魏轄趙郡。公元550年,高洋廢東魏孝靜帝自立為帝,國號齊,史稱“北齊”。趙郡歸北齊。高洋的皇后李祖娥,系葬於我縣段村的李憲的孫女。北齊傳6帝,於578年滅於北周,趙郡亦歸北周。581年北周宰相楊堅代周自立,建立隋朝,是為隋文帝。

趙州與趙縣

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實行州郡縣三級制,前後趙、前燕、前秦、後燕時期趙郡均歸冀州轄。北魏入主中原後,設定州(州治今定州),轄趙郡。孝昌二年(526年)由定州分出趙郡與鉅鹿郡、由相州分出南趙郡,置殷州,領郡三、縣十五,州治廣阿(今隆堯東)。北齊天保二年(551年)農曆七月二十日(公曆9月5日),因避太子高殷諱,改殷州為趙州,“趙州之名始於此”,不過其治所仍在廣阿。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開皇三年(583年)十一月“罷天下諸郡”,即由以前的州、郡、縣三級改為州、縣兩級管理體制,設於平棘的趙郡當在此時被廢,平棘直屬趙州管轄。開皇十六年(596年)由趙州中分置欒州,州治平棘,這是州一級政權首次治今趙縣。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正月“並省州郡”廢欒州,平棘仍屬趙州。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廢趙州,在平棘置趙郡。當時實行的是郡縣兩級制,此趙郡遠大於南北朝時的趙郡,如北魏時趙郡僅轄五縣,而隋之趙郡直屬朝廷,下轄十一縣之多。

隋太原留守李淵在其次子李世民協助下,舉兵反隋攻入國都長安,於公元618年登基稱帝,定國號為唐,年號武德。農曆八月,原隋趙郡太守張志昂以郡歸唐,遂改趙郡為趙州,州治暫設在柏鄉,武德二年(619年)趙州被起義軍夏王竇建德攻佔。武德六年(623年),唐王朝控制了整個河北、山東地區,趙州重新歸唐,州治遷回平棘。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趙州為趙郡,郡治仍在平棘。天寶十四載(755年)的“安史之亂”,趙郡淪入叛軍之手。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唐軍收復趙郡,改為趙州,但不久又被叛軍佔領,直到代宗廣德三年(763年),趙州才重新迴歸唐王朝。但此後的150年裡,趙州一直被名義上為唐臣的地方割據勢力——成德軍節度使所控制。

自公元907年至960年,趙州先後歸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所有。公元960年正月,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登基稱帝,建立宋王朝,趙州屬宋。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因“國姓所基”,升趙州為慶源府,金代天會七年(1129年)降慶源府仍為趙州。金代天德元年(1151年)改趙州為沃州,元太宗六年(1234年)在藁城設永安州,轄平棘。第二年廢永安州,平棘隸趙州,並仍為州治。明洪武元年(1368年)“省平棘入趙州”,即撤銷平棘縣建制,其地由趙州直轄。自公元前204年設平棘縣,到1368年撤銷,共存在了1572年。自洪武十九年(1386年)至1644年明朝滅亡,趙州一直屬真定府管轄。

1644年十月清代遷都北京之後,趙州歸清,仍屬真定府。雍正元年(1723年)改真定為正定。雍正三年(1725年)趙州升為直隸州,直屬直隸省。清朝傳十帝、268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民國二年(1913年)2月,廢趙州為趙縣,隸屬冀南道,趙縣名始於此。民國三年(1914年),冀南道改名為大名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趙縣直屬河北省。

在趙縣得名之演進過程中,幾起事件起了關鍵作用,一是周穆王賜地造父,以趙名地,以地為姓,“趙之名始於造父”;二是叔帶“棄周如晉、趙姓始昌”;三是趙敬侯遷都邯鄲,政治中心東移至今河北省中南部;四是曹魏太和六年(232年)封曹幹為趙王,其封地趙國北移,囊括平棘;五是北魏道武帝皇始三年(398年),趙郡治所遷平棘,從而使平棘成了周圍數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六是北齊天保二年(551年),避太子諱改殷州為趙州,“趙州之名始於此”;七是隋大業三年(607年),於平棘置朝廷直轄之趙郡;八是唐武德元年(618年)改趙郡為趙州;九是明洪武二年(1368年)省平棘入趙州;十是民國二年(1913年)撤趙州改趙縣。這十起事件成就了今趙縣,一個小小的縣,竟承繼了戰國七雄趙國之名,天時乎?人事乎?

縱觀趙縣得名歷史,由周穆王賜地造父到民國撤州為縣,跨度幾達三千年之久。自北魏皇始三年(398年)為趙郡治所,到民國二年廢州的1515年中,就有1496年州郡治所在平棘,這足以說明趙縣歷史之厚重,地位之榮崇,我們理應為此驕傲與自豪,而更應以輝煌的歷史為動力,樹雄心立壯志,為建設美麗趙州,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這正是:

文化名城古趙州,

承繼趙國有源流。

代代輝煌載歷史,

富民強縣在今秋。

原標題:《趙州記憶丨千年古縣趙縣》